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自古以來,東西方對於“禮儀”的看法都不太一樣,然而,雙方在眾多的“觀念差別”中也有不謀而合的地方,比如東西方都高度重視餐桌上的禮儀。無論是餐前準備、餐具選擇,還是進食規則,東西方都有一套獨具特色的標準。數千年來,二者的餐桌禮儀雖然互有借鑑,但都驕傲地保持著自己的特點,維護著古老的傳統。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韓國飲食

19世紀末,韓國被迫脫離了清帝國的屬國身份,開始睜眼看世界,在經歷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衝擊後,韓國的傳統價值觀發生了巨大改變,這其中,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韓國餐桌禮儀的演變。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形成時間並不長,但很有特色,可以說是在東方餐桌“禮節”的基礎上,嫁接了西方的用餐“儀式”。

東方餐桌“禮節”的來源

東方或者說東亞的餐桌“禮節”,並不是孤立的規則,而是整個“禮”價值觀的一個分支。禮制形成於中國周朝,最終經由孔子完善並形成體系。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東亞的飲食禮節建立了最初的範式。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中就有一句“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提綱挈領般規定了餐桌禮節的地位,在儒家價值觀中,人與人之間的禮節是從吃、喝開始的。

孔子本人就是餐桌禮節的實踐者,他用餐時基本不說話,也不吃切得不整齊的食物;飲酒時讓長輩先喝,然後自己才舉杯;此外,孔子的餐桌禮節還考慮了感情因素,如果相識的人家中有喪禮,那麼自己必須懷著悲慼的心情捱餓,不能飽食。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孔子

儒家的飲食禮節出自“禮”,所以遵循等級制,正如《論語》中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儒家認為,“應然”與“實然”對應,就是好的,就是順其自然。所以,德高望重的人(官職高的人),不僅應當優先享用食物,還要享用最好的食品。在社會中的用餐場合,要依據官職大小,將菜品數量與菜品質量分出等級,座位也依官職大小排序,將這一套禮節帶入到家中,要根據年齡和輩分的差別分配不同的待遇。

中國的這套用餐禮節,比西方早了將近兩千年,所以法國年鑑學派代表,著名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曾說:十五世紀以前,坐在餐桌前,使用陶瓷餐具,並用刀和筷子進餐的文明人只有中國人。並盛讚中國人是在餐桌上最乾淨的群體。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

朝鮮半島的讀書人自古接受中國文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中國的餐桌禮節。朝鮮士大夫都是儒生出身,在數千年的生活實踐中,始終遵循孔子建立的各項典章制度。18世紀末,朝鮮貴族李德懋編撰了

《士小節》一書,詳細地記載了士大夫、女性,以及兒童應具備的餐桌禮節。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這本書本來只在知識分子間流傳,19世紀後,由於朝鮮印刷業的發達,這本小冊子散落到民間,成了所有朝鮮人學習餐桌禮節的“課本”,書中記述的儒家餐桌禮節,也就成了每個朝鮮人“天生”的習慣,以至於韓國建立後,這套餐桌禮節仍然通行整個國家。

不過,由於韓國近代受各種外來文化影響,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強勢宣傳,韓國人嘗試著對用餐禮儀進行了一些改進,逐漸將西方的用餐“儀式”加入了東方的餐桌“禮節”中。

西方的用餐“儀式”

西方的用餐“儀式”,經過影視作品的不斷渲染,彷彿有悠久的歷史,但其實掐指一算,這套近乎繁瑣的儀式,其實只有600年曆史。十五世紀時,歐洲貴族仍然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可想而知,老百姓更加沒有什麼用餐儀式。後來一群意大利貴族率先用起了叉子,然而一些天主教士卻批評這種做法不夠“天然”。使整個歐洲開始嘗試使用餐具的人,是荷蘭思想家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他在《論兒童教養》(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中斥責“將手指伸進裝有醬汁的盤子”的行為,認為用手吃飯是可恥的,要有教養地進食“應當用刀叉取食”。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伊拉斯謨主張的刀叉進食法,經過200年的漫長練習,終於在十六世紀成為一種習慣,歐洲貴族逐漸開始用刀叉進食,然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心甘情願藉助“工具”來吃飯,直到1750年左右,個人刀叉才最終成為了西方餐桌上的必備道具,典型代表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他和一眾貴族為了顯示身份的高貴和行為的優雅,用餐時會使用刀、叉、湯匙和餐巾。

刀、叉用來切面包和肉類,湯匙則用來喝湯,而餐巾是鋪在大腿上,以防食物殘渣弄髒衣物。德國社會學家諾博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認為使用刀叉、湯匙和餐巾等一系列“儀式性”的工具,是一個“文明化過程”(civilizing process)。也就是說,貴族們先是認識到用手抓取食物很不優雅,是一種“不文明”的野蠻行為,於是不再用手抓食物,改用起叉子。“羞恥感”是西方餐桌儀式的來源。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西式餐具

另一位德國思想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思考得更深刻,他認為歐洲貴族將餐桌儀式設計為社會規範,是為了壓制氾濫的個人主義傾向。他認為人類進食和飲水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原始的慾望。貴族們希望藉助餐桌儀式,用社會化的規則來控制個人主義的慾望,社會就能獲得穩定。因此西方社會大力宣傳用餐儀式,想以此來降低社會管理難度,提高安定程度。近代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崛起,韓國無法忽視這股輿論的大潮,於是,西方的用餐儀式就進入了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西式宴會

韓國東西方合璧的餐桌禮儀

吃飯時的餐桌禮儀,是由一套價值觀的“禮節”和實踐層面的“儀式”所構成,韓國的現代餐桌禮儀,正是在東方“禮節”基礎上,嫁接西方“儀式”的一種混合體。

現代韓國人吃飯時,會脫下鞋子,盤腿坐在低矮的交子桌前,這種桌子是韓國傳統的方形餐桌,高度較低,尺寸多變,有供一人獨食的小桌,也有供十人共餐的大桌。韓國人開飯時,會一下將所有食物擺上桌,菜和湯用仿瓷的碟子和碗盛放,米飯則用不鏽鋼碗盛放,主要餐具是不鏽鋼筷子和湯匙。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典型的韓餐

從餐桌禮節上來說,韓國更多地還是遵循東方的傳統,有嚴格的“等級制”和“事大原則”。吃什麼、做什麼,都以老人和長輩為準,開飯時,也是由老人和長輩先食用,他們拿起筷子,晚輩才能拿筷子,相應的,老人和長輩放下筷子,晚輩才能放下筷子。另外,除了米飯和湯之外,所有菜由同桌的人共餐,這也是繼承數百年前的儒生“分餐制”,古代朝鮮人吃飯時,會使用只供一人使用的小桌子,上面放著米飯、湯和菜,每個人吃自己桌上的食物。韓國人吃飯時講究細嚼慢嚥,不能發出響聲,儘量不談論太正式的話題,這是出於對長輩的尊重,畢竟在東亞文化環境中,正式話題太過莊嚴,與用餐時的輕鬆環境相悖。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大型交子桌

從餐桌儀式上來說,韓國更多地學習了西方的規矩,比如中國和日本在進餐時,講究手拿碗,不能讓糧食灑出去,然而西方卻不允許手拿餐盤,韓國也一樣,忌諱手拿碗,所以吃飯時,左手都會放在餐桌之下,絕對不動碗。

中國的飲食不講究進食順序,對於筷子的使用也沒有過多要求,西方卻有著嚴格的進餐順序,對於刀叉的使用也有規定,韓國也學習了這一點。韓國人進餐時,右手先拿湯匙喝湯,然後吃一口米飯,將這個“喝—吃”循環兩次之後,才能開始吃其他東西。

此外,湯匙在韓國餐桌上的地位比筷子重要,就像西方餐桌上叉子比餐刀更重要一樣。與負責盛湯、撈湯、盛飯的湯匙相比,韓國筷子的功能單一,只負責夾菜。即便湯碗中的菜根本無法用湯匙撈起,也不能用筷子。與西方擺放餐具的規矩一樣,韓國筷子在不夾菜時也有固定放置方法,要放在右手邊的桌子上,兩根筷子對齊,筷身大部分放在桌上,小部分露在桌外,方便再次拿起使用。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韓國家庭晚餐

總的來說,韓國人保持著東方“尊老”“事大”的餐桌“禮節”,同時他們也接受了西方繁瑣而井井有條的餐桌“儀式”。

韓國餐桌禮儀的意義

美國文化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說:“改變飲食習慣(food habits)比改變信仰更困難。

”然而,韓國人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中,走過了被殖民、戰爭、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道路,獲得了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歷史經驗,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改變餐桌禮儀。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其實,餐桌禮儀的變化,顯示了韓國夾在東西方文化中的一種觀望態度,不可否認,改變上千年的飲食方式,肯定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但從韓國的角度看,主動求變,更多的還是希望與主流價值體系產生互動,保持本國文明的活力和開放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