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儲能火電:相愛相殺的三方,怎樣才能共贏?

2018年,是儲能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電網側儲能不斷證明自己的一年。這一年,業界開始稱“儲能元年”;這也意味著儲能不僅作為補充產業,它本身的價值同樣得到了認可。

電網儲能火電:相愛相殺的三方,怎樣才能共贏?

但電網側儲能的意義其實業界尚有爭論,同時,火電在調峰儲能裡的角色也仍處於爭論之中。

南方電網科技部副主任的鄭耀東曾在會上表示,在南方電網所轄五個區域內大規模開展儲能調頻的必要性並不太大。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夏清則認為,如果不用儲能調峰,那麼就需要靠火電機組調峰,但是作為發電機組,頻繁的啟停調峰和作為備用都會降低火電的投資利用效率。對於火電來說,這並非資源的最優利用。

火電VS電網側儲能調峰

火電的經濟性優勢使得每年火電的發電量都在總髮電量中佔極大的比例,但是近年來由於煤價的居高不下,以及為給新能源消納讓路而犧牲的煤電利用小時數都使得火電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從《“十三五”電力煤控中期評估與展望》報告來看,煤電的利用小時數已經低於4500小時這一供需平衡範圍的底線,出現了煤電的過剩。這時,不論是新增煤電調峰備用機組,還是將已有機組轉為備用機組,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失煤電的利用小時數,加劇煤電的過剩。

“單純拿煤電做備用,靠新增裝機保障電力安全,應該說是最不經濟,最不可靠,最不划算的一種方式。”華北電力大學袁家海教授曾在“煤電還能走多遠”的研討會上做出這樣的判斷。

即使不談經濟性,對於調頻跟蹤性能,火電也難以滿足。夏清舉例說,在美國,PJM不僅要求調頻工作要有足夠強跟蹤服務能力,還設有偏差、里程、成本等多項考核指標。從這個角度看,火電也不是調頻調峰的最優選擇。

電網儲能火電:相愛相殺的三方,怎樣才能共贏?

既然火電調頻存在著侷限,在有儲能這一解決方案的情況下,為什麼不用呢?

儲能在電網側的應用的本質就是替代尖峰,使電網由電力平衡走向電量平衡。

以往電力系統所有的規劃都是按照最大負荷來設計的,為滿足有限用電高峰而進行整體的投資,會造成極高的單位投資成本。於是,電力系統利用效率不高,單位投資成本居高不下,資產利用效率低下成為困擾電網投資的痛點。

夏清說,若使用儲能的方式,則可以根本改變電網規劃的最高負荷設計,按照電量平衡的方式規劃我們的電網,整個電網資產利用率將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儲能還可以參與緊急控制,用儲能放電提供頻率支撐。電網需要及時的頻率響應,在各個變電站裡裝上儲能的裝置,就可支撐電網功率平衡,支撐頻率平衡。電網有了儲能以後,將變得更加智能柔性。

電網需要擁抱儲能技術

雖然儲能在電網側的應用擁有明顯的優勢,但其實儲能真正的價值並沒有完全體現。現在,不少人仍然存在著峰谷的價差就應該是儲能的盈利模式和價值體現的認知偏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電力潮流超出了線路容量,即使只是超出一點,為保證電力供應,電力系統仍必須要另建設一條線路,但如果有儲能,像這樣的線路投資就可以省下來。這樣就延緩了輸配電設備投資或有效容量投資,這就是儲能創造的價值。”夏清說。

然而現在的問題在於,儲能在電網中產生的巨大的容量效益並沒有返還到儲能身上。加之儲能市場還不成熟,儲能的價格還沒有被市場完全接受,在前不久發改委價格司公佈的輸配電價徵求意見稿中,儲能並沒有納入輸配電管理。

電網儲能火電:相愛相殺的三方,怎樣才能共贏?

夏清說:“為這個事情,我還專門給發改委就意見徵求提了建議。”“雖然目前儲能的價格還比較高,產業還不甚成熟,但若因此就直接把它排除出去,就好像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樣。我們還是應該要理性地,有條件地將其納入輸配電管理。”

只有電網擁抱儲能,中國儲能才能獲得更大發展。電網與儲能的結合,不僅解放了火電,以保證其“心無旁騖”地全力發電,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儲能與電網的結合 ,才是出價值的爆發式體現。

我們需要真正體現儲能價值的政策,儲能也期盼為其助力的“良方”。

那究竟怎樣的政策才能實現這一願景,幫助三方共贏呢?夏清對此的設想是:“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四點:一、投資多元化,開放市場,讓市場競爭形成公允價格,二、建立激勵型、開放型的輸配電價政策,機制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管死,在保證總體電價不上揚的基礎上,應該允許創新元素進入。三、儲能發展應該先市場、後計劃,成本回收也要先市場,後計劃。四、加強監管,事前、事後都要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