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利亞的紅色貝雷帽 俄羅斯憲兵成為戰場“鎮靜劑”

在混亂的敘利亞戰場上,常常出沒著頭戴紅色貝雷帽、套有基里爾字母“ВП”臂章的軍人,他們降低衝突烈度,隔離對抗人員,開闢難民撤離走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俄羅斯憲兵。按照各方協議,從10月22日起,300名俄憲兵部署到敘庫爾德武裝撤離的弧形地帶,避免敵對的土耳其軍隊進一步深入,他們在國際媒體面前出了“大風頭”。

挺進遙遠戰場

南京《新民晚報》報道,俄國防部於2010年組建憲兵。2015年3月25日,普京總統簽署第161號令,批准憲兵條令,明確其職能是保護軍人和文職人員的生命、健康、權利和自由,維護俄軍法制、秩序和部隊紀律,保障軍事運輸道路交通安全,保衛軍事設施安全。

2015年9月,俄軍入敘反恐作戰,憲兵也未缺席。2016年12月,外界首次看到一個俄軍憲兵營進入被敘政府軍奪回的阿勒頗東區,監督敘反對派成員放下武器,乘大巴撤往伊德利卜山區。2017年5月,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代表簽署關於在敘建立“衝突降級區”的備忘錄,俄憲兵成為“降級區”內監督停火、保護平民、打擊犯罪的中堅,由於不是常規戰鬥部隊,他們只允許配備自衛輕武器和輪式裝甲車。從去年9月起,他們還在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戈蘭高地非軍事區巡邏。俄憲兵總局局長弗拉基米爾·伊萬諾夫斯基中將透露,俄現役憲兵有近60%(約為6500人)在敘利亞輪駐過,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

尊重東道國主權

軍事專家指出,在敘利亞大片領土從恐怖分子手裡解放後,俄憲兵在保障安全與恢復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俄國防部擬訂的行為準則,俄憲兵防止在已解放但未建立法治機關的居民點出現有組織的犯罪團伙,因為武裝分子通常以平民身份作掩護潛伏下來,伺機再起。俄方在敘利亞赫梅米姆基地成立衝突各方調解中心,憲兵是保障中心順利工作的重要工具。根據工作流程,一旦敘衝突各派在調解中心締結脫離接觸的協定,就必須在規定範圍內撤走武裝人員和裝備,再由憲兵護送中心文職人員進入當地工作,並開展掃雷作業,保衛人道主義走廊安全,確保運送人道物資的車隊通行。依照“最低限度暴力原則”,俄憲兵有權採用包括體力、專用器材、輕武器等在內的“強制措施”,抓捕正在實施違法犯罪人員,在宵禁狀態下查驗公民證件,還可拘留犯罪嫌疑人,但禁止對孕婦、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採用這些手段(除非他們實施武裝抵抗或發動攻擊)。需要強調的是,俄憲兵執行特種任務時,總要和敘國家安全局等護法機關進行協調,充分尊重東道國主權。

俄戰略局勢中心主任伊萬·科諾瓦洛夫指出:“憲兵有自己的特殊使用方法,他們在敘利亞既遂行保衛基地安全、規範本國軍人行為的傳統任務,也遂行不可想象的任務。俄憲兵要在因政治等原因不適合派遣作戰部隊的地方開展行動,實際上,他們擔負的是高危險的維和任務。”正因為俄憲兵在履行軍人職責和國際義務方面做出突出貢獻,2018年12月17日,伊萬諾夫斯基局長代表普京總統,在赫梅米姆基地為駐敘憲兵頒發國家獎勵,他還趕到戈蘭高地東側的觀察所,為執勤的憲兵頒發獎章,稱他們頭上的紅色貝雷帽“已成為俄羅斯‘軟實力’的象徵”。

猛士多來自車臣

關於駐敘憲兵的來源,俄聯邦車臣共和國領導人卡德羅夫曾表示:“裡面多為車臣男子漢,而且車臣人只去俄憲兵服役,別的軍兵種沒有車臣人。”而在2019年9月,普京視察達吉斯坦博特利赫村時也承認,派遣車臣籍憲兵去敘利亞,主要考慮到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當地人相似,語言也有相近性。據悉,駐敘憲兵有不少出自原車臣地方特戰部隊北方營和南方營,軍官則來自俄國民近衛軍第42特種摩步旅,戰鬥力極強。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證實,憲兵赴敘前,均到車臣古傑爾梅斯的特種訓練中心受訓。

正因為有能征善戰的軍人加入,卡德羅夫所稱的“敘利亞難民崇拜‘紅色貝雷帽’”一事並非空穴來風,俄憲兵在敘利亞戰場上出生入死、建立奇功的報道屢見報端。2017年9月19日凌晨,一個29人的俄憲兵排在伊德利卜山區被“沙姆自由運動”(簡稱“沙自運”,原屬極端組織“征服陣線”)包圍。這幫人本已與敘政府軍達成停火,由俄憲兵居中監督,但為了阻止敘軍進攻代爾祖爾,“沙自運”悍然撕毀協定,穿越緩衝區進攻敘軍,還用迫擊炮甚至坦克衝擊呆在觀察所裡的俄憲兵。“沙自運”先用炮兵炸燬俄軍給水車及觀察所周圍道路,再發起人海衝鋒,企圖一口吃掉俄軍。俄憲兵排長亞歷山大·薩莫伊洛夫回憶:“我們一直守到敵炮彈停止對大樓直瞄射擊為止,才向敘軍陣地轉移。”俄憲兵邊打邊撤,在馬克西姆率領的特戰分隊接應下,成功突圍到敘軍防區。突圍中,俄方無人犧牲,僅有3人負傷,但恐怖分子卻傷亡慘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