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丨車市寒冬考驗動力電池產業鏈:比克動力欠款、虧損、尋求轉型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加速洗牌,多米諾效應顯現。近日,比克動力欠款事件正在不斷髮酵。由於眾泰汽車無力回款, 波及到比克動力相關的上下游公司的財務狀況,新宙邦、航可科技、當升科技在內的A股公司紛紛加入計提壞賬的陣營當中。

比克動力一直是眾泰汽車最主要的電池供應商之一,雙方的合作始於2014年,此前,比克對眾泰汽車動力電池的供貨量佔其總量的60%。

進入2019年,由於汽車銷量持續低迷,由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退坡,眾泰汽車遭遇了業績報告下滑、供應商集體起訴追討合同款等困難。比克動力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不久前,比克動力起訴眾泰汽車6.5億元欠款,據比克動力母公司中國比克財報顯示,其在今年上半年即錄得虧損3509.38萬元。

比克方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到了2019年,眾泰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回款,也一直沒有高層出面積極協商。”

比克電池此次“爆雷”可能只是動力電池行業調整的一個縮影。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方式從車向基礎設施轉型,汽車消費的需求受到抑制,產品力不足的汽車品牌開始賣不動了,再疊加上補貼結算延遲,新能源汽車企業承壓。

在產業協作上,電芯廠和車企結算週期一般比較長,一名行業人士稱,回款週期一般是三個月,有時候甚至也可以達到一年以上。作為電車成本大頭的動力電池供應商目前也正在與車企一共面臨大考。

不止是眾泰,此前面臨著“破產”傳言的還有力帆、獵豹、華泰汽車,由此受到波及的供應商還有更多。該名行業人士表示,不止是比克動力,“目前大多數電芯廠,包括BMS公司都有賬務問題,上游客戶的錢都收不回來”,“估計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其他日子都不好過,車企只能把車低價押給供應商。”

除了回款壓力,動力電池成本下降是未來的大趨勢,也正在倒逼這動力電池企業在擴產能的同時加速進行技術研發。而在“內憂”之下,電池供應商們還面臨著日韓動力電池入華建廠分食市場需求的“外患”,對此,目前已有部分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商也開始轉向民用級別的電芯產品,例如電動兩輪車、電子產品等。”其中,據36氪瞭解,比克動力已經開始往儲能領域以及輕型小動力領域傾斜。

眾泰、比克的“連環雷”事件表明,整個汽車產業的洗牌還在持續,長尾品牌的車企縱使未被淘汰,接下來的生存空間也會被擠壓,而在緊密的汽車產業鏈上,一個環節出現困難,整個鏈條都可能出現利益的折損,這足以令行業內提高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