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治沙,讓民勤免於淪為第二個羅布泊

“老虎口”,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每當大風來臨,風聲怒吼,流沙肆虐,附近生產生活的百姓如同在虎口求生,該地也由此而得名。

記者在老虎口見到了連古城管理站站長徐向中,這個臉色黢黑的漢子已經在這裡治沙30餘年。據徐向中回憶,30年前治沙,只能依靠人把治沙用的麥草一剁一剁背入沙地,而澆灌沙地的水也只能一車車靠人力推入沙地,當時治沙的難度,可想而知。

為什麼要治沙?據民勤當地人介紹,該地歷史上曾迎來兩次巨大沙塵暴災害,暴虐的沙塵暴所到之處,黑沙遮雲,仿若夜半時分,屋頂被掀飛、牲畜被捲走,給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與傷害,“沙上房,羊上牆”構成了民勤很長一段時間的落後景象。

而“老虎口”的治理,是民勤縣與風沙鬥爭的一個縮影。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的民勤縣,經過多年努力,建成了老虎口等4個治沙技術示範區和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為祖國西北的沙地豎起一道綠色屏障。

堅持治沙,讓民勤免於淪為第二個羅布泊

老虎口成片的梭梭樹。張亞欣攝

常年活躍在手機支付寶上的梭梭樹,另一個別稱是“沙漠英雄”。徐向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梭梭樹不僅耐存活,且用水量較少,其根系發達,僅3年即可完成一個成長週期。

民勤當地人就是靠梭梭樹,固定荒漠裡的沙土。2008年,民勤縣政府啟動實施了“老虎口”大規模綜合治沙造林工程,通過種植梭梭樹,構建防護屏障,遏制風沙的流動和侵蝕。此外,民勤百姓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在梭梭樹上嫁接了肉蓯蓉,產生的額外經濟效益,提升了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

據悉,當地政府和阿里集團旗下的螞蟻森林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螞蟻森林用戶通過累積能量可以兌換梭梭樹的樹苗,種植在民勤等需要防風固沙的偏遠地區。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民的努力,湧現出無數個類似徐向中紮根一線的治沙英雄,民勤才沒有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防風固沙,任重道遠,民勤百姓也將更加認真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勤樸堅韌、眾志成城、築牢屏障。永保綠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美麗民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