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這一舉動 引日媒追根溯源來唱衰

日媒稱,由於日本政府7月份加強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理,韓國再次體驗到重要技術被日本卡脖子的“尷尬現實”。韓國政府開始致力於高科技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產化。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1日報道,過去,韓國也曾多次謀求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產化,最終都是草草收場,“脫離日本”面臨著巨大障礙。

虛張聲勢?

《LG顯示器完成氟化氫的百分百國產化》——10月15日的韓國媒體對此一起進行了報道。《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稱,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100多天後公佈這一消息,韓國為“打破對日本的依賴”而歡慶的評論接連不斷,但事實卻有些差異。

日媒表示,LG在製造工序中使用的蝕刻氣體是對不在出口管制之列的低純度氟化氫進行加工之後得到的。此前一直從日本進口最終產品,但為提高物流效率,改為從日本進口低純度的氟化氫作為原料,在韓國加工成蝕刻氣體,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之前就已經準備切換成這種方式。有關人士坦言“改為在韓國加工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是國產化,但原材料還是由日本生產”。

韓國政府8月份公佈了以5年內擺脫對日本依賴為目標的“材料、零部件、裝備競爭力強化對策”。每年將投入1萬億韓元的預算(1元人民幣約合166韓元),對於包括日本加強出口管理的3種產品在內的20個品種,在一年之內改換成從日本以外的地方採購。

報道稱,這一政策明顯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韓國政府自2001年首次制定“零部件和材料發展基本計劃”以來,到2016年已經公佈過4次計劃。此次的計劃也只是預算規模和對象品種不同,基本上仍是此前計劃的延伸。

韓國提出零部件和材料國產化時總是伴隨著和日本的關係緊張,2009年公佈第二次計劃的韓國政府把減少貿易赤字當成重大政治課題,推出第三次、第四次計劃也是由於歷史問題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韓國2018年零部件和材料的對日貿易赤字為151億美元(1美元約合6.99元人民幣),自2010年達到242億美元的頂峰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但以技術上難度高的產品為中心,依賴日本的格局並未改變。

難題是什麼?

“因為質量、價格、交期全都符合條件的只有日本,”韓國一家大型機電企業的高管講得很直白,“韓國企業要是想做的話,肯定也能做得出來。但成品率低,價格也高,很難採用。”

“在研發和產品化之間有一個名為‘死亡谷’的巨大障礙。很難跨越過去。”三星電子前副會長尹鍾龍指出了這一點,“日本企業在創建生產技術的工藝流程方面略高一籌。我們即便是短期內取得了成果,能否順利發展下去也不好說。”

韓國政府將三星和現代汽車等大財閥召集起來,要求不僅對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提供支援,還要承諾進行採購,為此次實現國產化而煞費苦心。10月10日,三星電子在位於忠清南道的顯示器工廠與中小企業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文在寅總統親自趕往現場,強調“這將成為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高的顯示器核心材料、零部件、裝備走向獨立生產的重要轉機”。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指出,韓國大財閥的真實想法還是繼續與日本的零部件和材料廠商進行交易。在認識到依賴日本存在風險的同時,卻沒有餘力在國內辛辛苦苦地培育供應商。跨越研發和產品化之間的“死亡谷”並非韓國政府想象得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