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1858年5月,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攻破九江,斬首太平軍17000人,主將林啟榮被開膛破肚,全城無一倖存。拿下九江後,咸豐很高興,授予李續賓浙江布政使職務(正三品),加巡撫銜。小小獵戶,能有今日之輝煌,李續賓倍感驕傲與自豪。同年10月,李續賓率8000精銳長驅直入,北上攻打廬州,途中分兵一千守衛桐城,一千屯駐小南河南岸,6000精銳全軍撲向廬州三河鎮。11月,李續賓分兵偷襲陳玉成大營,被反追殺,後李秀成加入,將6000湘軍包了餃子,李續賓命喪疆場,此為著名的三河之戰。此戰後,湘軍元氣大傷,胡林翼言:“三河潰敗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 士,亦凋喪殆盡。”可謂痛心疾首。那麼,誰才是三河大戰之最終贏家呢?肯定不是太平天國。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三河大捷,陳、李消滅湘軍6000精銳,保全皖省安全,客觀使的安慶保衛戰得以推遲兩年,太平天國怎麼會不是贏家呢?筆者如此說,估計會有一大波粉絲出來指責,說作者不顧客觀事實,斷章取義。且不急,看看才知道。三河大捷之意義在於延緩了湘軍進攻安慶之時間,為太平天國贏得休整之時,可也給天國帶來了潛在之危機。道理很簡單,太平天國後期玩“分地制”,諸王手握重兵,各自佔領地盤,互不統屬,楊秀清時代的“節制全軍”局面不復存在。三河大捷出力最多的是陳玉成,得到好處最多的也是陳玉成,這讓李秀成大為不滿。正如李在自述中所說:“那時英王名聲顯,我名未成,事事為之算計”。李秀成不滿,自然就不再願意配合陳玉成作戰,而是尋找機會擴充勢力,與英王抗衡。三河之戰獲勝後,李秀成不支持打二郎河會戰,不願意出死力,陳玉成戰敗。1860年春,為解救安慶,太平天國決定西征武昌,而李秀成消極應對,導致安慶陷落,陳玉成敗退廬州,天國大好局勢瞬間逆轉。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長遠來看,三河大捷後,陳、李矛盾惡化,對太平天國後期軍政局勢之影響極為惡劣,天國算是輸家。那麼,與之相對的清王朝可否是贏家呢?也是否定,還是最大輸家,沒有之一。湘軍,不同於八旗、綠營等國家正規軍,這是一隻派系眾多的私人武裝力量,是帝國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為了控制湘軍,咸豐有意識地在湘軍領袖之間製造矛盾,弄出幾股勢力,而後慢慢將其納入體制內。此時,胡林翼丁憂回家,曾國藩早已遠離軍事(被咸豐冷落),湘軍最精銳的李續賓部歸湖廣總督官文節制。官文,滿洲正白旗人,純正的滿蒙貴族,是清王朝的絕對擁戴者,此人節制湘軍,自然有利於清朝統治。李續賓敗亡,6000精銳喪命,不只是湘軍之損失,更是大清之損失。道理很簡單,沒了李續賓這支部隊,其餘戰鬥力強大的湘軍自然就是曾氏兄弟系統了。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天平天國、清朝都不是三河大捷之贏家?那麼,誰才是最終贏家呢?答案是,曾國藩及其麾下的湘軍,他們才是三河大捷之最大受益者。說起曾國藩是贏家,大夥肯定有意見,畢竟曾國藩老弟曾國華死於三河,喪親之痛,怎會是贏家呢?戰爭本就有傷亡,曾國華死於三河,曾國藩自然傷心,可他卻也無形之中得到最大好處。這又是為何呢?先要說清一點,湘軍不是曾國藩一人創辦的,至於說他是湘軍首領,那是大夥受了曾國荃指使下王定安鎖所著《湘軍記》之影響。為了歌頌曾國藩,曾國荃可是將一切功勞給了兄長,將其描述成湘軍之絕對領袖,始終掌控湘軍各派系。其實,湘軍內部派系眾多,曾國藩只是其一而已,大夥沒必要聽他指揮;再則,朝廷也沒給他這權力,曾憑啥指揮得動其他派系之兵馬。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湘軍興起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力較大的有這麼幾支:江忠源系,死後所部由劉長佑率領;羅澤南系,死後由徒弟李續賓率領,多數時間跟胡林翼混;胡林翼系,曾國藩離開前線後,一家獨大,李續賓、鮑超、多隆阿等猛人都是他麾下戰將;曾國藩系,最終的摘桃人。作戰多年,曾、胡兩位脫穎而出,胡則更勝一籌。湖口慘敗、樟樹慘敗後,曾國藩被石達開包圍在南昌,麾下湘軍水師也被分割在內湖、長江兩地,彼此不能呼應、支援。此時,胡林翼在湖北進展順利,斬獲頗多,與頹喪的曾國藩形成鮮明對比。沒能打開局面,曾國藩很著急,於是向咸豐伸手要官、要錢,說不如此,湘軍便難以有作為。後來,曾以退為進,提出回家丁憂,希望咸豐挽留。誰知,咸豐見胡林翼能扛起重任,直接回復曾:“贛省局勢可為,暫行在家守制,以盡孝道”。言外之意,沒你曾國藩,湘軍一樣玩得轉,長毛一樣可以滅。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不得不承認,胡林翼確實很牛,綜合實力遠強於曾國藩,是中興第一人。王闓運在《湘軍志》中評價:“中興之業,實基自胡”,認為他比曾厲害。曾國藩自己也說:“堅持之力,調和諸將之功,綜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進德之猛。” 又說:“潤芝(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事實的確如此,曾國藩離開的日子,胡林翼主管湘軍,制定“東征計劃”、“長壕戰術”,組建騎兵,玩多兵種聯合作戰模式,為最終消滅太平天國奠定軍事基礎。此時,三河慘敗(胡在家丁憂,官文為直屬上級),胡林翼湘系勢力受挫。接著,“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八旗、綠營一潰千里,不可再用,咸豐只好將消滅太平天國之希望寄託給湘軍。不久,胡林翼去世,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倆繼續執行胡“東征計劃”,且成為當之無愧之主力,後來居上的“吉字營”成為攻破金陵之絕對主力。

三河之戰:第一悍將陣亡,6000精銳被“包餃子”,誰才是贏家?

從上述可知,三河慘敗,李續賓湘軍6000精銳全部覆沒,而胡林翼在不久之後也離世,曾氏兄弟麾下湘軍一家獨大,拿下攻克金陵之首功,成為消滅太平天國之摘桃人。試想,若是李續賓不早亡,胡林翼多活久一點,攻入天京的部隊還會是“吉字營”嗎?曾國藩在近代之地位還會如此突出嗎?各位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