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江蘇宿遷,安徽宿州,兩個地級市相鄰但不同省,很多人以為宿遷就是宿州遷過去的,其實宿遷,有個說法是:宿國遷都於此。而宿州,據《元和郡縣誌》:唐代設州,“取古宿國為名”。

另一說,西周時期,宿國分裂成北宿和南宿,北宿臣服於周朝,而南宿逃到淮夷、徐夷之地,選擇對抗周王朝。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傳說伏羲出生於甘肅天水,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封禪泰山,是中國最早的王,稱人皇,他“正姓氏,制嫁娶”,伏羲姓風,風姓是中國最早的姓,伏羲為自己的後人建立了四個方國:任﹑宿﹑須句﹑顓臾,後代就分別以國名為氏,專門負責祭祀伏羲和濟水以及泰山。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天下,立71國,拱衛王室,其中姬姓就佔了53,異姓諸侯國只有18。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而18個異姓諸侯,就有任﹑宿﹑須句﹑顓臾四國,周武王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承認這四國。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據今安徽淮北市境內的臨渙鎮歷史沿革:臨渙古城為南宿國國都以及晉侯墓出土的晉侯蘇編鐘銘文記載,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穌率兵隨周王巡視東土、在獲水(今宿州一代)征討宿夷,並立功受賞,可見當時宿國大概已分為北宿和南宿,北宿臣服周王朝,而南宿選擇對抗周王朝。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宿遷市宿城區

東周時期,宿國夾在宋國和魯國之間,宋國認為宿國依附於宋國卻暗地裡親魯國,把宿國遷到宋國內部,後來,宿國滅亡,時間不詳。春秋時期的宿國境地大概就在今宿州宿遷一代。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而宿國最早的都城就在今山東泰安東平縣宿(xu)城村,宿城村在歷史上為秦須昌縣、西漢東平國、西晉東平郡、隋宿城縣的治所,五代時期,宿城縣改名須城縣,今日已經是村級別。《東原考古錄》稱宿國故城是“南澄汶水之青,東攜龍山之秀”,可見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古宿國故地:宿城村一景

今山東宿城已經以村為名,而古宿國遷居南方後設立的宿州、宿遷都為地級市。在當地,人們還把宿稱作(xu),而古宿國國君的後代宿姓人氏還是念作(xu)。

宿州的發源地,是六百里外的這個古村

淮北市濉溪縣鐵佛鎮古城村遺址

至於遷往宋國的宿國國都在哪裡,至今還是個謎,今淮北市濉溪鐵佛鎮古城村,這個遺址很可能就是東周春秋時期南遷的古宿國的都城所在地,又或是西周末年的南宿都城,該城的歷史沿革,無考。《宿州志》也毫無記載。但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誌·山川》載有城名:“柏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之北。其山下有柏山集、古宿城。”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宿遷,是否因宿國而得名,至今存在爭議。宿遷之意,或許是宿豫縣幾經遷城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