70款藥品“折扣價”月底公佈,已有藥品降50%

今年8月21日公佈新版醫保目錄的同時,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已經透露出擬對128個藥品進行談判的計劃,涉及109個西藥和19箇中成藥。此後通過與企業溝通,部分藥品因為種種原因無緣談判,最終70個新藥正式入圍。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陳廣晶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

雙十一之後,大批藥品將進入“打折”季。

11月11日至13日,國家醫保局預告多時的准入談判正式啟動。據相關企業官網公佈,首日已有第一個藥品談判成功。另有消息稱,某呼吸疾病用藥也已降價50%入選。

今年8月21日公佈新版醫保目錄的同時,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已經透露出擬對128個藥品進行談判的計劃,涉及109個西藥和19箇中成藥。此後通過與企業溝通,部分藥品因為種種原因無緣談判,最終70個新藥正式入圍。

根據國家醫保局介紹,這些藥品的主要治療領域包括:癌症、罕見病等重大疾病、丙肝、乙肝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等。業界分析,炙手可熱的新藥PD-1、修美樂、丙肝小分子藥等,都是入選熱門。

就在昨天有消息傳出,樂復能已成為首個醫保談判的藥物,其用於乙型肝炎、惡性腫瘤治療的新藥。為傑華生物耗時18年研發的成果,是除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和干擾素藥物以外的又一全新慢性乙肝治療藥物。

2016年以來,經由三輪國家談判,至少有56個藥品實現大幅降價並納入醫保目錄。儘管價格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大幅放量仍然給相關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正因為此,企業對降價進醫保也抱有較大的熱情。

而對於接下來哪些品種會談判成功,分析人士認為,臨床價值、患者價值、藥物經濟學價值等,都將是重要的考量指標。

70款藥品“折扣價”月底公佈,已有藥品降50%

綜合考量,PD-1、修美樂等均為“熱門”

儘管藥品價格會大幅降低,企業仍然對醫保談判充滿熱情。有企業人士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希望儘快進入醫保,以促進上量。

數據顯示,此前通過國家談判納入醫保,諾和力(利拉魯肽)、赫賽汀(曲妥珠單抗)等,都實現了銷量和銷售額約200%的增長。西達本胺甚至在短期內銷售額環比增長超700%。

因此,誰能通過本輪談判,進入醫保目錄,成為政策、市場的新“寵兒”,也是業內廣泛關注的焦點。PD-1、修美樂、丙肝治療用藥等都是呼聲較高的產品。

目前在中國上市的PD-1就已有5個產品,除了O藥、K藥,還有國產的君實生物的拓益、信達生物的達伯舒,以及恆瑞的艾立妥。已經覆蓋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種疾病。

這些PD-1在中國上市之初就已經給出了很低的價格,甚至是全球最低價。其中默沙東的K藥和君實生物的拓益此前已經納入到地方醫保。

隨著2019年版國家醫保目錄2020年1月1日開始執行,地方醫保目錄也將廢止。因此,分析人士認為,至少這兩個產品大概率會全力爭取通過談判進入醫保。但業界對此仍有爭議,能否最終如願,還存在懸念。

“藥王”修美樂也是本輪醫保談判的熱門入選品種。數據顯示,儘管面臨專利到期的壓力,2018年該藥的銷售額仍然高達204.85億元。因其2019年以來多地降價近60%,被認為有極大意願進入醫保。

修美樂,也就是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是艾伯維研發的全球首個全人源抗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在全球獲批的適應症有14個,但是自2010年在中國上市以來,只有3個適應症在華獲批——銀屑病、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

儘管修美樂在全球銷量連年攀升,但是由於價格偏高等原因,其中國市場始終沒能打開,近年來銷售額甚至有下降的趨勢。11月7日,國內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商品名格樂立)獲批上市,這對於修美樂又是一記打擊。

數據顯示,中國僅銀屑病、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這三類疾病的患者就超過2000萬人,可謂市場空間廣闊。全球市場競爭壓力升級之下,中國僅降價進醫保,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無疑是上策。

此外,近年來集中上市的丙肝小分子治療藥物(DAA),包括:吉利德的丙通沙、索磷布韋片、艾伯維的奧比帕利和達塞布韋鈉聯合方案,以及歌禮的達諾瑞韋鈉等,也將形成競爭壓力,最終形成較低的醫保支付標準。

同理,阿來替尼、阿柏西普、吡咯替尼、羅沙司他等也都是業界公認的進入醫保熱門品種。據健識局瞭解,相關談判結果將於11月底集中發佈,究竟哪些品種能夠最終上榜,還需拭目以待。

70款藥品“折扣價”月底公佈,已有藥品降50%

實行最低價聯動,70個藥品已經進入談判

醫保談判已成為重要的“砍價”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7個抗癌藥經國家醫保談判實現平均56.7%的降價,並納入國家醫保乙類目錄。大部分藥品價格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平均低36%。涉及非小細胞肺癌、腎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等多種臨床急需的藥品。

2015年、2017年的兩次國家談判中,已有39個藥品降價並納入醫保。凱美納、易瑞沙、赫賽汀、美羅華等都在其列。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僅第三輪談判的上述17個藥品全國醫療機構和藥店採購金額,較之談判前價格就節省了9.18億元。而前兩輪談判藥品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也為患者減輕藥費負擔62.4億元。

近年來在國家鼓勵藥械創新,藥品審評審批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儘快使其中臨床急需,療效確切的產品納入醫保已經成了醫保部門的重要工作。而促使其價格大幅降低也是“錢花在刀刃上”的重要部分。

據業內人士介紹,本輪醫保談判涉及的藥品出自2017年至2018年上市的128個新藥,刨除其中10個已經參與上一輪談判進入目錄的品種,18個直接進入2019年新版目錄的藥品,以及30個因各種原因無緣談判的藥品,共70個新藥將是本輪談判的重點。

談判成功後,獲得准入資格的藥品將納入乙類目錄,談判確定的支付標準有效期2年。根據行業媒體報道,除了樂復能,另有一款呼吸類用藥也已談判成功,降價50%。

結合以往經驗和藥品價格普遍下降的大環境,分析人士認為,大部分藥品價格或遭“腰斬”。而這個最低價也將很快全國聯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