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三分人事七分天)

關於見地,也就是人才的人品修養,那是非常難得的。假如清楚瞭解這種修養不易的道理,則對於歷史、現代、乃至於未來的世事發展,都可以看清楚了。

常聽到人說“人才難得”,我並不十分同意這句話。實際上處處有人才;根據邏輯來說,人人都是人才,是人就是才。縱然有的人很笨,也是“笨才”,因為第一他是人,第二他有一個長處--很笨,就是才。假使很會繪畫,是藝壇人才;文字寫得好,是文壇人才,所以處處是人才。

然而,要想求到“才人”可就難了。過去非常注重才子,大家以為才子一定文章很好,但並不如此,才是包括多方面的,像周公、孔子都是一代才人。所以“人才”與“才人”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要混為一談。人才處處有,但某行、某業若求一個“才人”可不容易,千古以來沒有幾個才人。

清朝一位名史學家,也是才子的趙翼,他的詩:“到老方知非力取”,就是慨嘆才人之難得。他和袁枚齊名,又是同鄉,可是在學術上他是反對袁枚的。據說有一次,他一張狀子告到縣裡,控告袁枚為“名教罪人”。縣長接到這張狀子,感覺十分為難,因為趙翼和袁枚兩人都是前輩,都名滿天下,而且功名都比自己高;所以對這場官司無法處理。最後只好出面請客,請兩位老前輩不要鬧下去了。

趙翼的詩:“到老方知非力取”,意思是說積累幾十年的經驗下來,知道不論自己多麼努力,也不能完全做到;“三分人事七分天”,要三方的努力,更要七分的天才,才能成功。所以我們希望國家多出才人才好。

現在教育普及了,大家都有了一般的基本知識,但自己能否成為一個才人,那就要在學問、道德、修養各方面多去培植自己,才有可能。

——整理自《孟子與離婁》

南懷瑾老師講述: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三分人事七分天)

我們曉得這屬於人文文化,就是歷史哲學的觀點,司馬遷著《史記》常常說,“雖曰人事,豈非天命”。他說有許多事情,雖然靠人為的努力,但是人為的努力是有限的,還有一個不可知的力量,也可以稱其為天命。

但是有時候他又反過來用,“雖曰天命,豈非人事”,雖然說是命運,但是也靠人為的努力。所以究竟是人定勝天或者是天定勝人,這是哲學上的大問題,無法下一個結論。等於說是英雄創造了時代,還是時代創造了英雄,也是無法下結論的。

*****

你們青年讀了,要發財就要這樣,要前途就要這樣,你要求學問也要這樣,修道也要這樣,真的哦!所以你們作詩作文,求學問修道都搞不好,就是因為不專心、不誠懇。

所以趙翼的詩,“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我認為自己工夫還沒有到,學了一半,還沒有完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老了才知道三分人事,七分天命。

這個還不算,古人講作詩有一句話,“詩窮而後工”,作詩要作得好,要窮,窮就是倒黴啦;你又升官又發財,一天到晚忙,哪裡有時間坐下來寫文章啊!所以你看每一個詩人都是窮苦的,越窮詩越好,那是真的“詩窮而後工”。趙翼還有一首講作詩的詩,後面有兩句,“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孟子講熊掌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你又想吃熊掌,又想吃魚,三心二意又貪心,又想詩作得好,又怕窮。很多人都是這樣,又想修道,又想要去做事;做事還做不了半天,又想不行啊,妨礙我做工夫,又去打坐,哪裡會成功啊!

——整理自《列子臆說》

---------------------------

教育是塑造個性的,只能塑造一個人的外形,而每個人的個性,硬是天生的,你對它往往莫可奈何。

等於清代歷史學家趙翼一首論詩學的名詩,後面兩句用來解釋人生,也很恰當。他說:“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到了老年才知道,學詩不只是後天的用功所能學好,三分人事七分天才,有一大部分因素,還牽涉到天資和命運,其他事情也差不多。

年青時候讀這些詩句,到了老年,從新反芻回想,不免覺得教育對人是不是真有所幫助?似乎沒有,至少今天我的經驗如此。當然若干局部性的益處是有的,不過要改造一個人的劣根性,那幾乎不可能。即使人的學問知識進步了,個性還是個性。

在教育上,我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個案很多。老朋友當中,地位高、學問兼備古今中外的不乏其人。但是我常跟他們說笑,因為不好直接評論,當然包括自己也一起批判。我說,象我們這種人,說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中間不懂人事。這就是說,罵人也要懂得方法,只能用“我們”,不能光說“你”,否則便不妙了。先把自己罵進去,別人就沒話講,即使要發作,也不好意思。像這樣的朋友也很多,尤其學問越好的,一生的習性越解決不了,想盡辦法都不行。

一些受過高等教育,學問地位都很高的人,乃至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名人,一生到老始終改不了個性中的弱點。宋代名高望重的理學家二程夫子,還有其他幾位大儒,他們的思想差不多影響了中國民族文化七、八百年。可是二程夫子的氣量很小,當他們的表親邵康節先生要死的時候,蘇東坡也趕來探視。結果二程夫子很討厭蘇東坡,將他擋在房外。這時邵康節快要斷氣,躺在病床上,但知道這件事。二程夫子問他,你還有最後的遺言吩咐嗎?邵康節把兩手比作放寬形狀,二程兩兄弟一時不懂,便說能不能講講看。邵康節修養很好,雖然面臨死亡,仍慢慢把氣順一下,然後說:“

面前的路留寬一點,好給別人走。”這就是告訴二程做人的道理。人生在世,做人不要太絕,別那麼小裡小器。

由這類歷史名人的故事看來,他們的學問不能說不好,修養也不能說不高,但是講了一輩子的仁義道德,那些令人難以消受的個性依然故我。所以我說我現在懷疑,教育是否有用。

——整理自《解決青年問題的我見》

-----------------------------

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候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

學問人品的基本,固然有關於天然的稟賦,但也是由道德修養而來。文學辭章就不同了,幾乎百分之七十,完全由於天才。雖然勤力學習,沒有生有自來的才情,始終難得有文藝上的絕妙境界。所以清人趙翼論詩,便有“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的感慨了。

尤其是身兼文武韜略,出將入相的人物,大多是富於才華,富於情感的人。古今的名將,具有軍事天才的人,也是如此。只是一般人沒有真正置身軍旅,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換言之,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和戰鬥,統是戰爭的藝術,也是智力和情操的結晶。兵法即藝術,藝術即兵法,只是普通的人,不瞭解真正的武學,看到軍人就怕,認為統是老粗,實在非常遺憾。

——整理自《原本大學微言》

----------------------------------------

我們講的天才,就是思的那一念,

偏重前生的種子帶來的。所以有人對某種專長特別愛好,小孩子幾歲就會。清朝的歷史學家、大詩人趙翼有首詩講作詩,其實何止是作詩,學藝術、學畫、學音樂,修道也是一樣。他說:“少時學語苦難園,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小孩子學講話始終講不好,只認為是自己功夫沒有到,慢慢學,功夫到了一定學得很好,到老的時候才覺得不是學得會的,天才帶來的。

比如我們學外文,或是外國同學學中文,認為工夫到了,我一定能講的很好。但是,我常常告訴年輕的同學,學外文,“哎呀,你學外語,大概上飛機會叫咖啡、飯來吃;上館子曉得拿叉子、刀子;問路會問。你說要學好英文,下輩子再說吧。”就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比如我們都是中國人,你們都學過中文,但你們是不是文學家,能寫一篇文章使人讀了眼淚都掉出來,做得到嘛?做不到啊!為什麼都認得中國字,都會寫,為什麼就寫不了那樣的境界?“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種性使然,所以這個種性非常重要,就是我們普通講的根基,也就是天才。

——整理自《唯識與中觀》

-----------------------

我們常常講歷史,我說司馬遷是史學家,也是哲學家。他常常說到重點的時候講,“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為的努力出來,但是真的嗎?歷史的演變,你人的功勞再大,有個宇宙不可知的力量,剛好碰上,這叫“機會”。我們普通叫機會,在古代叫運氣,在帝王的政治思想運氣叫做天命。“上天給我的命令”,上天誰給你的命令,還不是自己給自己。

——整理自《南禪七日》

-----------------------------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堂,東方的世外桃園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慾而促使精神之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珈及佛家“秘密宗”法門之一部分。此皆從現有生命之身心著手薰脩,鍛鍊精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恆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數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歷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骨之說。清人趙翼論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詣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圓中之妙哉!

——整理自《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我們讀歷史有一個原則,讀歷史你們千萬注意,比如在臺灣的國民黨,乃至蔣先生父子,古人有兩句話:“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雖然講政治,一切勝敗是人事,“豈非天命哉”--一個不可知的力量,運氣!歷史上,尤其你看司馬遷寫的《史記》,各方面政治安定與否,當然靠人事的努力,另外加上國家民族有他的運氣。

——整理自《漫談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