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价值职场人士,没有一个是老好人

最近赶上公司年中升职的机会期,部门总监候选人有两个,老刘和张哥。

在我们看来,老刘更有可能胜出。

因为老刘更为资深,专业能力也更强,平时不喜欢冲突,看起来比较佛系,被抢功劳也不恼,认为反正抢不走自己的能力。

相反,张哥就显得心机格外“深沉”,在这之前已经为升职做好了各种铺垫。

比如不放过任何在高层面前汇报的机会,而每次汇报必然竭尽全力展现自己的工作,甚至花很多业余时间,“拉拢”高层身边的红人等等。

打脸的是,最后张哥顺利晋升了。

而高层对老刘的评价是:

是一个好员工,但不是一个好猎手;存在感太弱,缺乏主动猎取猎物的魄力。

真正的高价值职场人士,没有一个是老好人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

平时工作从不好意思邀功,最后眼睁睁看着别人升职时,内心又极度不平衡。

对上级、对客户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明明心里不愿意,嘴上还一个劲地说“没问题”。

不喜欢冲突,处处忍耐,甚至背黑锅的时候都不敢吭声……

做的事越多,反而越得不到机会;甚至难以得到真正的尊重,因为太廉价了。

而谢菲尔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太友好的员工相较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员工,工资水平更低。

职场老好人,注定被锚定在价值低区

职场老好人的付出和回报永远不成正比,客观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种:不会拒绝,导致精力分散

,无法聚焦于真正高价值和高难度的事情,产出效能低。

因为不会拒绝,导致经常加班,虽然看起来给领导留下了个努力刻苦的印象,但效率却因为在各种琐碎的任务之间切换,变得更低。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中提到:

同时做两件事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专注于两件事则是不可行的。

无法真正聚焦重要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有重要的业绩和产出,对于只问功劳不问苦劳的职场,显然是吃力不讨好。

相反,对比那些被琐事缠身的同事,持续投入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积沙成塔的同事,早已经在高价值区域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可悲的是,因为不懂拒绝,那些你错过的,别人都得到了。

真正的高价值职场人士,没有一个是老好人

第二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过分在乎他人认同,自我认同感低。

这样的人,反而在职场关系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你的付出,觉得理所当然。

同学小艾,在学校里就是那种只有不停满足别人,才能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人。

后来进入了职场,也成了公司很好“使唤”的同事。

怕融入不了职场关系,所以什么要求都答应,甚至主动求虐,帮着别人写上会材料、贴发票、买午餐……

但她的低姿态,不仅没有换来存在感,反而当她真正需要帮助时,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她的需求。

业绩月月垫底,在外力的需求和内力的施压中近乎崩溃,不得不离职。

陈乔恩在《命中注定我爱你》中,主演过一个角色:便利贴女孩陈欣怡。

她是一家法律事务所的行政小职员,在工作上她是“老好人”,不会拒绝同事的任何要求。

在生活中也是毫无自我意识,属于弃之可惜的鸡肋。

她的存在就是一张便利贴,而当生活终于把她逼到了绝境,她开始觉醒,成为了陶艺大师首席弟子。

当她聚焦自身成长需求,不再把刻意讨好外界,反而成为了人生赢家。

真正的高价值职场人士,没有一个是老好人

第三种:习惯顺从,获取了短时利益之后,从此产生了路径依赖。

他们习惯于顺从的得到后,就一直把它当作职场必杀技,但却牺牲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很多公司的发展开始下滑,是因为公司文化和早已占据山头的领导,更倾向于启用听话的人。

所谓的民主,不过是披着专制外衣的虚假形式。

有个北大毕业的朋友,刚毕业就进了这样一家公司。

所在部门的业务本身也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但凡有点想法的人都会受到领导的压制。

因为他不需要创新,只需要有人按部就班完成当下的任务即可。

久而久之,有想法的人待不下去,而听话的人得到了重用。

但拥有这样文化的公司必定不长久,而那些能力更强的人离开后,反而有了更快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职场上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往往是那些有强烈自我方向和掌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