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媚權向利,趨炎附勢,如果人人如此,何談人類希望?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黑格爾

回望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我們會驚奇的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借用魯迅《狂人日記》的原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好文分享:媚權向利,趨炎附勢,如果人人如此,何談人類希望?

小時候讀這段話甚覺不解,覺得這是瘋話,但礙於老師的硬性要求,只能硬的頭皮讀了下去,長大了之後才讀出了一些味道,魯迅先生描述的吃人的社會並不只是以前的產物,現在讀來魯迅小說裡面的人物依舊鮮活的存在我們的身邊,比如阿Q,比如祥林嫂,比如《傷逝》裡的女主人公子君,這些並沒有隨著時代而褪色,甚至多年以後,這些人物隨著時間的洗禮更加鮮活,也許文學的意義也就在於此,驅除虛華,揭露本真。經典人物不會隨時間而淡化。

由此我想到,從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奉行著自然界的法則弱肉強食,這是一個鐵的定律,乃至建立文明到現在,這裡代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吃人的社會”,我們被人吃同時我們也互相啃食並且樂此不疲,身處在其中的我們並沒有覺得吃人有什麼不對,也把被人吃當做理所當然,奴性和習慣逐漸固化,社會的規則也固化了。我們害人同時又怕被人害,我們爭權奪利,仇恨使我們眼紅,嫉妒使我們最後喪失了理智,慢慢的我們變得越來越麻木,無情,循環往復,延續數千年,數萬年……

在社會上,無時無刻都能發現人類的這種病態的思想行為展現的淋漓盡致的現實刻畫,糟粕的思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並深深的踐行著,享受著因此而帶來的益處。當黑暗中來了一絲光明,雖是希望但我覺得一定會很快消逝,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千古真理!雖是如此,但世間不可沒有光明,黑暗雖然強大,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懼怕它,迎合它,當它們的爪牙反而要挑戰它,戰勝它,我們每一個人雖然很渺小,但社會乃至國家不正是由我們這些渺小的個體組成的嗎?正如人體中的一個個細胞一樣,一個細胞病變了可能並不重要,但慢慢的一個接著一個的細胞都被傳染了,就會危及生命。

好文分享:媚權向利,趨炎附勢,如果人人如此,何談人類希望?

面對身邊的不平事,如果抱著看熱鬧或躲避迎合的心態,那等到事情發生到我們的頭上時,誰又會幫助我們呢?一個人的力量雖是渺小的,但卻是一種希望,一種對黑暗的挑戰,這種行為會感染別人。

媚權向利,追權逐利,趨炎附勢,是我們大多數人的通病,為了權利地位錢財可以不擇手段,醜態盡顯卻不自知,庸庸碌碌了一輩子卻不知生活的真諦,有一本書上這樣說——當初泰坦尼克號要沉沒時,有一個人說了一句話,婦女和孩子坐救生船先走。

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但這才是人性該有的光輝,這才是真正的文明,而不是弱肉強食的世界。那本書的作者在文中說:“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國,即使有人說有錢有權的人先走,可能也不會有人感到有什麼不妥,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估計沒人會提出質疑和反對。”多麼諷刺啊,可是周圍發生的事實就是這樣,現實就是這樣,錢權可能在多數人眼裡相當重要,他們認為有錢有權就比沒有錢沒有權的尊貴,就應該享受更好的待遇,就比別人更有優越感。

媚權向利,趨炎附勢,如果人人都是這種思想,那這個國家早晚會垮的,沒有了文化,沒有了道德,試問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國家會更好嗎?

好文分享:媚權向利,趨炎附勢,如果人人如此,何談人類希望?

人的天性是醜陋的,邪惡的,靈魂是殘缺的,生命的意義其實就是不斷的把自己變得更好,將殘缺的靈魂修補的更趨於完美嗎?佛是什麼?是用來臨時抱佛腳的嗎?是用來求子求富貴的嗎?佛其實是一種理想中最完美的人,是一種人嚮往的前進的方向,那些求佛辦事的大多是一種心靈的寄託,但卻並沒有弄明白佛的真諦。

不說了,說多不如做多,文章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守望著內心的淨土,不讓世間的灰塵傾灑在我們純淨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