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城問“道”——看湖北潛江小龍蝦如何暢行天下

本報記者 李煒 何紅衛 見習記者 劉傑

夜晚,北京東直門內的簋街燈火輝煌,各式特色酒吧招牌店吸引著紛至沓來的“吃貨”。其中,一家掛著“潛江小龍蝦”牌匾的門店,每天都有成噸級的小龍蝦消費量,在食客們大快朵頤的同時,也為北京火熱的“夜經濟”帶來一抹別樣的亮色。

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湖北潛江,北依漢水,南臨長江,地處江漢平原,土壤肥沃,湖泊星羅棋佈。2018年,9.2萬噸的產量,讓潛江成為“中國小龍蝦第一城”。

國慶過後,記者登上從北京至潛江的高鐵,高鐵上“潛江龍蝦、世界共享”的廣告,觸動著每一位乘客的味蕾,帶著“舌尖的誘惑”,記者走進潛江,探訪一隻小龍蝦演變為大產業的勃興歷程。

“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湖北龍蝦看潛江。”不僅僅是產量獨佔鰲頭,從2001年到2019年,潛江“十年磨一劍”,還將“潛江龍蝦”打造成區域公用品牌,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循環協調發展的特色產業鏈,加工能力、出口創匯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蝦城潛江入選首批100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成為全國範圍內三產融合的典型。稻蝦共作、三產融合的“潛江模式”每年迎來大批的參觀者。

一隻小龍蝦,一個大產業。“隨著小龍蝦相關的一二三產業全面升級,‘小龍蝦經濟’這把火也越燒越旺。”潛江市委書記吳祖雲對記者說,“我們正傾力將潛江小龍蝦規模做大、質量做優、鏈條做長、融合做實、品牌做亮。”

400億!一隻蝦與一座城的天作之合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蝦之城,田裡塘裡養的是蝦,路上運輸車輛裝載的是蝦,街上大小餐廳端出來的是蝦。在入城的路邊廣場,一隻巨型的紅色大蝦雕塑,無聲地彰顯著蝦之圖騰。

在中國最大的小龍蝦線上交易平臺——“蝦谷360”的辦公區,藍色大屏幕閃爍的數字不斷跳動,這裡不但顯示全國主要城市小龍蝦的實時價格,而且,通過大屏幕可以實時監控分揀、物流等信息,雖然已經到了淡季,線下的分揀、裝包、配送等工作仍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擁有線上線下交易全平臺的潛網集團執行董事長康峻熱情地向記者介紹:“我們這個市場在夏季高峰期一天交易量可達1500噸,今年我們的交易額預計可達到80億元,去年為48億元。”

談到今年的小龍蝦市場,潛江市農業發展中心的首席專家王淑娟頗有感觸:“今年小龍蝦價格普遍下滑,但我們潛江小龍蝦因為良好的品質和品牌實現了產、供、銷多方共贏。”

據瞭解,去年,潛江市小龍蝦綜合產值已超過320億元,帶動農民平均每畝增收4000元,使全市15萬人就業致富、2萬人脫貧。

“今年,預計潛江小龍蝦的綜合產值將突破400億元!”潛江市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傳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400億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包含了潛江在農業產業融合方面的奮鬥歷程。

說到潛江與小龍蝦,兩者的“邂逅”可謂“無心插柳”。小龍蝦學名為克氏原螯蝦,原產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1930年前後,從日本傳入我國江蘇北部。1988年,潛江稻農首次在田間發現小龍蝦的身影。

對於這個“外來入侵者”,咬水稻、捕水產、鑽土壩,繁殖能力很強,並不受潛江人待見。然而,再厲害的外來物種經不住中國廚師的廚藝,經過幾年的摸索,烹飪出各種味道的小龍蝦已經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美食,走進了街頭巷尾的大排檔,俏銷在城市的高檔飯店。

也許是小龍蝦與潛江註定有緣。2001年,潛江市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試著在幾片稻田裡養蝦,沒想到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農業科技人員的幫助下,劉主權再接再厲,探索出“稻蝦連作”模式,實現了稻增產、蝦豐收,真正鼓起了農民錢兜。

創新一直在路上。2010年起,潛江小龍蝦創新團隊歷時3年,在“稻蝦連作”基礎上總結出“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變過去“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

當科技與資本結合,產業便有了發展的“雙翼”。華山和萊克兩家當地的“龍頭企業”抓住機遇,大力開展龍蝦養殖、加工及副產品深度開發,助力小龍蝦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潛江小龍蝦精彩故事的背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稻蝦連作”一誕生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按照每畝1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之後相繼出臺《加快潛江龍蝦產業發展升級實施意見》《打造“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行動方案》;省委把發展“稻蝦連作”寫進了一號文件,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潛江龍蝦國家級品牌……

經過近20年的探索、創新和發展,潛江建成高標準稻蝦共作基地75萬畝,小龍蝦養殖產量13.5萬噸,蝦稻產量45萬噸,畝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現已形成集科研示範、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格局,而這其中,加工出口佔全國的60%。

在潛江龍蝦博物館,一塊塊金色獎牌和一幅幅生動照片講述著該市小龍蝦產業的榮耀:榮獲“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等稱號;開通武漢至潛江的“潛江龍蝦節旅遊專列”;“潛江龍蝦”成為中國和歐盟互換認證的100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

203.7億!高標準嚴要求成就潛江龍蝦品牌價值

今年6月15日,第十屆湖北潛江國際龍蝦節上,中華商標協會、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會以及《小康》雜誌社發佈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203.7億元!位居中國龍蝦區域品牌第一名!

為什麼潛江龍蝦這麼“值錢”?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熙垚告訴記者兩個詞:綠色和生態!

“護好一方水,養大一城蝦”。近年來,潛江堅持生態立市,高度重視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大力實施退田還湖、水上拆圍等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潛江已制定和發佈的蝦-稻產業標準達到18項,其中1項為國家級行業標準,7項為湖北省地方標準,10項為潛江市地方標準。另外,潛江還制定和完善了《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實施方案》,並建立了水產養殖登記制度等5項制度。

“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在熊口鎮華山(趙腦)現代“稻蝦共作”養殖基地,華山董事長漆雕良仁說,“40畝一個共作單元是企業與農戶多次磨合之後,得到的最合適的模式,不僅滿足了稻蝦共作的需求,也給農戶留有足夠的耕地。”

“為加強全域稻蝦共作基地規範化管理,我們成立了25個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機械施工、種養標準等社會化服務。”熊口鎮黨委書記關洪濤介紹,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小龍蝦產業第一鎮。

高標準助推高質量,在不斷地創新發展過程中,潛江市圍繞蝦-稻產業建成“六大中心”(小龍蝦選育繁育中心、交易中心、大數據中心、文化創意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精深加工中心),佔領種苗、模式、技術、加工、品牌、市場“六大制高點”。

203.7億元品牌價值的背後,是潛江市在小龍蝦全產業鏈上的深度佈局。2018年,70億尾苗種保障了長江流域及全國小龍蝦養殖的苗種需求;13家本土小龍蝦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以上;15個地方和45家企業,結成潛江蝦-稻產業發展合作聯盟,實現品牌及標準共建共享共用;年交易小龍蝦30萬噸,其中外地小龍蝦佔比近80%,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小龍蝦交易集散地;1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4個龍蝦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16個水產品質量可追溯基地和68個信息採集點……

圍繞打響蝦旅品牌,潛江建設21萬畝蝦-稻田園綜合體,成立全國首家小龍蝦主題旅行社,打造龍蝦大道,建設生態龍蝦城、龍蝦博物館等,推出小龍蝦美食之旅、玩樂之旅、遊學之旅3條小龍蝦主題旅遊線路,撬動潛江全域旅遊大發展,真正把“食客”變成了“遊客”。今年“五一”期間,潛江的遊客達29萬人,旅遊收入達3.7億元。

1000億!“走出去”開創蝦行天下新空間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2003年,潛江人李代軍做出第一盆“油燜大蝦”,由此潛江小龍蝦的菜品已發展到118道,打破世界吉尼斯紀錄。潛江還創建了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小龍蝦產業的大專院校——潛江龍蝦學院,實施“萬師千店”工程,即培養萬名養殖技師和烹飪師,開設千家小龍蝦餐飲加盟店。

如今,潛江在全國建設小龍蝦餐飲店3000家,與全國15個地區和45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統一使用推廣“潛江龍蝦”品牌。潛江龍蝦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歐美、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歐洲60%市場,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連續14年領跑全國。

2017年,“龍蝦教授”劉主權將潛江模式帶進安徽蒙城,如今蒙城縣全縣稻蝦共作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產值9億元以上。

2018年,潛江華山水產公司在襄陽建起了萬畝“稻蝦共作”基地;潛江企業在省內天門、仙桃、監利等縣市,以及安徽、湖南等地建立“根據地”,在外建廠12家。

今年,小龍蝦行走全球再度提速:全國“兩會”期間,潛江市市長龔定榮因為首屆龍蝦學院學員被“搶空”的消息登頂微博熱搜榜;5月,印著“潛江龍蝦”字樣的D3107列車從上海虹橋站發出,第一隻潛江活蝦進入香港市場;6月,走進了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亮相;10月,“潛江小龍蝦”還走進2019世界軍人運動會。2022年,“潛江小龍蝦”將登上北京冬奧會的食譜……

為強化潛江龍蝦的品牌效應,近年來潛江推動小龍蝦產業與文化、餐飲、電商、旅遊等深度融合。中國國際蝦稻產業發展博覽會、湖北潛江龍蝦節、潛江龍蝦烹飪職業技能大賽等主題活動應接不暇。潛江小龍蝦美食文化與當地的曹禺文化、楚文化、臥佛宗教文化交相輝映,產出詩集、電影等多種形式的文創產品。

截至目前,“一帶一路”沿線20多位國家代表、全國兩到三成的村書記,都曾來潛江學習考察。在鄉村振興產業賦能的背景下,“潛江模式”為開展“三產融合”提供了鮮活的實踐典範。

在潛江小龍蝦的帶動下,湖北省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頭號水產品”。

蝦行天下正逢其勢、正逢其時、正逢其需……從美國到潛江,再從潛江到世界,小龍蝦幾經輾轉來到潛江的同時,也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內涵,美味又迷人的潛江小龍蝦值得更多的人共享。(出處: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