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內部戰略無需調整 近期內不會上市

【環球旅訊】軟銀所投資的WeWork上市計劃受挫折戟,OYO在美國和印度市場的酒店業協會和業主當中也備受爭議。但OYO的創始人兼CEO 李泰熙(Ritesh Agarwal)表示,軟銀和其他股東並未因此而提出任何針對戰略或業務模式的變革意見。

Skift Research估測軟銀已對OYO投資超過15億美元。

李泰熙表示,“OYO並未收到軟銀和其他投資者給出的調整意見,股東的唯一指導性意見便是繼續完善其連鎖經濟酒店業務。”

李泰熙稱:“OYO與所有董事會成員都保持著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軟銀願景基金的Munish Varma(軟銀歐洲、中東、非洲及亞洲的管理合夥人)。他一直在激勵我們按照運營計劃持續推進。”

陷入財務危機的WeWork近期撤回了IPO申請,估值一路暴跌,其CEO Adam Neumann也被驅逐出局。儘管有報道稱軟銀正在對WeWork進行治理改革,但軟銀和其他股東缺乏對OYO的戰略引導,比如在公開發股或其它清償事件中限制OYO創始人或管理層的持股規模。

OYO創始人回購股份

今年7月,李泰熙以20億美元回購了早期投資者的股份。據Skift Research估計,李泰熙在回購完成後將持有OYO約26%的股份,遠高於此前9%的持股比例,並且成為該酒店的第二大股東。持有OYO 46%股份的軟銀將維持最大股東身份,據稱軟銀為此次股份的回購提供了資金。

李泰熙稱自OYO成立至今,他始終全心致力於該連鎖品牌的發展。“我從未出售過任何股份,未來也沒有這個打算。多年前我曾想過回購股份,但一直在等待條件成熟。”

10月中旬,OYO宣佈獲得15億美元新融資。李泰熙稱這筆資金將“推動酒店實現其發展目標。”

李泰熙於2013年成立了OYO,其目標是“為普通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印度低星級酒店的服務標準。李泰熙稱WeWork的失利以及OYO在印度以美國市場收到的負面評價能夠激勵其進一步提升業務。

李泰熙:基本準則無需改變

李泰熙辯稱,OYO的商業模式能夠保障業主收益,但是業主需要將幾乎所有的收益管理和分銷管理都交給OYO來負責。

李泰熙表示,“OYO在美國市場出現的棘手問題引發了業主擔憂,我們在幾個月前才進入這個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OYO美國的酒店入住率和RevPAR都有提升。保障收益有助於加強業主對OYO價值主張的認同,基於收益保障的高利潤協議將帶來雙贏。”

一些批評者認為,OYO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跟上其增長速度,OYO據稱客房數量達到120萬個。

李泰熙對此表示,“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還是選擇快速增長是我一直會思考的問題。”

作為軟銀的投資對象,WeWork陷入了財務危機,Uber的虧損也在不斷加深,而IPO不在OYO的近期增長計劃之內。

李泰熙稱,OYO每年都會發布財務業績報告和展望,“虧損在以年均50%的速率收窄”。

李泰熙總結稱,“OYO的經營狀況良好,沒有近期上市的計劃,與WeWork的情況有所不同。”

* 本文由Elena編譯自Skift,原文版權歸屬美國旅遊新聞媒體Skift,作者是Dennis Schaal,環球旅訊獲Skift官方授權翻譯併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