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集中著各方各界的期待,《戀戀江湖》播出了。

這是“天鵝計劃”啟動以來的首部作品,也是集選拔、培養、作品輸出為一體的演員培養模式的初次亮相。

從流量數據上來看,帶著檢驗心理湧向愛奇藝的用戶們,對於這部作品的最終效果是滿意的。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但相比於劇目的成績,更讓人好奇的是這背後顛覆性的創新——通過整合平臺資源,為行業輸出聲臺形表俱佳年輕演員,打造成熟的、有序的行業生態鏈條。

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更具體的轉變,比如前期的選拔,中期的訓練實踐,後期的平臺定製,這些最終指向的,是在洶湧加速的互聯網造星浪潮裡,遠比打造一部爆款作品、製造一枚流量新星更重要的革新。

如今,這隻“天鵝”已經翩然起飛,初步展示了它的訓練成果。那麼在這個結果的背後,它做出了哪些具體的改變?又能為急劇變化的演員行業帶來些什麼?它的未來,又有著怎樣的發展?

近日,帶著期待與好奇,影視Mirror通過專訪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以及劉天池表演工坊的聯合創始人、“天鵝計劃”的培訓導師劉天池,瞭解了這場顛覆式的演員培養模式的臺前幕後。

培養演員,而不是偶像

種子是在2016年埋下的。

彼時,隨著資本的推動,演員行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亟待收割,跨界選手們也競相入局渴望分得一席之地。浮躁的氛圍之下,各方共謀下的內容,追逐的不再是品質,而是一個個話題和流量。

天鵝計劃便誕生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時期。

愛奇藝試圖以一種更加年輕化的方式,在“求優”與“求新”的飢渴點上,助力影視新生力量的成長與儲備。於是,與劉天池表演工坊合作,由此順勢而成,戴瑩將其稱之為“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情。”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構思或許簡單,但執行卻並不容易。對於彼時品牌認知度有限的天鵝計劃來說,“如何能夠短期內,迅速的挖掘到金子,從什麼地方挖掘,以及後續的培養問題,都是很難的。”

尤其是最後一點,對於如今的市場而言,更加普遍的選拔培養模式,是學校、公司、劇組的統一路徑。但對於互聯網性質更濃厚的愛奇藝而言,這樣的道路,卻也限制了平臺的培養方針。

那麼,還有什麼其他別的可能性呢?

早年間與梁朝偉的一次偶然接觸,給予了劉天池一些特殊的想法。

不同於內地的學院派,專業學習、龍套鍛鍊、量身打造,是TVB無線的培養模式中的核心內容。

“在這個模式之下,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演員,那就說明他的培養機制是可以去作為參照的”,淬鍊至今、歷久彌新的成熟體系,讓劉天池對於這種培訓模式有著一定的信心。與此同時,一邊是排練場,一邊是在舞臺的北京人藝培養模式,也是劉天池參考的重要指標。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對於今天市場,這兩種情況,我覺得是可以並存的。”在劉天池看來,這兩種模式的結合,也更接近於如今愛奇藝所渴望的一種姿態——自己招、自己選、自己培養,而後再用自己的自制劇資源推出愛奇藝自己的演員。

確定了培訓的模式,但新的問題也在隨之誕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下,要選拔怎樣的演員呢?在短短的三個月中,這些新人演員們,又需要學些什麼呢?

首當其衝的“顏值”,自然是甄選的硬性指標。

戴瑩與劉天池一致認為,顏值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門檻,而只有顏值達標,才會有後續的深入瞭解,“先透過生理的表象,再達到他精神的深度。”

但顏值之外,時代變化也在帶來著思維模式的變化。流量的退潮,讓顏值成為打開一部作品的開關,也讓演技成為關上的按鈕。

在每一期的天鵝計劃中,戴瑩都給新人演員們定下的一個統一的目標——“聲臺形表”要面面俱到。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尤其是如今古裝劇中最為薄弱的臺詞方面,這是她們所共同強調的一點。《戀戀江湖》中,演員們便是原聲出演。

在最初做這個決定之前,擔憂也是存在的。“因為古裝劇習慣性的在聲音層面做配音,甚至是一線演員”,戴瑩的憂慮,主要在於新人演員的能力問題,但劉天池的堅持,顯然給予了她更多的信心。

當然,為達成這個目標,訓練強度也是專業院校所不能比擬的。在天鵝計劃的整個學習時間裡,幾乎濃縮了中戲一年半的專業課程。新人演員們要在近乎一對一教學中,每週六天從上午的10點學習到晚上6點,有時甚至會持續到晚上11點。而這種情況也一直持續到拍攝過程中,長時間的拍戲甚至是拉大夜,對於演員們而言,皆是家常便飯。

但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高強度、高密度的學習過程,讓這批之前沒有演戲經驗的新人演員們迅速成長。在對《戀戀江湖》的評論中,對於各位主演演技的認可,是劇情之外的另一個討論重點。

不過,在戴瑩看來,這些都是所必須的,“畢竟天鵝計劃培養的不是偶像,是演員。”

這是一個打碎重塑的過程

在聲臺形表統一的培訓之下,天鵝計劃注重的,還有對每一位新人演員的內心挖掘。

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與口味的分眾化,以及更多種形式和題材的內容的開創,大眾對於演員類型的豐富開始有了更多的要求。

而這種豐富性,所必備的情感濃度以及表現的張力,都並非是一蹴而就。它所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打磨和訓練。對於第一階段天鵝計劃中培養出的新人演員們而言,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顯然需要一定的成長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戴瑩和劉天池一致認為,“現階段的新人演員們可以依託自身性格,或者年齡層能夠解讀清楚的文學作品來完成”。

《戀戀江湖》的選擇,便是如此。它是互聯網流行元素的集大成者,輕鬆、沙雕、夢幻、詼諧, 完美契合著年輕觀眾的審美,也更適合新人演員依託自身性格,去融入角色當中。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但這個目標的達成,也並非毫無表演經驗的“本色出演”“質樸純真”可以簡單概括的。

在戴瑩看來,為平臺培養自己的新人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她也想要為市場輸送些有實力、有素質、有熱愛的年輕演員,“我們的標準裡,還是表演先行。”

而對於在中戲擔任教師多年的劉天池而言,推出從排練到實戰的新型演員培養體系是適應時代的必然結果,但挖掘新人演員們對於表演本身的敬畏,卻是應該持之以恆的。因此,在採訪過程中,她一直在強調兩個詞——“誠實”和“尊重”。

誠實,在於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劇本,誠實地面對另一個生命的個體;而尊重,則要求對角色充滿敬畏之心。“即便這個生命可能只被賦予了四句話,但是為什麼他只能說這四句話,把所有生命底層的東西挖出來,然後去愛它去尊重它。”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但在劉天池看來,這兩點,是如今地青年演員們所最缺乏的特質,這也是演藝圈新人們,所要面臨的最大競爭。

因此,在對於表演的熱情之外,天鵝計劃也在專注於挖掘新人演員們的對於社會的敏感度以及思考能力。“整個的我們實戰訓練側重的其實都是你真實的身體記憶和情感記憶,對待生命的尊重,是挖掘的特別透徹的。”

劉天池將這個過程形容為“打泥”,“演員們是水泥,我們是打泥工,我敲的越狠,你被打得越碎,這對於未來的塑形也有著更多的幫助。”

畢業考試後,計劃仍未完

開播第四天,《戀戀江湖》的熱度便攀升至5992,豆瓣也收穫了7.2分的評分。如今上線近半月,仍熱度不減。

這是“天鵝計劃”所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並非完美無缺,但卻瑕不掩瑜。而作為這場“畢業考試”的“考生”,姜貞羽、楊仕澤、徐凱鑫、李豪嘉四位新人演員,是交出了一份令自己、令觀眾滿意的答卷的。

系統性的培訓初見成果,但對於天鵝計劃而言,《戀戀江湖》還遠遠稱不上結束。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戀戀江湖》更像是互聯網時代下,平臺內部循環生態體系的一個微型樣本,帶有著明顯的嘗試性質,風格也更偏向於年輕人的對於輕古裝、喜劇風等元素。這意味著屬於內容層面的探索還遠遠沒有結束。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天鵝計劃每年都會持續這麼做下去,我們已經在著手準備,尋找下一批年輕的演員,製作下一部全新的作品。”對於戴瑩來說,從天鵝計劃啟動的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有的只是產業鏈模式的升級。


經歷了最初通過與劉天池表演工坊合作,以課堂培養形式進行專業培訓,並在期後將一眾新人輸送到不同的劇組進行鍛鍊的1.0階段,到而後通過愛奇藝文學中相應的作品來完成教學研究的內容定向培養,平臺定製創作的2.0階段,如今的天鵝計劃,已經進入了資源和培養模式雙面升級的3.0階段。

在資源層面,愛奇藝影視、綜藝、短視頻、文學等內容板塊業務與演員培訓已經徹底打通。而在培訓方面,由淺入深的培養方式也正在逐步實施到教學中來。

“以文學的選擇去做對標,一層一層的深入,讓新人演員們完成四部帶有自制屬性的大戲,畢業以後這些演員就可以去演更加有挑戰性的,無論是人性方面還是表演張力方面的,更復雜的那種角色。”在劉天池看來,這種教學模式,是比學院要豐富的地方。“但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其實後面還有2到3步才有可能走完,來最終總結天鵝計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隨後,她又補充道。

「Mirror頭條」天鵝計劃:從“練兵場”到“新戰場”的適時再造

從單純補充市場優質演員的空白,到打造平臺內部循環生態體系,雖然在達成目標的路徑上枝蔓橫生,但良性循環的生態已經形成。

而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戴瑩還是劉天池,她們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

“影視行業最重要的還是人,希望能通過天鵝計劃孵化優秀的演員,和優秀的製作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