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隨著現代生活成本的水漲船高,每個家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許多人不願生育二胎,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自己老了該怎麼辦。 這種恐懼並非沒有根據,現實迫使人們直面這個問題。當我們分析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贍養老人的問題尤為嚴重。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傳統農村家庭育兒養老的模式受到衝擊

早年些,經常看到一些媒體報道,農村空巢老人在年老時必須去務農自給自足。 當他們生病時,卻落得無人照看,在家中等死的境地。

《事林廣記》中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說法。 “養兒”是農業社會的養老金,用年輕時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投資獲取晚年的保障。 這筆投資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嗎? 當然沒問題,但是得承擔風險:用這筆錢用來購買糧食,但是糧食會變質,不可能完好保存到你晚年的時候; 把這些錢存起來,計劃等到老了再使用,但萬一發生災荒呢? 由於通貨膨脹,那你的錢可能沒用。

大傳統以及深厚的倫理是支持家庭養老的前提,但這是基於重要的物質條件基礎上,而這方面的基礎在農村正逐漸消失。我們知道農業社會需要人力,所以發展出“父母在不遠游”的倫理,而土地是農村生活的重要資源。 並且土地在繼承中占主導地位。 尊重和孝順意味著能獲得老年人青睞,獲得更大的繼承優勢。 但是,在農村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價值正在下降。 收入的更多來源來是土地以外的收入,例如在城市務工或外出經商。

因此,土地難以成為吸引青年尊老的物質獎勵。在社會從農業轉換到商業以後,群體性的家族,社區倫理,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衝擊,尊重老人和孝順的道德約束變得越來越弱。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傳統的養兒防老邏輯也面臨著西方倫理觀念的衝擊。 “養兒防老”反映了一代人的繼承和延續。如今,法律跟道德原來就把每個人的權利、義務界分好了。子女幼年的時候父母有撫養義務,在父母年老時子女有贍養義務。養兒防老的模式在傳統農業社會上基本可以實現。因為道德是一種約束力量,同時對家族也有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但是,在變化飛速的現代社會中,這種模式面臨衝擊。生活在農村青壯年數量開始減少,空巢的老人數量增加了。《禮記》中說:“孝有三:大者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農村家庭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復存在。 在傳統農村家族式的社會中,“多子多福”不僅意味著它可以促進家庭生產和收入,而且意味著將來步入老年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也許這樣出孝子的幾率提高了。但在農村家庭常常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大家都不願意贍養老人的情形。

正因為如此,“兒女雙全”是傳統的農村家庭的重要目標,反映出女兒在老年人監督中的重要作用。 因為按照傳統的繼承風俗,女兒不能享有父母的繼承權,理所當然不需要承擔贍養的義務,但是血緣關係會使女兒同樣會孝順父母,因為不存在繼承中的利益關係,她們更能通過公眾輿論來監督兄長是否很好地贍養老人。所以,在傳統的農村地區,如果有兒子不贍養老人被發現,女兒往往會上門指責他們,這受到整個家族式社會的支持,並形成了外部監督壓力。

但現在的農村,這種監督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了。因為繼承法的明確規定賦予女兒與兒子相同的繼承地位,當然也就沒有了所謂的監督者。那就需要社會的法律,公民的道德意識來約束,但這個部分還沒有特別完善,所以,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一直存在很多問題。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新型的社會化養老體系

2018年末,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4位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結構,使養老成為家庭和社會的難題。

二胎政策是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頒佈的,其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仍需等待很長時間。 在此之前,中國社會必須承擔成千上萬戶家庭的養老需求。 在往年的兩會中,養老問題始終是重點討論的問題, 以上海為例,自“十一五”以來,上海指導和規劃了中國,社區和事業單位的養老資源配置。 在家中老年人總數的90%並不意味著所有子女和家庭都必須照顧自己。 這意味著政府和社區將在可能的地方提供支持,例如提供老人津貼,志願者服務,臥室裝修,家庭呼吸服務,“護長者”培訓等。

此外,在家庭,社會養老金的權利和責任以及資源分配方面做好工作也很重要。在兩會代表提出的建議中,有家庭和社區融合的趨勢,即家庭和社會的多元化力量可以有序地聯繫和替換,並可以參加養老金:

要大力發展養老產業,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並向社會提供日託,康復護理和飲食援助等服務的機構提供稅收減免,財政支持和價格優惠。

在“兩會”上,代表成員就養老金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進行全面設計。增加託底養老床位數量,加快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家庭病床和社會護理站是個人服務。但是,從總體設計的角度來看,有必要將這些資源聯繫起來並做出更好的制度安排。要擴展到整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目前養老還是需要自己提前做一些準備

當前,養老保險制度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 即從工資中扣除每個月的一部分錢,公司也將幫助繳納另外一部分。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並達到最低繳費年限後,可以領取終身養老金。 不過,正如社會保障只負責保護我們的基本權益一樣,養老保險也只能保障我們的基本生活,退休後的生活質量可能會急劇下降。

有一些例子可能更直觀,例如,當你年紀大了並且想和老伴一起旅行時,這需要花錢吧? 當您變老時,手腳不太靈便做家務很吃了。需要僱傭小時工或者家庭保姆照顧生活,也需要錢。 有時候想吃頓大餐,出行打車代步等等。 因此,如果您想過有高質量的老年生活,這樣的話退休金是不夠的。

在九零年代之前,國有企業佔絕大多數,國家承諾要要為企業職工來養老。 在九零年代,實施了社會保障制度。 最初的職工沒有繳納社會保險,退休後所領取的養老金, 是目前正在工作並正常支付社保的職工承擔。 換句話說,我們支付社保,而我們的長者則獲得養老金。 但是隨著人口老齡的變化,下一代的未來可能會面臨一個困境:養老金不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到2018年底,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人口達到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這項結果已經超過了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紅線”。 有媒體說,大約只要20年左右,中國就會進入一個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二十年後,隨著80後的老齡化,那時候可能會出現數億的老年人去銀行領取養老金。 在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的壓力下,完全依賴養老保險制度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再來看看養老保險的情況,2018年,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0901億元,基本養老金支出47550億元。職工當期繳納的養老保險金基雖然足夠支付退休者當期領取的養老金。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金可能會出現缺口。

中國有句古話叫“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但在今天看來這也似乎很難“防”,不啃老已經是幸事。

最終,養老這件事大部分還是得靠自己。

俗話說:“少年受貧不算貧,老年受貧貧死人”。 人老了以後沒有經濟來源,兒女們也面臨自己的生活壓力,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你越年輕,面對通貨膨脹的時間就越長,你需要準備的養老的資金就越多。 如果你想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水平,那將需要更多的錢。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改變,提前為老年生活儲備資金,更有保障

因此,不要認為養老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無論是加班工作,努力晉升增加收入,還是在財務管理上投資以增加財富,總之,我們都應該為養老做好準備,至少要為晚年生活儲備一些資金。人生的前半部分已經足夠艱辛,我們必須在餘生中對自己好一點,自由自在,走完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