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通過以下策略,吐蕃王朝不僅在青藏高原地區站穩腳跟,而且把觸角伸展到唐朝中原地區,乃至中亞、南亞等廣大地區,並持續表現出蓬勃的鬥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然環境

從現在考古發掘的距今5000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面貌中發現,相對中原地區而言,吐蕃的草原畜牧業比其農業要更為發達,其北部和西部的羌塘高原都是水草豐茂的天然牧場,吐蕃人很早便已經學會飼養犛牛、犏牛、山羊、綿羊、馬以及少量的豬和狗。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唐朝吐蕃疆域圖

同時吐蕃王朝時期剛好是中世紀溫暖期, 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產量上升,從而成為吐蕃帝國繁盛的根基。而農業在西藏中部和南部一些自然環境良好的地區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作為吐蕃王朝族群核心的雅隆悉補野部,便是最早興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那裡河流發達、氣候相對溫潤,農業生產傳統悠久。


政治

政治聯姻鞏固統治

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和建立初期,往往通過政治聯姻的策略來擴大和鞏固政治同盟,從而使雅隆吐蕃,部落不斷獲得發展和壯大。松贊干布本人即娶過5位王妃。而他的妹妹還下嫁象雄王,後者在為吐蕃刺探情報,最後滅亡象雄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史書記載,達布聶西時期,就從吐谷渾獲得藥物,從突厥獲得法律,從中原地區獲得曆法。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松贊干布

吐蕃的公主就曾出嫁高原西北地區的小勃律王、西域的蘇祿王、雲南的南詔王等,通過政治聯姻,實施擴張策略。

強而有力的軍政機構

吐蕃強而有力的軍政機構發揮了功能,使得蕃廷得以從容統轄偌大的征服區域。

在吐蕃王國建立之後,也形成了職官制度,其體制多模擬唐朝的行政官吏制度和規範而建立。吐蕃的最高統治者為“贊普”,贊普之下,有大相、副相各一人,也稱為大論、小論;都護一人,稱為悉編掣逋;之後有“內大相”和“外”相,內大相處理宮廷的內部事務,而外相負責與臣屬氏族的關係、對外情報和懲罰性的遠征。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吐蕃藏甲現代復原品

另設有司法大臣一名,督導司法事務;岸本一名,負責度支;審計官一名負責簿記,各級官員均有相應的品階和章飾制度,稱之為“告身”制度。

唐代吐蕃在本土共設置有5茹、61千戶,5茹,名次分別為:伍茹、葉茹、約茹、茹拉、孫波茹;其中,“孫波茹”為被吐蕃征服的蘇毗和漢人編成,共11個千戶,分佈方位處於吐蕃與唐朝之間;其餘每茹各領10個千戶,加上羊同的10個千戶,共有61個千戶。

而被吐蕃征服的羊同,藏文文獻稱“象雄”,10個千戶駐防於吐蕃與突厥、蘇毗之間。

據守牡區,窺視農區

吐蕃在控制青藏高原地區後,長期以農牧分界地區作為唐蕃分界線,控制牧區,發揮自身長處,保持優勢戰略地位,使唐朝久用軍力而不能有所作為,處於兩難境地,所謂“近討則徒損兵威,深入則未傾巢穴”。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吐蕃人

吐蕃王朝把據守牧區,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上升到政治策略的高度,始終保持便於操控的態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個方面的損失。

同時,不斷窺視唐朝控制下的農區,使對土地極度依賴的農民無法從事生產,或者莊稼無所收穫,直接動搖唐朝在西部統治地區的經濟根基。


軍事

全民皆兵

吐蕃軍隊從吐蕃時期的文獻來看,實行的是一種將軍事、行政和生產三位一體化的體制,即將其分為五“茹”,與吐蕃領土的劃分形成一體,軍隊平時分散,戰時集中,駐紮在各地,每茹設有軍事長官“茹本”,通常是由當地最大的氏族貴族擔任此職。

茹下設“東岱“,意為千戶或“千人之隊”,每一茹下可分為十個東岱,其長官稱為“東本”,意即“千夫之長”。吐蕃是一個軍事組織社會,成年男人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全民皆兵。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吐蕃重騎兵

吐蕃軍隊的精銳之師是騎兵,考古發現的吐蕃馬具與唐朝和波斯薩珊朝相似,表明其具有與東西方騎兵裝備不相上下的先進水平。

敦煌吐蕃統治時期的石窟壁畫和塑像中有身穿吐蕃式樣鎧甲的武士和天王形象,反映出當時吐蕃戰士身穿堅固的鐵甲,手執鋒利的兵器,在吐蕃開疆拓土的征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善用騎兵

吐蕃軍隊大多為騎兵,來往迅速,殺傷力巨大。而且吐蕃騎兵使用的馬匹適合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這和唐朝軍隊以步兵為主,以及使用來自北方地區和西域地區戰馬未必習慣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的情況,形成反差。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吐蕃武士

為了實施其擴張計劃,吐蕃極為重視搶佔戰略要地,吐蕃與唐朝爭奪大小勃律、爭奪南詔等地,都是重要舉措,而吐蕃趁唐朝尚未認清其擴展目標,以及尚未對青海地區的戰略意義給予足夠重視之機,相繼吞併白蘭、党項、蘇毗和吐谷渾等部。


經濟

經濟掠奪

吐蕃軍隊每有戰事,不帶資糧,以虜獲為軍備;平時也多通過掠奪來獲得財富,加強經濟基礎,如瓜州之戰。吐蕃與唐朝通過高原絲綢之路進行的全方位貿易,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吐蕃的經濟。被吐蕃征服的青藏高原地區及其相鄰地區的屬部,都要向吐蕃佔領者交納賦稅。

在發動戰爭的過程中,吐蕃的軍隊常常把破壞對方的經濟基礎作為重要手段,如在對唐朝的作戰中,經常採取“踐踏莊稼”、夷毀房屋的措施。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巔峰時期的吐蕃和其控制的地區

吐蕃多乘秋高馬肥的時候,出兵進擾唐朝邊地,使得唐朝不得不相應地採取“防秋”的對策,“防秋”既是對吐蕃秋季進攻的防禦,也是對秋收莊稼的一種保護策略。唐朝很多藩鎮和很大一部分兵力都被迫加入到“防秋”的行列。

發展農牧業

吐蕃通過發展畜牧業,在滿足廣大百姓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為強大騎兵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吐蕃佔領青海地區後,白蘭、蘇毗、党項、吐谷渾等部的牧業經濟成為吐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吐蕃還借金城公主“ 湯沐” 地的名義從唐朝獲得黃河九曲,進一步增強了畜牧業經濟的實力,並以此為前沿陣地,威脅唐朝的西部邊地。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青藏高原

與吐蕃對唐朝農業地區的秋收成果的掠奪不同,進入吐蕃牧區,唐朝軍隊無法從土地上得到什麼虜獲物, 也不能造成較大的破壞。


外交

聯弱抗強

吐蕃在外交上採取了聯弱抗強的策略,除了聯合青藏高原地區的各部落和族群,對外還聯合西域的蘇祿、葛邏祿,甚至回繪等部,在東邊則聯合一度割據雲南等地的南詔政權,乃至中亞的大食帝國,來對抗唐朝。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西和吐蕃

而當大食帝國勢力強盛,影響中亞政局時,吐蕃則聯合西域突厥諸部阻止大食勢力東進。

遠交近攻

在統一本部時期,吐蕃與高原周鄰地區政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吞併白蘭、蘇毗、党項等部時,也極力和唐朝建立聯姻關係,保持使者往來。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安西與北庭

等到吞併吐谷渾,直接威脅到唐朝的邊地,與唐朝發生衝突後,才開始改變策略,後來與大食聯合以對抗唐朝,也有遠交近攻的成分。

分化瓦解

以對唐朝為例,既包括瓦解唐朝和周邊部落關係,又包括離間唐朝廷與將領,以及各個將領之間的關係。吐蕃在和唐朝爭奪南詔、西山八國、党項、吐谷渾、大小勃律和西域諸部的過程中,頻繁使用分化瓦解策略,使許多原來歸屬唐朝的部落和政權,轉歸吐蕃治下,動搖了唐朝在該地的統治。

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大昭寺壁畫中,身披重甲的吐蕃武士

一些部落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在唐朝和吐蕃之間左右逢源,西山八國即是典型代表。對於唐朝的前線邊將,吐蕃也採取分化政策,製造矛盾,增加唐朝邊將內部的矛盾,其中很成功的一次是尚結贊分化李晨、馬隧、渾城的事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吐蕃乘機攻佔唐河西數州之地,從763年以後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勢力一度延伸到中亞、克什米爾和北印度,以及通過今阿富汗到達伊朗的通道,整個西北地區大致以甘肅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天山一線為界,以南的地區和民族均歸吐蕃的統治,並一直延續到9世紀中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