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這裡是中原一脈相承之地,“何以中原,茲在睢水”,古睢水已經湮沒,今剩一潭碧水,北湖是焉(下文中的睢水更多的指睢水流域,不僅限於睢縣轄區)。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睢縣北湖

文不在茲乎

睢水之畔是三皇五帝活動核心區,夏商夷交匯之地(周龍崗、鹿臺崗文化遺址)。西周時,陳國、杞國、宋國分別為虞(舜受堯禪讓建立了虞)、夏、商之後,乃先賢之後裔,睢縣位於杞、宋、陳之間。直到西漢時,司馬遷遊梁宋仍感慨:“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孔子游匡,留下“斯文在茲”的成語,展示了孔子高度的文化自信。斯文不僅在孔子身上,而且在睢水之地。孔子曾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夏之後裔杞的文獻不能夠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商之後裔宋的文獻不能夠證明,這是杞宋文獻不足的緣故),睢水地處杞、宋、陳之間,是孔子心中的文化聖地,斯文所在(雖孔子時,杞國已遷走,但這裡依舊是千年杞風之所在)。直到今天,誕生於睢水流域的水族,仍然保留有“水書”,可謂斯文一脈。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近聖人之居

春秋戰國時期,睢水之畔出現了老子、莊子、墨子和惠施等,這裡還是孔子祖籍地,以睢水流域為中心出現了孔子、孟子、韓非子和列子等。老子故里在鹿邑,莊子故里在民權,墨子、惠施故里在商丘,孔子祖籍地在夏邑,均位於睢水之濱,睢縣可謂南瞰人中龍(老子),北望逍遙客(莊子),近聖人之居。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睢水足風流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至尊……”,漢梁孝王建睢園於睢水邊,方三百里,因睢水大堤生長蓼草,而被梁孝王及門客命名為“蓼堤”,今睢縣有蓼堤鎮。司馬相如、枚乘和鄒陽等均為睢水門客,李白、杜甫和高適等為追隨者。東漢時,睢水之濱出現蔡邕、蔡文姬等蔡氏家族,上承兩漢,下啟魏晉,開啟了三曹、竹林七賢等魏晉文學。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千年文脈地

睢渙之地不僅出絲綢,而且出人才。睢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服出焉,文章之本意乃絲綢,杜甫詩曰:“衣冠迷適越,藻繪憶遊睢”。北宋時,由於這裡地處兩京之間,這裡出現了人才大爆發,有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兄弟狀元等,在睢水之濱更建有四大書院之首的睢陽書院,繁盛一時。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一脈承中原

  • 文教遺風

自明清以來,據《睢州志》,睢州出進士119名,舉人431人,在河南僅次於開封、洛陽,清朝更是超越洛陽。在明末清初,開封城被李自成軍所毀,文脈幾乎中斷,據統計,清前期(順治、康熙、乾隆)開封出進士僅28人,而睢州卻有47人,文脈一以貫之。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 洛學遺風

以睢州為中心湧現出了王廷相、呂坤、湯斌、田蘭芳、竇克勤和張伯行等理學名家,出現睢州學派。百泉書院有“……熙朝開理學,繼濂洛關閩,而昌後裔,共教睢水得淵源”的對聯,理學可謂“宋興伊洛,元大蘇門,明清衍於睢水”,睢州堪稱“洛學正脈”。直到清末,黃舒昺講學睢州洛學書院,仍風靡一時,萬流仰敬,望翕河汾,化行汴洛。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 家族遺風

睢州有北宋父子狀元,元兄弟三進士,清祖孫三代翰林,就全國而言,皆寥寥數家,但卻集中在睢州一地,實屬難得。睢州家族遺風傳承較好,明清時期出“湯王袁蔣”四大家族,父子進士12對,兄弟進士5對,出一門九進士的兵馬袁氏,一門七進士的睢陽王氏,一門六進士的蔣氏、褚氏等家族。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 農耕遺風
中原一脈相承之地——河南睢縣

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讀傳家,中國文明就是農耕文明,據研究,睢杞地區是中國糧食地理中心,睢縣曾為中國絲織業中心。寫出《楓橋夜泊》的唐代詩人張繼在《送鄒判官往陳留》中寫道“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見睢縣絲織品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