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合力助推 山東紡織業再上臺階

原標題:青島大學與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 創新合力助推 山東紡織業再上臺階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

创新合力助推 山东纺织业再上台阶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與多個地方政府和企業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形成產學研密切對接,構成了創新合力,有力推動了山東省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在山東省紡織行業,提起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可謂大名鼎鼎:他們與山東90%以上的規模紡織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多年來為企業解決了近千個科技難題,增加經濟效益幾百億元……正是這種產學研密切對接,使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與山東眾多紡織企業構成了創新合力,推動了山東省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鼓勵成果轉化

“紡織學科是典型的工程類學科,必須貼近實際生產一線做學問。因此,學院的辦學理念一直是鼓勵教師和學生深入紡織企業生產一線,與企業產學研合作,產教協同創新。”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院長田明偉說。

對此,該學院規定新入職教師必須與企業形成“聯幫對”關係,並把到企業一線實踐半年以上作為職稱評定的基本門檻。從2016年開始,他們還增設了夏季學期,利用4周時間讓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一線生產實習。

田明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近幾年,青島大學又出臺措施,設立了教學型教授、科研型教授、產業化教授等3個不同方向的職稱評定路徑,鼓勵高校教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些政策更好地激發了教授們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我們更從學校層面與多個地方政府和企業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打造了科研聯合研究平臺20個,產學研合作基地50餘家。”田明偉說,政府的平臺效應使校企合作更加順暢。

破解合作“痛點”

“我感受校企合作最大的‘痛點’,一方面是企業對技術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學校對企業需求不瞭解。而長期的產學研對接恰恰能破解這個‘痛點’。”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於湖生告訴記者,他與十多家紡織企業有聯繫,這使他陸續研發的新技術順利轉化為企業新動能。“我們研發團隊先後開發了20多種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面料,都深受企業歡迎。每年,這些新型面料可為企業增加數億元收入。”

“我感覺校企合作最大的‘痛點’,是更多不同利益主體合作怎樣平衡好各自的利益關係。”愉悅家紡公司總經理張國清介紹,他們牽頭與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房寬峻教授團隊以及相關供應商、設備商開展技術合作,共同完成了“高精度圓網印花及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該技術項目完成後,自主研發出高精度圓網印花與清潔生產的成套裝備,還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悉,該技術有30多家紡織企業共同參與,各方在應用中找到了各自利益平衡點,也帶來了更大價值;近3年來,已累計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4.77億元,間接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突破核心技術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材料學院教授夏延致團隊經過十多年艱苦研發,完成了863計劃重點項目“海藻資源製取纖維成套技術與裝備及產業化項目研發”,突破了海洋生物基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難題,實現了海藻纖維的綠色、高效、規模化生產及產業應用,紡織用海藻纖維製備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夏延致說,他們自主研發的海藻纖維已開發出20多個纖維品種,在紡織服裝、生物醫用等多個領域實現應用。該成果獲2016年度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活性染料無鹽染色技術”的突破,則解決了全球紡織業共同的大難題。“為提高染料利用率,鹽成為活性染料染色過程中用量最大的化學品,成本高,且高鹽廢水嚴重汙染水體,阻礙紡織印染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房寬峻告訴記者,他帶領團隊與多家企業合作,攻堅近10年,在成套技術及裝備創新開發的基礎上,創建了織物、纖維和紗線無鹽染色生產線,首次實現了活性染料無鹽染色的產業化應用,完全消除了鹽的使用,產品一等品率達到96%以上。

“這個項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房寬峻說,“該技術已在多家企業推廣應用,近4年取得直接經濟效益48.1億元、利潤4.7億元。我們將加大研發力度,儘快實現染料100%利用,廢水排放沒有顏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