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過去四十年,中國內地飛速發展,北上廣深幾大超一線城市崛起,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嶄露頭角,深圳GDP總量甚至已經超過香港,但香港是不是真的比內地弱了呢?

從市場來看,中國內地是一個封閉市場,北上廣深的競爭力並沒有經過國際市場的檢驗。

前些年中國太極被格鬥武士打得滿地找牙,這並不是說中國太極不行,是因為格鬥的實力是經過擂臺經驗並一次次地打出來的,而太極是套路功夫,沒有經過實戰檢驗。

如果中國門戶全面開放,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人才可以自由進出,匯率市場、利率市場自由波動,北上廣深的資產由國際市場定價,中國城市及企業到國際市場未必能保持這種競爭力。

那麼,香港、上海、深圳,作為中國南方最重要的三座城市,怎樣做才會崛起?怎樣做會導致衰落?則需要我們從國際化的視角去觀察分析。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01

國際開放程度:上海 VS 香港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

在20世紀上半葉便是十里洋場,當時歐美電影與上海電影同步上映,成為遠東重要的國際都市。今天,這座城市高端奢華、豪華洋氣,依然是外國人、外資企業、跨國企業首選的內地城市。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北上廣深幾座城市中,只有上海常常被人詬病“不接地氣”,因為它太小資了 ,也太高冷了,在陸家嘴走一趟,99%的人都是一副社會精英的樣子,讓初到者望而卻步。

其實,上海能有這樣的城市性格,也與它的角色定位密不可分。上海其實對標的是紐約,高端職業人才、跨國大企業都選擇上海。這是一座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大都市。

它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有著全中國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場。它的任務就是為中國大地吸引更多的外資、外企,然後輻射到整個長三角經濟圈,乃至更深遠的內地市場,而不是自己從頭到尾做全產業的建設。

有人會懷疑,這座只奉迎座上賓的城市,孤傲、高冷、缺乏創業的活力和激情,難道不會沒落嗎?

其實很簡單,高端城市的競爭不是比人口,而是比人才;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腦力;不是比聲音大,而是比智慧深。

當大型企業不斷向上海集中,高端人才越發集中,優勝劣汰良性競爭時,這座城市一定還在持續升級。

我們談到上海,同樣是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就一定會被用來做比較,它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

對於兩座城市的對比,世界銀行顧問許小年指出:國際金融中心比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機場,不是你的電腦系統有多發達,不是你的辦公大樓有多少。造就國際金融中心的是什麼?是軟實力,是法律體系、是監管體系、是信用、國際化的信用,是和國際操作的接軌,是國際化的人才,是國際化的business process。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而香港的優勢也正在於此,它是現代中國開放最完全的城市,也是一座“完全自由化”的國際城市。

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下,香港實施的是不受政府調控的自由市場,香港樓市、金融資產、港幣以及財富,都是國際市場說了算,由國際市場定價,這也導致了香港的國際化程度遠比上海高。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同時,香港還是中國總量第一的外資引進城市。

從1978年9月,香港和東莞虎門第一次簽訂合作協議開始,就正式揭開了香港中小企業投資內地的序幕。期間41年,香港通過成熟的國際市場,帶動全國城市,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走向了開放、富裕。

反之,與內地的“三來一補”合作多了,也令香港成為了外資進入中國重要的門戶和橋樑,成為中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的橋頭堡,更成就了今天高度繁榮的香港。香港一直以來發揮的貿易功能,與今天上海的“第一窗口”作用一致。

當我們對比這兩座城市的發展進程,還可以發現上海正在走香港曾走過的路:對舊工業做出轉型、割離,將工業下沉到附近的二線城市,而沒有選擇繼續發展“大而全”的全產業鏈。

在70、80年代,香港曾發展過以輕工業為主的製造業,當時香港的勞動力價格相對美國不算太高,而且勞動人口較多。後來這座城市高度老齡化,工人稀缺,工資水平太高,不可能發展普通製造業。所以,香港將製造業轉移到內地,專心做高端服務和金融。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現在,有不少論調指向上海是城市“空心化”,沒有實業做支撐。其實這正是市場自然淘汰、產業梯度轉移的競爭結果。

根據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地區只要集中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那麼交易的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上海和香港,無疑是走在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所以說,看待一座城市,千萬不能有“大國思維”,全產業那是國家要做的事,城市只需要發展自己優勢的產業,並將它做到最好,就會變得十分有競爭力。

在這一點上,香港其實做得很出色,金融、國際航運、商貿、高端知識服務以及生物醫療等非重工科研,這五大產業都是亞洲頂級。在亞洲,幾乎很難找到一個城市具備五大頂級產業,能與之匹敵也就只有新加坡、東京。

如果中國內地有一座城市,或許是上海,亦或者是其他後起之秀,達到這一高度,每個人都會為之振奮。

然而,上海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香港,也不是深圳,而是以香港為首的粵港澳大灣區。

因為香港的國際化程度遠比上海高,若香港強化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的聯繫,那麼或許會有更多資本、企業、人才從香港進入大灣區、中國內地,而不是上海。那麼,上海在內地的第一國際窗口地位也會受到猛烈的挑戰。

02

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比拼:深圳 VS 香港

今年,全國人的焦點都落在了這則新聞上《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其中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全年超過20000億,高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

過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奇蹟。近年來增幅均超過7%,偶爾有誇張的年份如2011年,增幅可高達20.93%,被英國《經濟學人》評定為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之一。

深圳本是一張白紙,崛起的速度卻令人歎為觀止。經過20多年從0開始的發展,深圳誕生了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等大型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大量湧現,讓深圳成為全國最耀眼的存在。

而它們都是從小人物,實實在在幹出來的企業,並沒有天生的大企業、跨國巨頭光環,更彰顯了這座城市富有生機的魅力。

在這座沒有歷史負擔,也沒有文化羈絆,更沒有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的年輕城市,人們在這裡,只談創業,只談生意,

全國各地年輕人都願意來此打拼,深圳已逐漸成為中國市場文化最發達的城市。

深圳的平均年齡只有33歲,每年有50萬人湧入這裡,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城市。包容性強、創造力強,都是它的標籤,只不過,考驗也正藏在其中。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今天來深圳的年輕人,只幹活,只創造財富,但是極少給政府添麻煩,極少佔用公共資源。但是,這批年輕人終將是會有孩子的,面對即將來臨的“教育大考”,年輕的深圳需要給出及時應對的措施。

與北上廣相比,深圳中小學及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十分緊張,教育水平無法與北上廣相比,更無法和國際知名的香港作比,深圳只有一所國內知名的大學,而香港已有八大名校,其中5所還是世界百強。

除了教育,深圳的醫療資源也極為緊缺,全市醫療水平與北上廣不在一個層次,更不如世界頂級的香港。隨著幼兒人數的增加,不少年邁的父母也跟隨子女來到深圳,如此幼兒和老人疊加,深圳的醫療資源更加緊缺。

在教育和醫療方面,深圳還有很久的路要走,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更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當我們看待一座城市,講求的是綜合實力,光有硬實力是不夠的。經濟能吸引年輕人來這座城市,而只有與之相稱的文化、教育、醫療、法律等軟實力足夠成熟,才能留住人才,在這裡安心地培育下一代。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與此同時,深圳還面臨著和香港同樣嚴峻的住房問題。

香港的房地產是高度市場化的,內地資本、國際資本都可以進入香港買樓、炒樓。所以,香港的房價是隨行就市的。港府的政策是,有錢人自己買房,沒錢人政府提供公屋和居屋。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福利房,只要年滿18週歲的無房者即可申請,不少公屋和居屋的位置和公共配套都不錯。公屋平均等候時間為4.7年,長者為2.6年。換言之,香港市民正常情況下平均五年內即可獲得政府公屋福利房。相信很多深圳人5年都還沒排到公租房,更不要說安居房了。

香港這座城市就這麼大,只能在這彈丸之地想辦法解決居住問題。縱觀全球經濟發達體,經濟水平達到這一高度、人地矛盾如此之大,還能配置如此完善的福利房的國家及城市也是極少的。

如今,深圳的樓房均價已經去到了香港1/2水平,相應的住房配套卻遠遠跟不上來深建設者的需求,大量的年輕人住在密集的城中村裡,不見藍天。深圳亟需參考香港的公屋體系,新建更多的福利住房。

相比於成熟的香港社會,深圳就像是一個孩子剛出生的家庭,將來花錢的地方還很多,後續仍需加大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投入,打造成一座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當香港遇到上海深圳,這些問題你發現了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見證了中國城市群的迅猛發展,每座城市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的定位、優勢和角色。當我們去對比兩座城市的時候,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城市的優劣。

高端城市之間的競爭,不是比產業多,而是比產業精;不是比誰有錢,而是比誰成熟;不是比聲音大,而是比格局高。

我們期待,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城市圈,和以香港為首的粵港澳大灣區,都能在穩定的經濟大環境下,走向開放,走向國際,成為下一個國際城市圈的大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