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 鋪就百姓幸福路

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 鋪就百姓幸福路

“黑色的路面、紅色的路肩、白色的路肩標線、黃色的分道標線、綠色的邊坡、星羅棋佈的公路驛站……”驅車行駛在蘆萬武“五彩”公路上,有一種“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感覺。這是一條“網紅公路”,是蘆溪縣連接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道路之一,成為了無數的遊客打卡地,實現了“旅遊公路”向“公路旅遊”的華麗轉變。

從1949年到2019年,萍鄉公路路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泥土飛揚的土路到靚麗的網紅公路,從圈雞養豬的養護道班到擁有充電樁等現代化智能設備的開放式公路管理站……從泥巴路到水泥路,從水泥路到瀝青路,從瀝青路到生態路,萍鄉公路完成了華美的“四級跳”,目前公路通車總里程達7198.34公里,是1949年公路總長的55.8倍,路網密度達188公里/百平方公里。


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 鋪就百姓幸福路


蘆萬武“五彩”公路

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 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行走在如今的萍鄉鄉村,一條條平坦整潔的公路仿若一條條“血管”,構建了萍鄉農村內暢外聯的交通格局,也帶來了鄉村發展新的嬗變。

“從1949年的不足100公里,到現在總里程達6313公里,萍鄉的農村公路呈現出幾何發展態勢。”萍鄉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陽梅芳說,萍鄉的農村公路起步早、發展快,農村公路從泥巴路到水泥路,從水泥路到柏油路,完成了華美的“三級跳”,到2017年,萍鄉市政府將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納入市民生工程“八個全覆蓋”之一,提前實現了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的脫貧攻堅任務。

在萍鄉蓮花縣五洲村,之前沒有一條成型的路,沒有一座像樣的橋,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有146戶549人貧困戶,是萍鄉市扶貧人口最多的村。“村組水泥路沒通之前,五洲村交通極為不便,分佈在五洲村14個村小組的貧困戶,全部走訪一遍,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扶貧幹部賀豔萍說。

作為定點幫扶村,萍鄉市公路管理局用3年時間,完成入戶路3.4公里硬化,村組路7.32公里硬化,加寬路1.9公里,村組道路路面瀝青化升級改造6.9公里,改造危橋兩座。

如今,貧困戶王清香家養的竹鼠,走進了萍鄉市民的餐桌;貧困戶寧福廷在深山養的1000多隻雞,剛出籠,就被城裡開車來的顧客一搶而空。截至目前,五洲村貧困戶只剩14戶32人,五洲村2017年12月實現了脫貧摘帽。

萍鄉蘆溪縣蘆溪鎮東陽村村民吳雙柔出生於1949年4月,曾在東陽村委會工作20多年。談及村裡的嬗變時,他說道:“小時候村裡都是泥巴路,一下雨都不敢出門,一走就是一腳的黃泥巴。但現在不一樣了,進村路、村組路鋪上了柏油路,家家入戶路通了水泥路。”

吳雙柔說,如今的東陽村是一個有名的文化古村,也是全國文明村,村主路擴寬了,開車進出順暢了,路兩邊環境漂亮了,來村裡遊玩的人多了,老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腰包也鼓起來了。

紫溪村支部書記高益福說,紫溪村是一個5000多人的“十三五”貧困村,村民以種稻谷、蔬菜為主,以前村民種的稻穀蔬菜要拉到市場上去賣,價錢也不高。近年來,政府對村主幹道和村組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路修好後,引進了一個農業休閒體驗旅遊項目,吸引了很多遊客來到紫溪村休閒體驗旅遊,村民共享到了鄉村旅遊發展成果,很多遊客直接到菜地摘菜買菜,價錢高銷路好,很多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村村戶戶通了水泥路 鋪就百姓幸福路


蘆萬武“五彩”公路

打通“斷頭路”“卡脖子路” 鋪就百姓幸福路

2017年,與蘆萬武省級示範路相連的明萬公路結束“斷頭路”歷史,成為連接宜春明月山和萍鄉武功山的旅遊公路,途經萬龍山溫泉、溫湯溫泉、明月山等景區,沿線山峰重巒、雲霧繚繞、四季常青風景秀麗。公路修通後,從明月山到武功山由繞行50多公里到直行17公里,極大地縮短了旅遊距離。

“要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出行便利,就必須著力打通 ‘斷頭路’‘卡脖子路’。”萍鄉市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歐陽如志說。

正在修建的楊宣公路,一端連著道教名山楊岐山,另一端連著武功山,經上慄、安源、蘆溪三個縣區,全程48.7公里,是連通楊岐山和武功山兩個風景名勝區的旅遊公路,也是縱貫赤山和蘆溪兩個工業園區的經濟要道。這條旅遊公路把楊岐山、武功山等旅遊資源串聯起來,讓沿線百姓吃上“旅遊飯”,發起“旅遊財”。

“毫無疑問,我們的路修到哪裡,哪裡的老百姓就會受益。”楊宣公路項目有關負責人說,楊宣公路是一條開放式二級公路,沿途經過3個縣區7個鄉鎮,受益人群達到20萬人。公路連接了兩條國道、三條省道,在萍鄉北部與319和320國道形成大循環,提升了萍鄉市東北部邊界的交通區位優勢,填補了萍鄉東北面主幹道的空白。

如果說國省幹線公路是聯結縣域經濟的主骨架,那麼農村公路就是深入遍及鄉村的“毛細血管”。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萍鄉市農村公路里程突破了6000公里,54個鄉鎮全部通三級以上公路,64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瀝青或水泥公路,實現了全市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全覆蓋、深度貧困村通組公路全覆蓋。

萍鄉蓮花縣神泉鄉周屋衝村是一個典型的偏遠小山村,原來村裡只有一條蜿蜒崎嶇的小路通往鄉縣城,村民們進城要輾轉30多里,因為道路條件差,村裡一直沒通客車。年輕人騎自行車進城,來回就是一整天,年紀大的人只有翻越村子後山的山路步行進城。

在農村公路建設的大潮中,周屋衝村的路從原來的“灰姑娘”變成了“俏姑娘”,不僅原來的路得到了升級改造,從砂石路變成了柏油路,裝上了太陽能路燈。而且從村子的東側新修了一條水泥路直達縣城旁邊的工業園,路程縮短到了不到8公里。這樣一來,村裡的進出路不僅有了兩條,而且串聯成環線,環線又和村外的國道、省道相連,構建成了一個完美的公路網。

五一中橋坐落於武功山石溪村,是連接武功山景區與美麗石溪、九龍山景區的重要通道。老橋位於新橋上游大約100米處,2015年被鑑定為四類危橋,而且橋寬僅3.5米,嚴重製約著當地百姓和遊客的交通出行。

2017年該橋啟動改造,2019年3月竣工,修建後的五一中橋,橋變寬了,百姓出行更方便了,也更安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