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蔗糖專家“桂柳05136”研發者“柳州的袁隆平”盧文祥事蹟紀實(上)默默耕耘的開拓者

全國蔗糖專家“桂柳05136”研發者“柳州的袁隆平”盧文祥事蹟紀實(上)默默耕耘的開拓者

10月30日清晨,盧文祥在柳城縣大埔鎮木垌村保大屯甘蔗林裡觀察甘蔗的長勢。 本報記者 黎寒池 攝

盧文祥的開講方式很獨特:身著試驗室的工作服,從他用了25年的工作包裡掏出“三寶”:一把刀、一個取樣器、一個測糖儀,然後深情講述他的“甜蜜事業”。

這是11月8日,我市舉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先進典型表彰大會暨主題情景報告會上最動人的場景。

報告會後,柳城縣糖業局幹部賴彩雄在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門口見到盧文祥,打趣地說:“文祥,又上報紙又上電視,現在是大名人了啵!”盧文祥輕聲一笑,“牛還是那頭做工的牛,戴這種高帽幹嗎?!”說完就鑽進了中心的甘蔗試驗地,查看甘蔗生長情況。

鄉親富不富,產業是支柱。廣西的甘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均佔全國的六成左右,是廣西農業支柱產業,也是廣大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

以1.8%的種植面積增速換來20.5%的收入增幅,一組數據尤其體現了優良品種的甘蔗對農民增收的重要性。

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統計,2017/2018年榨季,廣西糖料蔗種植面積1140萬畝,同比增長1.8%;糖料蔗入廠壓榨量5083萬噸,同比增長18.2%;食糖產量602.5萬噸,同比增長13.8%;農民種蔗收入259億元,同比增20.5%。

產量和收入增加的原因很簡單:種植的甘蔗高產高糖,在產量增加的同時,收購價也漲了。

當前,國內蔗區主打品種正逐漸被高糖分、宿根性更好的桂糖和桂柳系列替代。其中,“桂柳05136”去年佔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12.9%,排國內育成品種第一位;在廣西的種植面積超過260萬畝,佔比達23%,也佔柳州甘蔗種植面積90%以上。

“桂柳05136”誕生自柳城,是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柳城綜合試驗站站長盧文祥團隊的研發成果。

今年9月2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柳城縣調研時給予盧文祥高度評價:一箇中專生都能搞出這麼好的品種,真厲害!市委書記鄭俊康也稱讚盧文祥為“柳州的袁隆平”。

盧文祥,以柳州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的精神和作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綻放了“開明開放、敢為人先,創新創業、自強不息”的柳州城市精神,也翻開了柳州、廣西乃至全國甘蔗種植業新篇章。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成立於1976年,是由國家科委和自治區科委聯合創立的全國首家甘蔗組織培養工廠化育苗中試基地。“十一五”以來,連續被國家農業部和財政部聘為五年計劃建設依託單位。

1981年8月,盧文祥從廣西農業學校畢業後,先後到柳城縣六塘農業技術推廣站和衝脈農業技術推廣站任技術員。1998年,盧文祥擔任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

過去,廣西種植的甘蔗多是從臺灣引進,新臺糖22號一度成為廣西糖料蔗種植業的主力品種。但是,新臺糖22號在天氣較為寒冷的柳州,逐漸出現退化,產量和含蔗糖分均在下降,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糖廠效益和政府稅收。

“後來臺灣基本不種植也不研究甘蔗了,我們從其他地方引進的品種‘年年引進年年丟’。因此,我們只能靠自己研究適合本土的品種!”盧文祥下定決心:“一定要建立‘柳城系列’甘蔗新品種體系,並爭取在全區乃至全國有較大面積的推廣。”

勤為無價寶,甘為孺子牛。

於是,盧文祥一邊抓緊時間提升科研能力,報考廣西農學院函授農學專科,為開展科研轉型打牢理論基礎,一邊想方設法完成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

2003年,在中心基礎設施和個人理論知識都打牢基礎之後,盧文祥正式啟動甘蔗品種自主培育。次年,確立培育適宜桂中蔗區的甘蔗品種的育種目標,以項目的形式獲柳州市科技攻關立項。

雖然陪伴了盧文祥25年的“三寶”是十分簡單的工具,可甘蔗雜交育種並不簡單。

甘蔗雜交育種最大的難點是,要選出又高產、又高糖、又抗旱、又抗寒、又抗倒、宿根又好等具有20多項優良農藝性狀品種。按照傳統方法和程序,育成一個甘蔗品種要10到15年,且不能保證一定成功。與雜交水稻相比,甘蔗還有一個複雜而不穩定的基因體系,其染色體少的有40多對,多的高達200多對,每種不同的配對,都會得到一個性狀完全不同的品種。

只有反覆試驗,不斷試錯,只有長年觀察,耐心等待,才有可能成功。在培育苗種的9年時間裡,盧文祥幾乎都在試驗室和試驗田裡度過。

因為全身心撲在甘蔗的科研項目上,盧文祥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甘蔗品種的培育上,別說雙休日,就是逢年過節,都極少在家裡。

韋勤麗是盧文祥妻子的侄女,韋勤麗說,盧文祥這輩子就是個甘蔗痴人,“從來沒見過他工休過,就連帶孫子都說:‘走,跟爺爺看甘蔗去!’”

盧文祥的獨生子叫盧武策,孫子叫盧田毅。兩人的名字都是盧文祥起的。有一次盧文祥做夢,夢見一捆竹子,似乎又像甘蔗,於是有了個“策”字。“我們培養孩子就像培育甘蔗,甘蔗分櫱出來的後代,必須要一代比一代強,否則這個品種就要被淘汰。”盧文祥說。

說起自己的孩子,不苟言笑的盧文祥笑得很溫暖。但盧武策卻說:“我不想成為我父親那樣的人,他只喜歡甘蔗。”

盧武策經常和韋勤麗說,“從小到大,父親從未參加過我的家長會,真是一次也沒有。”但盧文祥認為,不是自己不愛孩子,只是甘蔗對他的人生太重要了,這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姑爹不僅沒參加過表弟的家長會,就連他們一家三口一同出行的情況都很少見。”韋勤麗唯一清晰記得一家三口去外地的,是盧武策四五歲時,姑姑覃孝鳳在自治區黨校學習,一去就是幾個月,表弟想媽媽,整天哭鬧。盧文祥實在沒辦法,只能趁週末找個時間,帶表弟去南寧與媽媽見一面,又匆匆回到了他的甘蔗地。

面對這樣的盧文祥,妻子覃孝鳳著實生氣。可是盧文祥一聲不吭,蹲坐在甘蔗地裡就是不說話,任覃孝鳳東說西說。說到這些,韋勤麗笑道:“可能就是應了那句話,夫妻吵架,男人不出聲,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現在盧武策在北海市工作,因孩子才3歲,覃孝鳳前去幫帶孩子,盧文祥一人獨自在柳城縣研究甘蔗。覃孝鳳勸他:“很快就要退休了,你來北海,我們一家人團聚。”但盧文祥卻不願意,“我身體還好,還要繼續研究甘蔗,我不想退休那麼快。”

“搞科研的人就是這麼犟,我們勸不了他,只好全力支持。” 覃孝鳳說。

盧文祥說,因為有了家人的體諒和理解,他才能全身心搞科研。“早一天研製出新品種,便能早一天讓土地增量。農民增收,造福社會,我們犧牲一點,又算得了什麼?!”

甘於寂寞,默默耕耘,春華秋實。盧文祥的科研成果獲得市級、省區級、國家級獎項。自2016年以來,他個人也獲得廣西首屆創新爭先獎、全國農業生產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受聘為廣西甘蔗良種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委員、福建農林大學客座教授、農業農村部糖料蔗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熱帶作物學院客座研究員……

很多人問盧文祥,你培育的甘蔗品種在全國各地蓬勃生長,還有那麼多榮譽,一定很有成就感吧?

但在盧文祥眼裡,廣大蔗農的笑臉才是最美風景:“我在意的是這些品種的生產表現,如果蔗農對栽培技術掌握不好、甘蔗生長不好,我都會深感內疚和不安。”

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盧文祥說,甘蔗品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現在,他依然繼續潛心做研發、育新種,攻克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選育技術難關,為“甜蜜事業”嘔心瀝血。

記者手記:

在記者印象中,十多年來,歷屆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均到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調研過。在與領導的交流中,一提到甘蔗,盧文祥就神采飛揚,而對於困難,盧文祥並沒有大聲訴苦,表示不滿。在實際工作中,盧文祥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守土盡責的責任感,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堅韌鬥志,無所畏懼,迎難而上,在寂寞的科研之路上沉下心來,如孺子牛般默默耕耘,終於開拓了一片天地,實現了人生理想。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這是一個人生哲學,是盧文祥的寫照,也是我們幹事創業之道。

本報記者 李廣西 董明 江宏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