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病,我從月入3萬的中產變成了負債30萬的窮光蛋!”

“防患於未然”這句話一般是用在安全生產上,其實,這句話依然適用於保險,在風險來臨之前,我們就要未雨綢繆的做好必要的措施。經濟學家郎鹹平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場重大疾病往往能摧毀一箇中產家庭。

“一場大病,我從月入3萬的中產變成了負債30萬的窮光蛋!”

去年上半年,一個許久不聯繫的高中同學突然在群裡發籌款信息,才知道他得了白血病。

最初只是腿疼,他也沒有注意。

後來開始發燒,怎麼檢查都沒有結果,於是決定做骨穿刺,當時他還覺得誇張,可檢查結果出來,全家人都傻眼了。

他工作不錯,月薪算上獎金,差不多有近三萬。

本來打算奮鬥十年八年,然後在一線城市買個房子落腳,可這病一來,馬上耗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

甚至還要東湊西借幾十萬,才夠後面骨髓移植的費用。

人活在世上,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生一場大病。

因為對普通人來說,溫飽是容易解決的,但一旦遭遇一場重疾,拖垮的可能就是一整個家庭。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身邊人聊得最多的就是健康問題。

只要稍微留心一些,就會發現,被疾病拖入深淵的普通家庭並不在少數。

而更早之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也讓所有在朋友圈中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心有慼慼然。

知乎上有人對這件事發出近乎痛徹心扉的評論:

我突然發現一個很恐怖的事實:

我整天熬夜,父母年近古稀,結婚10年的髮妻,膝下2個孩子。

如果我家人或者自己如果突然患了重大疾病,

沒買醫療保險,到底怎麼扛過去?

這可能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現狀。

因為自己身體尚且健康,又正值壯年,天天忙碌工作,想著多賺些錢。卻最容易忘記提前做一些準備,去規避這場人生最大的風險——疾病。

而所謂的提前準備,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其實是為自己以及家人提前準備好一份保險。

“一場大病,我從月入3萬的中產變成了負債30萬的窮光蛋!”

比你富有的人,還比你多了一份保險

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月入3萬的中產家庭,一場重疾,將積蓄花光,還負債30萬,將整個家庭拖入生活的“深淵”,且不知是否有妻兒,只是這年邁的父母就足夠心酸和可憐,本該頤享天年的年紀,卻忍受著悲痛照顧著人到中年的兒子。

要知道:保50萬比掙50萬容易多了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也正是這樣一句話,使得很多人拼命存錢,但凡問及“存那麼多錢幹啥”?鐵定告訴你“這還用問,怕將來有個萬一唄”。那麼這個萬一到底指什麼呢?

疾病,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人能保證這輩子不生病。而一旦生病,沒有人不用錢買命的。

意外,腳行四面八方,又有誰能確保這一生無災無險?

養老,這一生,最難掙的錢莫過於風燭殘年的醫藥費、養老錢,可如果沒有提早備足,真要親身體驗“世態炎涼”“晚年悽苦”?

但是,即便窮盡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存夠呢?

“一場大病,我從月入3萬的中產變成了負債30萬的窮光蛋!”

銀行:安全(存多少花多少,如果要花50萬,就必須存夠50萬)保險:防風險。風險槓桿下,哪怕只交一次費,也能有幾十萬保額。

投資:高風險高收益,有可能盆滿缽滿賺個幾百萬,有可能血本無歸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態,假如未來某一天我們需要50萬醫療費,有以下三種方式準備這筆錢,你會選哪一種?

A、一次在銀行存夠50萬現金,準備健康基金。(定額存)

B、每年存入銀行2.5萬,必須堅持存夠20年以後才可以生病。(分期存)

C、每年強制儲蓄1萬元,哪怕只存一年,即可享受50萬高額保障,中間萬一得病還可免交後面的費用。(保險存)

“其實每個人和保險之間就隔著一堵看不見的玻璃牆,你只要打破它,其實很多東西就能解決了。”畢竟保50萬比掙50萬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