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北京時間10月31日,日本沖繩縣那霸市首裡城發生大火,監控攝像頭拍到了起火後不久火焰從正殿一層噴出的影像,首裡城正殿、南殿和北殿,幾乎全部被燒燬。共約4200平米的建築物已完全被燒燬,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毀於一旦,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首裡城是琉球王國象徵,從1429年開始作為琉球王朝的居城。首裡城作為何琉球王國政治、外交、文化的中心地而聞名於世。它融合了中國與日本築城文化的獨特建築樣式以及石砌技術、擁有很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2000年12月,首裡城被認定為日本第11個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對於這次大火,警方首先排除了有人縱火的可能。曾經參與修復首裡城工程的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前九州島事務所長屋部憲右指出,可能與桐油有關,桐油是沖繩特殊的紅色塗料,會導致建築物快速燃燒。那霸市消防局局長島袋弘樹也指出,這些塗了漆料的建築物一旦起火,就很難滅火。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首裡城全是木造建築,但裡面卻沒有足夠的消防灑水設備,才是讓整個城被燒燬的主要原因。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其實,大家對木材確實有著很深的誤解,畢竟鑽木取火從小就灌輸在我們的思維了,而且柴火是可燃的,但是木材跟柴火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人們常覺得木材是可燃物,所以使用木材做為建築物的結構時,防火性能差別成了人們最擔憂的地方。木頭做的屋子,起火了怎麼辦?但其實並不用擔心,在所有的結構用材中,木材的性能可以說是最佳的,除了建造的高度有限外,它的防火性能,防震性能、防塌性能、力學和結構性能都大大優於常見的鋼筋水泥,這也很好的解析了為什麼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木製別墅隨處可見,十分受歡迎。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其實木屋的防火功效好不好首先要看它選用木材的耐火性高還是低,不同的木材它的燃點也相對不同,而且經過加工處理過後木材的防火性也會達到極致。每一種木材都會有一個耐火的極限,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極點,當溫度高於木材時就會燃燒。最主要的機理就是木材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一層木炭,起到了隔絕火焰的作用,可以極大程度控制火勢的蔓延甚至熄滅火苗。

木材的防火性能雖好,但是也是有提升的餘地的,為了提高木屋的耐火性在工藝上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在木材表面塗上一層防火漆,可以在遇到火種的時候分解出一種磷酸化合物使得木材脫水碳化,形成一層防火隔熱層減少火災的蔓延。另一種則是在木屋中添加石灰層或者石膏板,可以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反應形成一層碳酸鈣,起到非常好的防火效果。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但是目前,我國的城鎮大部分工業與民用建築還是採用磚石、鋼材或混凝土等材料建造,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這些材料的能耗大,不環保。而木製房屋不但美觀,而且省工時,省成本。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建築,都不能說是完全的的防火,所以對現代高層建築而言,做好消防基礎設施是預防火災的重要手段,不僅如此,我們也有必要認識到應用具有阻燃性材料的重要性。除了所用建築材料本身具有阻燃效果的材料,比如水泥、鋼材、玻璃等;還有在材料中添加我們通常說的阻燃劑,是在塗到需要防火的各種材料表面,它能保證在起火的時候不被燒著,也不會使得燃燒範圍加劇、擴大,所以這更突顯了阻燃劑的重要性。

如今,阻燃技術、阻燃材料的應用已經遠遠不僅限於建築行業,而是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不管是汽車、電子電器、電線電纜、開關插座、座椅面料等都採用了阻燃材料。目前阻燃材料主要有有機和無機,鹵素和非滷幾種。有機阻燃材料是以溴系、氮系及其化合物為代表的一些阻燃劑,無機主要是三氧化二銻、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硅系等阻燃體系。無滷阻燃是目前發展較快的一類阻燃材料。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既然提到了阻燃材料,那麼就不得不提阻燃劑。阻燃劑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助推劑,利用阻燃劑可以對高分子材料進行阻燃處理,從而避免材料燃燒以及阻止火勢蔓延,促使合成材料具有消煙性、自熄性以及難燃性。阻燃劑的阻燃機理就是首先,阻燃劑可以提供一層與氧氣隔絕的塗層,比如磷酸酯類阻燃劑燃燒時生成的磷化物就是隔氧的塗層,其次還可以生成可與塑料反應的遊離基,也可以起到阻燃作用,它與塑料的反應產物燃燒性能極差,產生一種能悶熄火焰的氣體,如三氧化二銻。

隨著我國的合成材料用品被廣泛應用在許多相關行業,如建築業、紡織業、運輸業、航天業,阻燃劑在這些行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髮展進步,以及各個國家對於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因此,促使人們對阻燃劑的安全性以及防火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

日本沖繩大火,世界文化遺產琉球首裡城全毀,民眾痛哭

可見,阻燃劑也是無法從源頭遏制火災的,縱使防火性能優越的木製建築,火災的勢頭也難以控制,火災的具體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室內物品的佈置和生活習慣,而並非建築結構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