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建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毫無疑問,出生於1987年的華為,已經成為了中國製造業崛起過程的典範公司之一,也是中國企業面對全球化發展浪潮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改變的代表性企業。

自從1994年任正非提出“世界市場三分天下、華為必居其一”的目標之後,華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組織變革,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驅動公司持續發展。

制度建設對企業創新的價值

華為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建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技術創新是幫助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很多企業儘管都能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在創新上卻容易出現動力不足和效率不足的兩個問題。而在華為的創新實踐中,一直非常注重發展核心技術與重視市場牽引的並行策略,強調市場需求對於華為創新的方向引導作用。

“顧客價值觀的演變趨勢引導著我們的產品方向”

——《華為基本法》

創新的有效性還取決於企業對未來和能力構建進行長期投資。由於創新活動尤其是面向未來的創新活動具有高度的不確定特徵,加之創新的成果在時間上易於呈現“厚積薄發”的特點,因此,許多企業在創新投入上缺乏戰略耐性,容易出現短視的傾向。企業內部由於績效考核往往強調短期財務指標,導致各個部門在創新活動中傾向於把資源配置在短期化目標上。

而華為一早便確立了堅持“投資於未來、投資於創新、投資於能力”的戰略原則,多年來始終堅持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上,才能成長為當今全球通信市場領域的領導企業,並在5G技術的全球發展浪潮中贏得先機。

據2018年華為年報顯示,華為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人民幣。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人民幣,佔銷售收入比例14.1%,在歐盟發佈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列第5位。

華為創新戰略落地的支撐與促進

對企業長遠發展而言,需要創新戰略來引領企業創新活動的持續進行。而創新戰略在創新活動中的有效落地,則依賴於制度建設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支撐與促進作用。那麼,華為的制度建設在創新戰略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呢?

▐ 戰略一致

為了高效率地開展創新活動,並將企業在創新上的投入有效地轉化為滿足客戶需要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多個業務單元之間在創新過程中的協同和資源整合。

▐ 對創新能力長期投資

在對創新能力的長期投資上,制度建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企業發展中,企業往往注重於在產品、業務和客戶上的資源投入,但在一些隱性的能力和基礎投入上卻容易忽略,而創新能力的提升,還高度依賴於企業建立高效率的創新流程、系統性的創新體系能激發員工創新的組織文化氛圍。

華為長期以來都很注重在流程、體系和文化上的建設,並在此過程中將一些最佳實踐制度化,使之能夠從局部實踐轉變成整個企業的制度性基礎設施,進而支撐企業創新活動的持續高效開展和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提升。

華為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建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 有效捕捉市場機會

許多企業在通過創新捕捉市場機會上存在戰略重點不突出、缺少戰略聚焦點的問題,導致雖然看似市場存在著諸多機會,但企業似乎在抓住市場機會上力不從心。

華為在國內市場發展過程中以及進入海外市場的初期,在針對市場需求的創新策略上一直都非常強調價格與質量的極致平衡,也就是通過準確地把握客戶的需求、用性價比優勢和快速響應的服務來吸引目標客戶。

“我們的目標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生效能費用比和有效的服務,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需要”

——《華為基本法》

當然,制度建設透過保持戰略一致性、對創新能力的長期投資、有效捕捉市場機會這三個方面能夠對企業創新起到支撐作用,從華為經驗來看,非常依賴於華為長期堅持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文化價值觀建設。

華為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建設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華為除了是一家堅持技術和創新驅動的公司,也是一家以文化和價值觀驅動的公司。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保證了企業的創新活動能夠有效地將市場和技術兩種力量完美結合,避免了企業創新過於遠離市場需求的弊病。

而以奮鬥者為本,則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員工在創新活動中的創造力,進而形成員工參與創新、企業獲取市場回報、員工參與利益分享之間的良性循環。

從1996年銷售收入規模26億人民幣到2018年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華為這些年的快速成長和創新力迅速提升,文化和價值觀作為其制度建設的基石,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