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有這麼一家企業,它誠信經營,視食品為良心工程,品牌越做越大;有這麼一家企業,它厚承傳統食品文化,是省級非遺項目"厚街臘腸"的保護基地;有這麼一家企業,它熱心公益文化,迄今為止,贊助各類公益活動費用超過200萬元;有這麼一家企業,它的創辦者誠信務實、善待員工,入選"中國好人榜",是"東莞好人"、"東莞道德模範候選人"——這家企業就是享譽粵港的東莞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

鑫源食品的創始人陳什根,出生於194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同偉大的祖國一樣,出生就意味著不平凡。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陳什根家中四兄妹,他排行第二,本來他們應該是個幸福的六口之家,但在陳什根6歲時,他父親因病去世,家裡一下就失去了頂樑柱。陳家的孩子都小,最大的還不到11歲,更何況下面還有兩個妹妹要照顧。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那時起,陳什根除了讀書,還要照顧兩個妹妹,幫媽媽幹農活。

陳什根是一個頭腦聰明、吃苦耐勞的人,到了15歲,他就能在生產隊裡拿到同大人一樣的工分,為家庭分擔責任。也正是因為他的吃苦耐勞和頭腦靈活,1970年,他被生產隊的領導看重,被安排到生產大隊農科站,負責試驗田、釀酒、制紅糖、出納、倉管等工作。這份在食品相關崗位的工作經歷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許多人和事,積累了許多工作經驗。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陳什根對食品的生產工藝有所研究,並逐漸喜歡上了這個行業。1973年,陳什根被安排到生產隊的集體食堂負責做瀨粉。當時做瀨粉的米粉要舂米,費時間又費力氣,陳什根靈機一動,想出了電動的舂米辦法,用電代替人力舂米,這一做就是4年。他把厚街瀨粉的製作技術研究得十分透徹,以至於多年過去了,他還是能熟練地講出製作瀨粉的工藝要求和標準。1977年到1981年,陳什根被任命為生產隊副隊長,主要負責生產隊的業務工作。1977年陳什根剛上任的時候,生產隊的人均年收入才200元,陳什根上任後的第一年,就將生產隊的人均年收入提升到了280元,村民們歡欣至極,都認為陳什根是個能成大事的人,便放心地將生產隊的很多工作都交由他去辦。在當時,要想增加村民的集體收入,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勞動效率問題。有了舂米人力改電力的經驗,陳什根想著要解放人的勞動力,就要從實現機械代替人力入手,於是跑到廣州去購買耕種設備。在那個年代,要湊齊生產設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設備的零件基本上是在不同的工廠生產,為了完成設備部件的配套採購和組裝,陳什根到處請教、四處奔走,最終為生產隊配齊了20多臺耕種設備。陳什根的生產隊,是當年最早實現機械化的生產隊。他們的耕種設備除了供自己生產隊使用之外,閒時還出租給鄰近的生產隊使用,為生產隊提高效率的同時,還增加了不少收入。

正是因為陳什根在學習、研究和管理上都有過人之處,1981年,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陳什根在耕種好自家的幾畝地之外,憑藉著他獨特的商業頭腦,開始做水果生意,零售和批發一起做。他的生意就像他的膽量一樣,越做越大,得到了許多朋友的信賴和認可。

1982年,一幫朋友主動找到陳什根,希望和他一起開調料廠。其實當時陳什根不懂什麼是調料品,只有他的合夥人有這個技術,但陳什根看到朋友這麼信任他,便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很快,"新源副食品廠"辦起來了。有了工廠,但生意卻一直不見起色,合夥人抵抗不住壓力退出了合作,陳什根只能獨自經營調料廠。經過兩年的艱苦創業,他的調料廠終於扭虧為盈,在調味料行業掘到了第一桶金,還把醬油賣到了香港。

憑藉著敏銳的商業眼光,1984年,陳什根從厚街臘腸、手工蛋卷、月餅和粽子等傳統美食上看到了商機,開始四處拜師學藝,很快就豐富了工廠的產品架構,創辦了"東莞市厚街新源食品廠",這就是東莞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

陳什根將自己創辦的東莞市厚街新源食品廠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深受廣大業界人士的垂愛。1986年,東莞的老前輩贈與陳什根一本《東莞縣莞城鎮醬園業》食品統一使用原料手冊,此本東莞傳統食品獨門秘方編制於1955年5月,是東莞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比較系統全面地介紹傳統食品配方的寶典。這本書,無疑給了陳什根很大的幫助。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用在陳什根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當還在經營小作坊的時候,陳什根就有做大品牌的夢想。1996年,陳什根將"鑫源"註冊為商標,這為後面的品牌建設和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麼多年,他一直堅持以名師、名品、名牌、名店的"四名工程"為戰略導向,走傳統工藝和現代化生產相結合的道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心製作適合消費者口味的東莞系列美食特產。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鑫源臘味"熱銷廣東、上海、北京、海南、浙江等十多個省市,在港澳地區更是大受歡迎,深受消費者的信賴。很多客居國外的"老莞人"每次回莞探親後都要帶好幾箱臘味出國,因為東莞臘腸就是鑫源的味道,幾十年都沒有變過;很多新莞人也喜歡鑫源的味道,因為真的"越吃越好吃"。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鑫源臘腸好吃的秘訣,在它的每一份原料和每一個製作步驟裡。在原料上,肉是最好的後腿肉和肥膘肉,醬油是自家生曬的豉油,酒是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在製作工藝上,鑫源堅持古法制作,用天然豬小腸腸衣,人工扎孔排氣;從選料到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精心操作的,這一切耗盡心力的"功夫",正是鑫源品牌堅持了20多年的秘密。

正因為鑫源20年如一日的堅持,才有了肌紅脂白、肉色鮮豔、酒香濃郁的臘腸,那臘腸輕輕咬上一口,"噗嗞"一聲,肉香、酒香、醬香、脂香,瞬間佈滿整個口腔,直達味蕾,一下就能俘獲食用者的心——鑫源臘腸帶來的味覺上的體驗和衝擊,遠超想象。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有人可能會說,"真材實料"是生意人的本分,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能耐下心守住每一道必需的工序,保留綠色健康的傳統,更是一種良心的表現。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浪潮中,鑫源人正是憑藉著這股不服輸的韌勁,使歷經歲月洗練的商道精神浸潤著莞邑大地的飲食文化。

鑫源人憑藉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從單一到多元化生產,相繼推出了鳳凰蛋卷、紫菜卷、椰蓉酥角等各種食品。它們一個個可愛精巧、口感爽脆,產品一上市就供不應求。這些精美的小食品,讓鑫源食品在首屆東莞市旅遊商品評選活動中榮獲"金獎",企業也被定為"東莞市工業旅遊示範點"。2014年,鑫源食品成為厚街首批工業旅遊企業聯盟單位,之後又斥資2000多萬在原來開放的場地增設了可供參觀的生產車間。

鑫源食品能成為東莞的名優品牌企業,源於有陳什根這樣優秀的領導。陳什根認為,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但人才才是質量的最終掌舵人。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事業有成的陳什根還熱心於文化的傳承。2016年,他投資打造了東莞首個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東莞市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館",共收集展出一千多件工具、器皿、場景、模型、文獻、票證等飲食文物和資料。同年,該博物館被廣東省非遺中心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厚街臘腸製作技藝傳承教育基地",迄今免費接納遊客達4萬人次。陳什根說,他是土生土長的東莞人,為了保護傳統臘腸技藝,還原和傳承東莞的飲食文化,他要讓自己的企業始終保留東莞血脈。

20多年來,鑫源食品在陳什根的帶領下始終堅守著曾經的風味,保留著一座城市味道的同時,還保留了自己守望的價值。鑫源食品作為東莞的味覺標籤,不僅代表著一種"東莞品牌元素",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東莞生活元素"。

鑫源食品,舌尖上的東莞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