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看耳識健康,你相信嗎?中醫很早就認為人體的內臟健康狀況,通過對耳的觀察,就可以推測機體的健康狀況。中醫說腎為先天之本,腎開竅於耳,因此,我們通過看耳的外形,就能大致知道人的先天腎氣到底是足不足。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01 耳與五臟的關係

從中醫上講,人體五臟為:心、肝、脾、肺、腎;人體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中醫常說,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 唇 ),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中醫認為耳尖(耳朵最上端)代表心,耳廓代表脾,耳皮肉代表肺,耳背代表肝,耳垂代表腎。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02 耳與腎臟的關係

腎為先天之本,腎開竅於耳。通過看耳的外形,就能大致知道人的先天腎氣到底是足不足。

耳朵下通腎氣,若耳珠厚實,表示腎氣強,身體健康;相反,若耳珠軟而薄,則腎氣弱,多精神恍惚,意志薄弱,也易患上神經衰弱

從耳朵的外部形狀方面來說,耳朵較大,肉多骨少,耳垂飽滿,耳朵柔軟,這就表示此人的先天營養狀況不錯,先天腎氣足;相反,假若一個人的耳朵偏小,肉少骨多,耳垂薄薄的,耳朵僵硬,代表這人在母體裡沒有獲得充足的營養,體質就是屬於先天不足

再如,從耳朵的的顏色、光澤方面來說,我們可以從耳部整體而言,正常人的

耳紅潤而有光澤,這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如果耳朵乾枯沒有光澤,反應機體腎精不足

03 診斷耳朵的方法

1.耳朵定位診斷

就耳的定位診斷來說,我們觀察不難發現,人體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佈,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

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因“上火”而致牙齒、牙齦腫痛時,或臉上長小疙瘩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點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的作用。

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這個地方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血液和循環系統有保健作用。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對捏即可。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當於人的腹腔,按摩此處有助於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效。

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頸肩腰腿痛等軀體疼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2.耳朵形態診斷

通過對耳朵顏色、光澤、形態變化的觀察,可以推測機體的健康狀況。

顏色、光澤, 就是針對耳部整體而言,正常人的耳紅潤而有光澤,這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如果耳朵乾枯沒有光澤,反應機體腎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見於風寒感冒;還見於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這類人多怕冷惡風,手腳冰涼。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於肝膽火旺或溼熱。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耳廓乾枯焦黑,多發於傳染病後期或糖尿病,因為在這個階段,機體陰液已經嚴重耗傷。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點狀或片狀紅暈、暗紅、暗灰等,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耳朵厚大的人,腎氣充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耳朵局部有結節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性疾病,如肝硬化、腫瘤等。耳朵局部血管過於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於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此外,若耳內流膿,伴有耳部紅腫熱痛,聽力下降的,是中耳炎的表現,中醫認為,這是風熱上擾或肝膽溼熱。

04 耳朵與疾病的關係

腎精不足耳鳴(蟬鳴和嗡嗡響)。蟬鳴就是像知了叫一樣,這是大虛之證,主要是因為腎精不足;轟轟響就像耳朵裡成天火車隆隆開過,這是實證,主要是三焦不通,是內部火太重造成的。

艾灸耳穴10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冠心病:耳垂皺,耳褶

高血脂與脂肪肝:耳朵紅厚,耳垂上翹

腦血栓:耳鳴(突然間),伴有劇烈疼痛

外耳道毒菌:耳內瘙癢

動脈粥樣硬化:耳內溼性過大

糖尿病:耳垢增多;耳廓乾枯焦黑

艾灸耳穴14分鐘等於做一次全身中醫推拿

《靈樞·五閱五使》說:“耳者,腎之官也。”

《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腎為藏精之髒,腎精充沛,則髓海有餘,耳竅濡養有給,表現為聽力聰慧;耳與臟腑的生理病理聯繫中,以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脾主升清以充養耳、肝膽之氣影響耳的理論最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所以常搓雙耳可以起到全身按摩的效果。艾灸的效果比搓耳朵效果更好。

艾灸雙耳調理能溫經散寒、溫養五臟、運行氣血,尤其適宜虛寒證和痺痛證,長期施灸可延緩衰老,但不適合耳部有炎症或損傷者,如張景嶽曾說:“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只有之耳”。

人的耳廓是獨立而重要的生物全息場,集中了耳穴約二百個。以艾灸雙耳不僅可以調理陽痿還可以進行保健養生及調理病,簡便實用,易於操作,比較艾灸大椎、神闕、氣海、關元、腎俞、足三里等傳統保健穴位來說,儘管不能取而代之,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且能“一石數鳥”,事半功倍。

認識艾灸,瞭解艾灸,使用艾灸,傳播艾灸。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