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一唱天下白,雞為何會啼鳴?

神采奕奕的雞

“雄雞一唱天下白”。 最先預感到天亮的雞,給人類報曉,高唱光明的到來。在十二生肖中,雞是飛禽的唯一代表。雞張開翅膀,渴望飛上天空,但是又離不開大地,離不開家園,於是不斷地呼喚光明。 雞是那樣平凡,又總是激勵人們“聞雞起舞”,銳意進取,嚮往著美好的明天。

雄雞一唱天下白,雞為何會啼鳴?

1.雞的形象

雞是最普通的家禽,得到人們的認同而成為“生肖”,自有其令人喜愛的形象與品格特徵。雄雞有鮮紅的雞冠,美麗的羽毛,它高昂著頭,朝著太陽出來的方向引頸長鳴。母雞通常比較溫柔,多少帶點憨態,喜歡報告下蛋的消息。雛雞非常可愛,毛茸茸的體態,生趣盎然。

公元前2500年的甲骨文中,已有雞的象形文字。在古書中,神采奕奕的雞有許多名字,如《莊子》稱時夜,魯雞;《禮記》稱翰音;《爾雅》稱蜀;《古今注》稱燭夜;《千金·食治》稱家雞;《清異錄》稱羹本;《論衡》稱酉;《東坡志林》稱鑽蘺菜等。而“金雞”,則是人們送給它的美稱。古人認為雞是上天降臨人間的吉祥物。傳說中美麗的金雞在太陽里居住,雞鳴報曉,呼喚旭日東昇。神話中的三足鳥火鳥風凰,都是它的先祖。

2.雞象徵守信、準時

雄雞司晨,守夜有時。因而古代帝王以“雞為侯”。 幾千年來,雞伴隨著中華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習俗,從“雞聲茅店月”到“雞窗夜開卷”,寒暑往來,它無時不與人們的勞動、學習和生活相隨相伴,樂此不疲。 雄雞天天報曉,時喚醒人們起床。 雞這種守時報時的美德,贏得了人們的讚譽,也享有農曆正月初一謂之“雞日”的美稱。雞守夜報曉,對於古人來說,其意義實在太大了。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壺”雖可計時,卻不可能按時叫醒人們。 睡夢中的人不知道已到哪一時辰,何況太陽並非天天露臉,無法作為定時的依據。而雞不論陰晴寒暑,都守信報曉,彷彿大自然最標準的生物鐘。而且雞鳴三遍,節奏鮮明。頭兩遍好似預備鈴,讓人從睡夢中醒來;第三遍雞啼唱曉,催人早起;“雄雞一唱天下白”,是雞宣告了新一天的開始。

3.雞為德禽

“五德”出自春秋時,魯國的大夫田饒對魯哀公誇讚雞的一段話:“帶冠為文,足搏距為武,改在前敢鬥為明,見食相呼為仁,守夜不失為信,”相傳五代時,燕山有個叫實禺鈞的人,年過30尚無子女,經仙人指點,做了很多善事,修橋鋪路、建學校、教育四方孤寒子弟等,以後竇妻陸續生了5個兒子,俱聰明有為。 從小竇禹鈞就以雞的五德教育子女:一德,雞戴冠為文,教他們做事要有追求,要求功名,要對國家有大貢獻;二德,走路剛健為武,教他們坐有坐像,站有站像,注重儀表,尊重他人;三德,見敵敢鬥為勇,意為要愛國,和敵人作戰不要貧生怕死;四德,見食相呼為仁,意不做貪官,有錢有物要多想老百姓;五德,守夜不失時為信,則告訴他們講話做事要有信譽,敢說敢做,敢做敢當。一夜竇禹鈞做夢,夢見家中有5只小雞變成漂亮的大雄雞,飛向牆頭和高高的樹枝,後來他的5個孩子都做了官,成了國家的棟樑。 從那時起,以小雞做代表的登科和奪魁之類的圖案,風行於世。

雄雞一唱天下白,雞為何會啼鳴?

公雞啼鳴的由來

雞王是一個好強爭勝的傢伙,成天惹是生非,打架鬥毆。玉帝封屬相的時候,考慮了動物對人類有無功勞,雞王當然也就排不上了。有一雞王看到已封屬相的馬受人寵愛,金鞍銀鐙,心中十分羨慕,於是上前詢問道:“馬大

哥,你有今天的榮譽,靠的是什麼?”馬回答道:“我平時耕田運物,戰時衝鋒陷陣,給人類立下功勞,當然就應該受到愛戴。”雞王道:“我要是也能封上屬相,受人尊重就好了。”馬開導雞王道:“要得到人們的愛戴不難,只要你能發自己長處,給人們實實在在地辦點事兒就行了。 拿已封屬相的動物來說,牛能耕田、豬供人食肉、龍可降雨,你天生一副金嗓子,說不定也會對人類有幫助呢。”

雞王回到家,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用自己的金嗓子喚醒沉睡的人們。於是每天拂曉,雞王就早早起床,亮開嗓子歌唱,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 人們對雞王的舉動十分感謝,決定請玉帝把雞也作為屬相賜封為神。

可是,當年玉帝封屬相的標準是隻要走獸,不要飛禽。六畜中的馬、牛、羊、狗都有份兒,唯獨沒有雞。這下可急壞了雞王,它急紅了,喊粗了脖子,可是毫無結果。

一天晚上,雞王為這事想不通,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縷幽魂直飛天宮,來到玉帝殿前向玉帝哭訴,自己每天司晨,喚起眾生,功勞頗大,卻不讓它人選屬相,實在想不通。說完後,淚流不止。玉帝一想,雞王的功勞實在大,自己規定的挑屬相的標準確實有誤,於是摘下一朵殿前紅花戴在雞王頭上,以示嘉獎。

雞王醒來後,發現頭上真有一朵紅花。於是它戴著紅花去見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認出這是玉帝的“御爐紅花”,知道玉帝看重雞王,於是破格讓雞王參與屬相競爭。到了爭排屬相的那天,雞與狗同時起床,相併而行。快到天宮時,雞怕狗佔了先,就連飛帶跑撲到前面去了。狗急起直追卻沒追上,結果排在雞之後。從此,狗對雞再無好感,看到雞就追。直至今天仍餘氣未消。而雞呢,至今還是紅著臉每天司晨,頭上戴著一朵漂亮的大紅花。

雄雞一唱天下白,雞為何會啼鳴?

雄雞一唱天下白

雄雞除以其軒昂的英姿輝煌於世,以其一身燦羽炫耀於人,最大的魅力恐怕還在於引頸高歌。

那麼,雄雞為什麼會啼鳴呢?相傳古時,有座桃都山,桃都山上有棵大桃樹,這棵樹彎彎曲曲的枝丫盤結在一起,層層疊疊的枝葉伸展出去,足有三千里方圓。這桃樹上,棲息著一隻火紅的大公雞,名叫天雞,每當凌晨第一縷陽光將要洩射出來的時候,天雞便引頸報曉,將天亮的消息傳給大陸上的凡雞,於是凡雞便一齊啼鳴。

而這天雞又是怎麼知道第一縷陽光快要出來的呢?傳說天上有個湖泊,太陽每天下班都要到這湖泊裡來洗澡,經太陽這一洗澡,湖水便沸騰起來,所以這湖泊又稱“湯谷”。太陽在“湯谷”裡洗完再去上班。恰巧“湯谷”中有棵“扶桑樹”,樹高几千丈,上有隻白色的“玉雞”,“玉雞”見太陽洗完澡準備上

班,便高聲報曉將天亮的消息洩露出來,通知桃都山上的“天雞”,“天雞”再中轉傳遞告訴普天下的那些凡雞。

關於雄雞啼鳴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很早很早以前,太空中有9個太陽,把大地曬得像燒紅的鐵塊,草木難以生長,人們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一天,人們聚在一起商議,有人主張把太陽遮起來,有人說到地窖裡生活……

最後,大家決定請力大無窮、箭法準確的俄普浦羅把9個太陽射下來。俄普浦羅來到山頂,拉滿號,一連射下來8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嚇得趕忙躲到山背後。 正當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天空突然黑下,天氣變冷了,大地也變得黑暗而又寒冷。 怎麼辦? 只有把躲在山後的太陽叫出來。 讓誰去叫呢?人們先請會唱歌的黃鶯去叫,黃鶯叫了半天,太陽不出來;又請雲雀去叫,雲雀喊啞了喉嚨,太陽還是不出來;又請畫眉鳥去叫,畫眉唱了三天三夜,太陽仍然不肯出來;最後,人們請勇敢勤勞、嗓音洪亮的公雞去請。公雞拍拍翅膀,揚起頭,伸長脖子對著山後高聲唱起來,叫聲裡充滿了真誠和熱情。躲在山後的太陽被公雞的叫聲感動了,想出來又有點害怕,決定再等等。 當大公雞漲紅了臉,熱情地叫第三遍時,太陽便從山後探出了頭,世界一下子變亮了,充滿了光明和溫暖。從此,太陽把公雞看做好朋友,每天早晨聽見它啼叫三遍,就從山後升起來。

俗話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按今人的話說,就是雞有勤奮、準確、守紀律、不誤時、認真負責的好品德。晉代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鼓舞著人們的鬥志,被譽為“人之楷模”。

雄雞一唱天下白,雞為何會啼鳴?

有關雞的成語

古人創造了一條列和雞有關的成話俗。如表達報國之赤誠的聞雞起舞;如把攀附權貴的人稱之為淮南雞犬。如形容顧影自憐,孤芳自賞的人,常用"山雞舞鏡"這竹掌改。

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裡顯得很突出。

雞犬不寧——雞飛狗跳,形容很不安寧。

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雞蟲得失——比喻細微的得失,無關緊要。

雞犬不驚——形容行軍時紀律嚴明。

雞犬不留——形容屠殺殘酷。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 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時,常用此語。

殺雞取卵——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狗肝雞腸一一比喻斤斤計較,心眼兒小。

呆若木雞——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偷雞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亂搞男女關係。

雞皮鶴髮——形容老人的膚皺發白。

聞雞起舞 ——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雞胸龜背——形容人突胸駝背。

以卵擊石——比喻不估計自已的力量,自取滅亡。

牝雞司晨——母雞報曉,比喻女人干政。

雞爭鴨鬥——比喻為瑣碎的事爭吵。

嫁雞隨雞——舊時比喻女子出嫁後,無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