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劉村不再“靜悄悄”

<table> 當幸福來敲門,劉村不再“靜悄悄”

劉村社區黨委牽頭修建的法治文化長廊是劉村邁向振興的重要見證。

/<table>

廣州市黃埔區雲埔街劉村社區附近的大山上,禾雀花小道從山腳下一路蜿蜒伸向鬱鬱蔥蔥的山林深處。每年春季,無數春遊者沿著小道登山賞花,盡享嶺南物華天寶之風貌。這條用當地石頭就地取材建成的原生態小道,是社區黨委在肅清劉永添黑惡勢力的過程中,開展的惠民工程之一。

如今,劉村以嶄新的社區精神面貌為出發點,以社區黨組織引領三個“新”為總攬,即以社區服務新為著力點,以鄉村環境新為突破口,以治理方式新為落腳點,促進黨組織整頓轉化。隨著劉村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當地社會治安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集體經濟收入也在穩步增長。一派和諧繁榮的村居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解民憂言出必果煥發基層黨組織生機

2017年以前,由於劉村社區黨委功能曾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定位不夠準確、政治功能弱化,當地的群眾事務難以及時妥善解決,村民們因而常處於憂慮的狀態。

初到劉村社區,市派駐劉村第一書記張挺在參加一次劉村黨委下屬黨支部會議上,引導大家發言時,就遇到了尷尬的一幕。“本該有的民主討論,卻一片死氣沉沉,沒有一個人發言。”張挺回憶:“受先前的地方勢力影響,村民養成了‘敢想不敢言’的習慣。”

張挺決定逐個點名,讓與會人員發言。這時,一位沉默的老黨員發言了:“請先把劉村的一處汙水坑解決了,再說其他的事情吧。”話畢,張挺與黃埔區派駐的第一書記張永毅當即組織討論佈置瞭解決方案。劉村黨組織先用水泥板將這處水坑封閉,並進行了疏通導流,擾民的汙水坑問題由此得以解決。

這件事過後,社區居民看到了黨組織尊重民意、決心治理的熱忱,黨員幹部在會上暢所欲言之人越來越多。破解了群眾的信任問題之後,劉村黨委班子逐漸規範了“三會一課”制度。在他們看來,定期的會議是溝通工作、瞭解民情的窗口。

每週,劉村社區都會召開“三委”會,即社區黨委、居委會、經聯社班子聯席會議,黨委會主要審核涉及社區發展建設提交的決定事項。“這些議題必須層層把關,保證上會前的充分醞釀和討論的民主化與科學性,而不能使之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張挺介紹。

例會結束後,黨委還會組織“三委”幹部與當地負責拆遷的開發商開碰頭會。他們曾瞭解到,開發商給當地百姓的臨遷費按2014年的方案標準發放,每平米補貼20元。黨員代表表達了村民租房的難處,並與開發商多次協商,最終將臨遷費的標準提升到了2018年的每平米30元。

“我們每週還定期召開三舊改造例會,要求開發商對上一週劉村的‘三舊’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彙報,同時反饋村民意見,研究解決村民訴求和具體問題的方案,底線是不讓拆遷戶的利益受損。”張永毅說。

攻堅戰黨員帶頭“三舊”改造勢如破竹

拜訪劉村社區黨委和居委,車輛駛過法治文化長廊後,停在了一座簡易搭蓋的板房,這裡就是劉村社區黨委和居委現在的辦公點。目睹這幾間簡陋的臨時“辦公樓”,到訪者很難想到,原劉村社區黨委居委辦公樓是一棟六層建築。

“三舊改造不完成,我們決不從這板房裡搬走!”黃埔區劉村社區黨委書記鍾灼文表示。之所以從原來那棟辦公條件舒適的大樓裡搬出來並先行拆除,黨委就是要向村民表達背水一戰,完成三舊改造的決心。

劉村社區轄內共有9條自然村,其中劉村的格崗片區在2014年已經取得舊村改造規劃方案的批覆。然而,由於地方有關勢力影響,改造進程一度停滯。

2017年7月,廣州大學畢業的鐘灼文毅然捨棄了城區金融機構高薪聘請,回到家鄉劉村社區任職。當年12月,在街道黨工委積極推進和社區“兩委”班子的努力下,劉村社區三舊改造開始重新啟動。

起初,劉村社區三舊改造的簽約率維持在30%左右。當時,黨委辦公樓就在三舊改造範圍的邊緣地區。黨委會商議後認為:“村民怕工程爛尾?那就先讓我們打頭陣!即使爛尾,先‘爛’我們的辦公樓。”

為了表達將三舊改造進行到底的決心,劉村社區黨委決定:先拆辦公樓。2018年6月,此舉一出,村民心悅誠服。如今,劉村社區的簽約率已升至70%。舊村委附近的區域和劉村格崗片區均已拆平。

在推進三舊改造工程期間,不免有經濟利益糾葛。一些反對拆遷的居民自發組織了“劉村團結群”。張挺、張永毅也被拉進了群裡。群裡,有村民反映開發商的臨遷費用給付不及時,他倆馬上組織劉村社區“三委”幹部與開發商談判,以此逐漸取得了拆遷戶的理解。

劉村社區當地有一處幼兒園,屬於集體物業。當時,該幼兒園2000多平米的月租金僅為1.8萬元,遠遠低於該地塊的實際價值。為了集體收益,張挺帶領劉村社區黨委班子和拆遷隊員多次與幼兒園負責人協商,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此後,該地塊的月租金驟升至6萬元,村民的人均分紅收益,每年增加一萬元。

這是劉村社區近年來人均收益提升的縮影。此前,劉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多以享受政府自留地返還款為主。如今,村、社兩級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簡稱“三資”)嚴格按照區相關文件政策和通過“三資”交易平臺進行登記交易。

據統計,劉村社區轄內經濟社有資產155個,經聯社資產7個。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10773萬元到2018年末的11648萬元,上升了8%。居民人均收入從2016年的18868元到2018年末的24458元,提升了30%。

走訪噓寒問暖群眾認同感不斷攀升

劉村社區居民李春華在外工作時,曾一度對家裡耄耋之年的奶奶擔心不已。近段時間來,劉村社區黨委安排了社工定期探望社區內的高齡老人。社工每月走訪三次,並將老人的身體情況、精神狀態通過電話反映給在外工作的家屬。

“現在,哪怕家裡沒其他親人,我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憂慮了。”李春華說:“這就是我們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壯有所用,老有所養,黨委和政府為年輕人免除了後顧之憂。”

生於斯長於斯的李春華坦言,社區治理的改變處處可見。最明顯的就是村幹部和書記沒有了獨斷專行,摒棄了“官架子”。她看到黨委書記和村幹部經常走進村民家裡噓寒問暖。他們傾聽百姓聲音,瞭解住戶的生活痛點。

“看到市派、區派第一書記與老百姓深入交談,把社區的小事當作大事來辦”。李春華說:“作為一個劉村社區居民,幸福感油然而生。因為普通老百姓的聲音隨時隨地都有幹部聽到,我們的訴求可以表達出來,傳遞上去。”

黨委成員帶領村幹部走訪,隨時掌握了基層一線群眾的民生需求。鍾灼文曾在走訪時看到一位老人在取愛心午餐時不慎摔倒了。“現在,政府為老人們提供了免費的愛心午餐,但配送服務怎樣覆蓋到‘最後一公里’,送到行動不便的長者家門口?”鍾灼文說:“我們組織了村民志願者擔任送餐員的角色,按時按點將午餐送上門。”

日常生活之餘,劉村社區黨委還致力於從規章制度上著手,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2018年8月,劉村社區規定,村社幹部不能參與本社區範圍內的工程招標,也不能從事本社區建築材料供應行業。此外,全村清查了涉黑人員簽訂的合同協議,協助村民通過法律手段收回雙井經濟社低價出租的30畝自留用地。

張永毅總結,社區各類規章制度不健全,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及村規民約,就會出現以會議決定代替制度的情況。這將導致事務管理無據可依,間接導致地方勢力專權的發生。

2018年,社區已完善決策機制、“三資”管理、人事管理等制度共8項。2019年,劉村社區制定了《劉村社區工作者八小時以外自我約束行為規範》,加強對社區工作者“八小時以外”活動的監督管理,增強社區工作者廉潔自律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