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打著“區塊鏈”旗號的騙局

每經評論員:劉永生

今年以來,“區塊鏈”多次登上熱搜,頻頻製造資本市場熱點,跟它“掛鉤”的相關概念股年內已掀起了幾波漲停。

無疑,區塊鏈是當前人們最為關注的技術名詞之一。全程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區塊鏈的這些特性給金融、司法公證、供應鏈管理、醫療、版權管理、公共服務等諸多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區塊鏈可以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不得不說,區塊鏈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概念,它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如今,區塊鏈技術正在納稅服務、教育就業、醫療健康等領域拓展其應用空間。而5G、物聯網的逐步普及將帶來全社會數據量的幾何倍增長,由此伴生諸多矛盾掣肘數字經濟發展。在可見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區塊鏈技術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降低數字世界的摩擦。區塊鏈可以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正在不斷被探索,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被拓寬,另一方面,區塊鏈作為一個“前沿概念”,在走進大眾生活的過程中,也被部分不法分子用作詐騙的噱頭。

不法分子把“炒股、炒金、炒期貨原油”換成了最前沿的概念,“炒比特幣、萊特幣、區塊鏈”,舊瓶裝新酒,“分佈式存儲”“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激勵機制”這些區塊鏈概念被他們信手拈來,“挖礦機制”“返傭機制”“鎖倉生息”各種名詞也層出不窮。

而在幣圈,一些詐騙已經有“產業鏈化”傾向,有人負責白皮書,有人負責虛擬貨幣交易所,還有一些幣圈自媒體通過微博、微信不斷宣傳,甚至不乏名人“站臺”……就等著不明真相各路“韭菜”進場。再加上很多傳銷組織利用比特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層層返利,私下結算,這些資金通道大大超出了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視野。

不法分子偏好以“前沿概念”製造騙局

其實,這些套路沒什麼新意,只是不法分子偏好利用這種“前沿概念”來包裝騙局,“區塊鏈”並不是第一個,此前還曾出現以“納米”“量子”等概念為噱頭的傳銷詐騙案例。然而投資者在這種騙局面前並不能“舉一反三”,一不小心就又著了道。

“日光之下,並無鮮事”,這些打著“區塊鏈”旗號的騙局其實並沒有高明多少,只是他們都抓住了人性中貪婪、僥倖的弱點。

兩年前有ICO項目宣傳“一幣一別墅”,近期某虛擬貨幣交易所叫囂“雙11暴富100倍”,還有微博大V“代言”傳銷幣,號稱“一天可分紅11%”,甚至還有老股民轉戰幣圈,聽信所謂“老師”推薦,相信“一個月翻十幾倍很正常”。

這些打著區塊鏈旗號的“項目”投資收益都是超級誘人。而在區塊鏈傳銷騙局中,也不乏專業人士,他們明知是傳銷卻依然參與,抱著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是最後接棒的那一個。

在這樣高投資收益的宣傳誘惑下,一但投資者被迷惑,就將瞬間跌進財富陷阱,損失慘重。譬如前段時間曝光的plustoken智能狗搬磚案例,公開信息顯示,該案涉案金額或達200億。

如何防止陷入打著“區塊鏈”旗號的騙局?普通投資者要時刻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不懂的不要碰。不要被不明項目方宣稱的超高收益迷惑,更不要報著僥倖心理,企圖一夜暴富。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區塊鏈”名號實施詐騙。

對於區塊鏈這種新鮮的事物,多學習計算機專業技術知識,特別是非對稱加密等,更好地瞭解其背後的基本原理,瞭解它的長處,知道它的不足,將它和現實的場景結合起來,應用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這才是對待區塊鏈的正確態度。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