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政法專家到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馬懷德說,從1984年起自己的人生好像就和行政法連在一起

  監察體制改革及立法是他用力最多的領域之一,他當時提出的很多建議都在後來的監察體制改革中得到體現,並被監察法立法所採納

  無論是怎樣遊刃有餘地行走於廟堂之間,洗盡繁華,他始終淡定從容地執著於學術研究和教師角色

  法治週末記者 吳曉鋒

  學霸、師從名家、新中國第一個行政訴訟法博士、著名行政法專家、政府智囊……這些標籤早已貼在他身上。

  馬懷德,中國行政法學會會長,中央多部委和省級人民政府的法律顧問,5月22日,他又新晉了一個重要身份——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這位行政法專家如今華麗轉身,成為有“中國法學教育最高學府”之稱的中國政法大學第10任校長。他將如何詮釋新的角色,大家滿懷期待,也拭目以待。近日,法治週末記者專訪了馬懷德。

  法治政府建設的推動者

  馬懷德對記者說,從1984年起自己的人生好像就和行政法連在一起。那時在北京大學法律系讀書,翩翩風度的羅豪才等先生講授的行政法課深深吸引了他,而此時,行政法作為新興學科展現的光明前景讓他更加熱血興奮。

  本科畢業時,恰好中國另一位行政法學先驅、中國政法大學應松年教授招收行政法專業碩士研究生,於是,他投身應松年門下專攻行政法學。1990年,他提前考上訴訟法名家陳光中教授和應松年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1993年成為新中國首位行政訴訟法博士。

  由於師出名門,馬懷德有機會年少出道,讀書期間便跟隨導師參與到國家賠償法和行政處罰法的起草工作中。自此,馬懷德的行政法人生一路開掛,學術、立法、顧問、諫言、辯護……一個不落,重重光環加身。而光環映照下,正是這20年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實踐的快速發展之路。馬懷德以經綸治世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投身這一偉大的歷史洪流,而機會也總是垂青那些奮鬥者。

  1999年,修改後的憲法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條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加快了行政法制建設進程,國家急需行政法律人才,一系列的行政立法需要專家,政府依法行政需要法律顧問,國家行政機關也需要諮詢專家,除了他的老師輩的幾個專家,他成為新一代拔尖人物。“他在他的同輩中又是最年輕的,他溫和,卻又熱血;他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和建樹獨樹一幟,學術造詣深厚。所以他很快脫穎而出。”他的老同學這樣評價他。

  比如,他的博士論文是談國家賠償法,這在當時是全新的,答辯的時候基本就成了大家在問馬懷德某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倒不像是考官與考生的對立。

  他全程參與了國家賠償法的制定,後來又參與了行政處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監察法等重要法律法規的起草、修訂工作。

  他先後擔任過十幾個部委、省市的法律顧問或諮詢委員,出任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諮詢委員、中紀委特邀監察員、公安部特邀監督員等。

  他抓住了中國法治建設的一個牛鼻子——法治政府建設,並在這塊園地深耕細作,成為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的推動者、建言者。

  2005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

  2005年12月,他走進中南海,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講課,內容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2007年,他首次提出法治GDP的概念,並建議將其列入官員政績考核,用以糾正唯經濟GDP是圖的畸形政績觀。

  2010年,法治政府研究院發起設立“中國法治政府獎”。

  2013年,法治政府研究院利用自身研發的“法治政府評估體系”為100個城市法治政府建設作全面評估。

  建設法治政府領域的新問題可謂層出不窮,可馬懷德總能及時關注、研究、發聲,寫文章,做講座,每年都在講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每年都不雷同。

  2011年,他關注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行政程序和激勵監督機制,進一步讓信訪工作步入法治軌道。

  2015年,針對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任務,他指出法治政府建設應重點實現四個轉變: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科學化;行政權責和組織程序法定化,監督問責常態化,法律實施和執法激勵制度化。

  2016年,他提出以“放管服”改革促進法治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大後,他指出當前法治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組織領導問題,應該抓住“關鍵少數”。

  2017年,馬懷德獲評CCTV年度法治人物。當時的推薦詞評價他是“行政法治大廈的建設者”“傳播法治精神的佈道者”和“法治政府建設的推動者”。

  2016年5月17日,馬懷德還受邀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並作為唯一的法學學者發言。

  今年1月1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馬懷德重點談到法治政府建設中的“不作為”問題,建議建立健全法治政府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對不作為、亂作為的要予以問責。

  監察改革建言者

  馬懷德沒有把自己的研究領域侷限在法治政府一隅,近幾年的重大法治改革熱點問題他都有涉及,監察體制改革及立法是他用力最多的領域之一。當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馬懷德便成為這項重大改革的參與者、建言者。

  馬懷德受聘擔任中紀委特邀監察員和監察學會副會長多年,曾三次參加時任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主持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並就反腐倡廉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建言獻策。

  他提出制度反腐的重要性,認為源頭反腐需要制定重大決策程序條例、政務公開法與行政組織法等法律,得到了王岐山的肯定。

  2016年監察體制改革推進後,他多角度全方位分別從全面從嚴治黨,反腐敗工作,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等方面探討和建言監察體制改革的意義和要點,提出監察法立法思路和重點等。

  記者感嘆那段時間他密集地撰寫了那麼多文章,發表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和主要任務》短短三年時間,在中國知網下載近萬次。

  能夠稱得上重大政治改革的事件並不多,一個法學專家趕上了這一歷史賦予的課題,自然激發了其經世濟民的熱情和擔當。馬懷德當時提出的很多建議都在後來的監察體制改革中得到體現,並被監察法立法所採納。

  2017年11月7日,中國人大網公佈監察法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時輿論高度關注,各方積極建言獻策。

  11月20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國家監察與反腐敗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行政法學會名譽會長應松年擔任該中心主任。

  儀式之後,該中心與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聯合舉辦國家監察法立法座談會會上,馬懷德圍繞幾個熱點問題發表意見。

  針對學界普遍關注的監察立法與憲法的關係,馬懷德建議先修改憲法再製定監察法。

  “我在相關座談會上提出,希望修改完憲法之後再通過監察法,然後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馬懷德對記者說。

  對於留置措施取代過去的“兩規”做法,馬懷德認為是監察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但監察法草案應對留置對象、留置程序、留置場所等內容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2018年3月,監察法正式通過後,馬懷德成了宣講員,各大報刊雜誌可見他的專訪和署名文章,他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機關、單位、高校等的講臺上。

  大學校長 校之靈魂

  無論是怎樣遊刃有餘地行走於廟堂之間,無論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智囊,洗盡繁華,馬懷德始終淡定從容地執著於學術研究和教師角色。

  他曾經對記者說過:“希望專注於學術,培養更多更好的學生,讓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和行政法學能夠往前再邁進一步。”

  2019年5月22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已經31個年頭,在副校長職務上也13年的馬懷德出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有中國政法大學早期校友對記者說起馬懷德的過去,並把他與江平校長做比較。

  “很早的時候,馬懷德就有機會調到國家行政學院做法律部副主任,這比他當時在中國政法大學的級別高,而且等於半隻腳跨入政界,但馬懷德還是選擇了堅守中國政法大學,喜歡這裡有更多的莘莘學子,喜歡教育。江平校長也是,‘文革’後恢復安排工作,好朋友王家福希望他去社科院法學所,而最終江平還是選擇了他曾經工作過的中國政法大學,他喜歡做老師。”他說。

  2017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在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5週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並就法治人才培養髮表重要講話,這個法學教育重鎮更加倍受矚目地進入公眾視野。已經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的中國政法大學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科強校”確立為今後的建設目標。這對於此時走馬上任的馬懷德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宣佈任命的會上,馬懷德表示將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準確把握制約學校發展的短板,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據悉,馬懷德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走訪法大的五位終身教授,問計求策,然後就是召開青年教師和學生座談會,傾聽意見建議。

  “師生有所呼,學校有所應。”校園網很快出現了“網上投訴”板塊,學校制定了《投訴建議處理辦法》,師生對學校管理中的問題都可以在線上投訴、提出建議,職能部門必須在15個工作日內回覆解決。

  有中國政法大學老師私下對記者說,馬校長不愧在中國政法大學做了13年副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和師資狀況非常瞭解。

  “之前中國政法大學的各個學科基本上都有著那一領域的全國領軍人才,但現在那批人都面臨退休的問題,而由於一個時期不能近親繁殖的規定,中國政法大學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又沒能留下,現在在領軍人才方面有點青黃不接的感覺。這可能是馬懷德履新後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該人士稱。

  近幾年高校的人才大戰確實看得人瞠目結舌,東部有的學校已經開出了1000萬元的安家費來挖一個學科帶頭人。很多有點分量的學者待價而沽。

  從全國來看,近兩年來的人才大戰,確實讓教師隊伍有點人心不穩。很多有“帽子”的教師要麼被看上、挖走,要麼自己盯著條件更好的高校。這是當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那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馬懷德回答:“國家對公辦大學教師薪酬待遇可以考慮設定最高限,‘雙一流’高校不得向非‘雙一流’高校挖人才。同時,學校要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工作,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並重,學校要從情感上關心、政策上激勵、制度上保障教師,形成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交流,關注他們所思、所長、所需,為教師的成長髮展提供最大支持。要構建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做到實事求是、科學評價,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所謂大學,是因為有大師,是大象無形的精神家園。

  大學校長,更被寄予了神聖的精神光芒。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個出校長的大學,從首任校長錢端生,到後來的江平,都是在法律圈封了神的人物,不知“眾望所歸”的第10任校長馬懷德能否再為中國政法大學締造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