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奔放激昂的馬

馬是雄俊健美的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不僅用於農耕、運輸、遊獵、放牧,還參與人的探險、娛樂、運動和戰爭。

馬的性情

奔馳的駿馬得到人們的讚歎,人們把它高貴的身姿看做力與美的象徵,恰如唐代詩人岑參所描述的“一團旋風桃花色”,“草頭一點疾如飛”。奔放昂揚的馬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相傳周穆王有8匹駿馬,常常騎著他巡遊天下。駿馬的名稱分別是: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奔菁,夜行萬里。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這些傳說雖屬虛擬,其實表現了人們對駿馬飛奔的神往。

  • 此外,馬的性情比較溫馴,善解人意,能夠和順地與人相處,熱忱地做出奉獻。無論是負載、拉車、傳書或馳騁沙場,馬都任勞任怨、執著前行。老馬,被視為富有經驗、忠實可信的代名詞。據《韓非子·說林上》記載,春秋霸主之一的齊桓公率軍討伐孤竹(今河北盧龍縣一帶)。去時是春天,回來時已是寒冬,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方向。齊相管仲說:老馬能識途。 於是挑選幾匹老馬,走在隊伍前頭,大家跟著,果然找到了歸路。這就是“老馬識途”的來歷。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龍馬精神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藉助寶巴頓神駒馳騁疆場而大展宏圖,馬的形象往往與赫赫戰功、英雄豪傑相提並論。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不停蹄、馬到成功。在十二生肖中,馬的形象最為切近人,又有進取意義。熱忱奔放、不斷前進的駿馬,象徵有志者執著堅定、一往無前。


以馬預示人才

  • 以馬喻示人才的著名故事是“千金買骨”。《戰國策·燕策》記載,燕昭王為復國求才,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向昭王講了一則從前關於千里馬的故事:

從前有個君王想花千金求一匹千里馬,3年過去了,一直未能如願。門人便主動請戰,表示可以弄到千里良馬。 國君派他3個月內就找到了千里馬的下落一一馬已經死了。門人拿出500金買下了馬的骨,回來交差。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500金的價錢去買回一堆枯骨?”門人答道:“是啊,今天我替大王花500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那一匹活生生的千里馬就不知多昂貴了。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這樣看重千里馬,還愁別的千里馬不紛紛而來嗎?”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馬三番五次地跑來了。在郭隗的啟發下,燕昭王成為歷史上少有的能招攬人才的賢,受到後代詩人不斷地歌詠。由此可見,千里馬的發現並不容易。

天馬報恩的傳說

傳說古時的馬有雙翅,叫天馬。它在地上會跑、海中能遊、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後來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天馬因玉帝寵愛,漸漸驕橫起來,時常胡作非為。一日,天馬溜出天,直奔東海要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及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了神龜。 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馬雙,並壓在崑崙山下,300年不許翻身。

200多年後,人類始祖——人祖,要從崑崙山經過,大宮御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信,並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過時,天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來救我,我願同你去人世間,終生為你效力。”人祖聽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馬所言,砍去了山頂上的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崑崙山底一躍而出。

天馬為了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來到人世間,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玉帝也因馬立功贖罪,有功於人而允許馬當上了屬相。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伯樂相馬與賽馬的由來

伯樂相馬

伯樂相馬是一則婦精皆知的成語典故。 語本《戰國策·燕策二》中的伯樂

相馬是這樣的:“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

馬,欲賣之,比三旦立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伯樂是古代善於辨識良馬的,《莊子·馬蹄》、《列子·說符》均有記載。後人多以“伯樂相馬”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發現被埋沒人才的人,也以“伯樂顧”比喻受人知遇賞識。

古人對馬的喜愛是真心誠意的,這種喜愛表現在各個方面,上至天子將帥,下至黎民百,無一不愛馬崇馬。 生產、戰爭、娛樂,人類社會的這些活動都離不開馬。 於是,自古以來人們就嚮往好馬、“神馬”,也就有了“相馬術”。

  • 那麼在伯樂眼裡,什麼是好馬呢?據《相馬經》記載,伯樂這樣說過:

“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脊為將軍欲得強,腹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眼欲得高匡,鼻孔欲得大,鼻頭有王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貞而強,耳欲得相近而前豎,小而後。凡相馬之法,先除三贏五駑,乃相其餘。大頭小頸一贏,弱脊大腹二贏,小頸大蹄三贏。其五駑者,大頭緩耳一駑,長頸不折二弩,短上長下三駑,大胳短脅四駑,淺髖薄髀五駑。”

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中出土的“踏飛燕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作者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並巧妙地利用力學支點,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 馬作飛馳狀,四蹄飛騰,高昂

首,尾上揚,口張作嘶鳴狀,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法奔馳向前,三足騰空,而右後足卻踏在一隻疾飛的燕子背上。那隻飛行速度疾如閃電的燕子正展翅翱翔,突遭馬蹄踏中脊背,是吃驚地回首反顧,想要看清那比它還快的龐然大物到底是何物?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顧,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這一切不過發生在一瞬間。作者以無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馬與飛燕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剎那的動作、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這件銅奔馬的出土,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古人眼裡千里馬的形象。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賽馬:運動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運動之一。在《東周列國志》中,有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的故事。齊威王在閒暇之時,“常與宗族諸公子馳射賭勝為樂。

田忌馬力不及,屢次失金。”軍事家孫臏便讓田忌改變策略,“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之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這就是說:用最下等的馬,與對方最上等的馬比賽;用最好的馬,與對方中等的馬比賽;用中等的馬,與對方最末等的馬比賽。 這樣,第一局會輸,但第二局、第三局會取勝。一負二勝,總體上是贏家。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大約是2300多年前的事情。

賽馬運動大約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據《史記·匈奴傳》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末到2世紀初,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中就有了馬術運動。據考證,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舉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4匹馬駕車競技比,40多年後,賽馬比賽改由騎手駕馭進行。它最初只是作為一種選育優良馬匹的手段,只有那些在賽馬場上表現出色的馬匹才能用於繁育。

  • 現代賽馬運動起源於英國,其競賽方法和組織管理遠比古代賽馬先進和科學,比賽形式也發展為平地賽馬、障礙賽馬、越野賽馬、輕駕車比賽和接力賽馬等。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關於蠶馬的神話

“蠶馬神話”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中曾有描述:遠在太古時代,有一個部族的首領離家遠,家中留下的只有一個女兒和一匹公馬。女兒思念久別不歸的父親,便對馬說:“馬啊,你要是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這完全是一種思親的表達。不料馬掙脫了韁繩,真的去尋找小女的父親,也真的找見了她的父親。小女的父親認得自家馬,以為家中出了什麼事情,便急忙趕回來。 父女相會,自然非常高興,父女倆也對馬異常厚愛,拿出精美的飼料餵養它。但是,這馬卻不肯進食,見了小女便蹦跳不止。父親感到奇怪,便問女兒,女兒忽然想起了她的許願,便對父親講了。 父親聽後,便用箭把馬射死了,然後將皮剝下來,晾在院子裡。父親走後,小女與鄰家女子在院子裡嬉玩,馬皮突然飛起,捲起小女就走。

當人們在一棵大樹上發現她時,她已和馬皮合而為一,化作了“蠶”附著在樹

上,並以樹為生。後來,人們便把那棵樹稱做“桑”樹,併為馬頭娘立僱百,作為蠶神加以祭祀。

如今,四川德陽縣專有:“蠶姑廟”,廟中繪壁畫16幅,寫蠶姑事蹟,蠶馬神話。蜀中寺廟可見到"女人報馬皮”的“馬頭娘”形象。俗稱“蠶神”為“馬明菩薩”,也出於此典。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民俗中馬王的祭祀

馬為六畜之首,對人類的作用巨大,耕田種地、運輸往來、行軍打仗......

馬成為人類最得力的助手和夥伴。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尤為重祭祀馬神,並由此形成一種歷久不衰的習俗。

馬神,俗稱馬王,又稱馬祖、馬王爺,是主掌和保佑六畜的神靈。馬王的形象通常是赤面虯髯,四臂三目,身披鎧甲,執刀持戟,猙獰可怖。

華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 《周禮》記載,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

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

這一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 太陽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 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佔吉凶,以頭朝東方為幸運,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人內。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與馬相關的成語

馬對人們語言的影響也很廣泛,在語言習伝中有著豐富的意義。

有關的成語: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比喻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鞍馬勞頓——騎馬趕路過久,勞累疲睏。形容旅途勞累。

馬首是瞻——瞻:看。看馬頭朝向哪邊,就朝哪邊行動。這匹馬,自然是將領的坐騎。 此語比喻服從某一個人的指揮,或樂於追隨某一個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兵強馬壯——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鬥力。

戎馬倥傯——戎馬:指軍事;倥傯:繁忙。 此語形容軍務繁忙。

金戈鐵馬——金戈:古代一種金屬製的兵器;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此語指戰爭。

害群之馬——危害馬群的劣馬。 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蛛絲馬跡——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 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走馬觀花——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馬到成功——戰馬一到就勝利了。可見騎兵在古代戰場上的威力。此語形容迅速地取得了勝利。

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地前進。 也還是在說騎兵出擊、作戰。

人仰馬翻——人、馬都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慘敗的狼狽相,或喻亂得不可收拾。更是戰爭圖景。

快馬加鞭——給騎著的快馬再加上幾鞭子。形容飛快駛過,也喻快上加快。 大概此語源出地是戰爭,或者打勝了追擊。

指鹿為馬——指著鹿,說鹿是馬。 比喻公然歪曲事實,顛倒黑白。

老馬識途——比喻富於經驗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況,容易做好。

老驥伏櫪——驥:好馬;櫪:馬槽,也指馬廄。 比喻人雖老,但仍有雄心壯志。

熱忱奔放的駿馬,象徵執著堅定、一往無前的精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持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不定。

非驢非馬——形容什麼也不像的東西。

天馬行空——天馬:漢代西域大宛所產的好馬,原喻才思奔,任意馳騁;後也喻浮躁,不踏實。

白駒過隙——白駒:原指駿馬,後喻月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閃而過。

懸崖勒馬——比喻到了極危險的邊緣,應該及時收腳,醒悟回頭。

蛛絲馬跡——沿著蛛網的細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馬蹄留下的痕跡可以尋到馬的去處。 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一一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