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真的歧視女性並且是悲觀主義?

叔本華的人生大多數時間是不得志的,去世前幾年才一下子有了名氣,得到了大量的關注。他的思想在25歲就已經成型,26歲寫下了著名論文《充足理由律四重根》,30歲就寫下舉世聞名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有很多譯者認為意志表述不妥,而用意欲表示。而之後的歲月只是對之前的理論不斷的進行完善。人生的智慧這只是作者在最後一本著作附錄與補充的一部分,但足以獨立成書。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真的歧視女性並且是悲觀主義?

叔本華在幸福方面的核心取向在於認為快樂是虛幻的,而痛苦卻是實在的。人的快樂在於需求的滿足,需求意味著缺陷,人的需求在滿足的同時就是快樂,而隨後就會感到痛苦,痛苦過後便是無聊,平庸的人又會去尋找新的刺激以填充內在的空虛,所以人生便有了無盡的痛苦。

其中的問題在於痛苦與快樂是對立的,沒有快樂也就沒有痛苦,所以痛苦的減少會產生快樂,快樂的減少會產生痛苦。快樂和痛苦也就皆是實在的。正因為痛苦與愉悅的相對性,如果快樂的增加能夠讓人更快樂,痛苦的增加能夠讓人更痛苦,那麼痛苦的消失也就能夠讓人感覺快樂,快樂的消失能夠讓人感到痛苦。如果快樂和痛苦存在相對性,那麼這種相對性能夠從哪裡體現出來呢?人的主體只有一個,客體的表現形式也是唯一的,那麼這種相對性也就只能在時間上表現出來。時間、強弱、變化綜合起來,造就了人感覺的變化,從而影響著心理與行為。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真的歧視女性並且是悲觀主義?

包括他的禁慾行為主義和對女性的歧視,叔本華只是稍微說到了女人在精神智力上和生理上的不足,並未表現出太強烈的歧視。像對女人的仇視,實際上源自於叔本華的家庭變故,他的老爹很有錢,祖上三輩都是經商的,本來有一個喜歡的人卻屈從於利益上的聯姻,娶了一個藝術家媳婦,當然這個藝術家也不喜歡他,生下了個孩子也看不起這個孩子,再加上叔本華的性格顯得古怪,也對交際花般行為的母親深表反感,母子之間相處的很不好,經常是相互嘲諷。比如歌德曾經對她誇讚過她的兒子叔本華很有才,說他以後一定會出名的。然而她卻表現出非常不屑。叔本華的父親由於抑鬱自殺死了,叔本華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母親沒有照顧好父親,於是更加仇視他的母親,這大概是他歧視、反感女性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點想要說的,就是大家都認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甚至許多其他思想家也都是這麼描述的。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對叔本華本人的一個偏見,一個錯誤理解。悲觀和樂觀之間不存在客觀界限,其衡量標準是人類的對未來期望的態度的總和,這種標準不能去代表客觀的未來世界。所以這種所謂的悲觀預期如果是未來的真實表現,那麼他還是悲觀主義嗎?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真的歧視女性並且是悲觀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