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嶽西 秀美重現(美麗中國)

生態嶽西 秀美重現(美麗中國)

生態嶽西 秀美重現(美麗中國)

圖為嶽西縣水畈村的鄉村畫卷(攝於今年9月)。王先國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嶽西,是安徽的一個山區縣。崇山峻嶺,曾經讓嶽西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當地只能以採伐木材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山被砍禿了,卻沒讓村民徹底脫貧。

如今,作為國家級生態縣,嶽西不僅重現了秀美風景,還退出了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變化緣何發生?

10月的嶽西,杉葉紅了,給蒼翠的青山抹上了一縷紅暈。

五步一景、十步一畫,如今的嶽西,秀麗的風景令人流連。為了擁有今天的“顏值”,嶽西縣努力了近二十年。

觀念變了,發展快了

嶽西曾是山水秀美之地,滿眼森林,動植物種類繁多。然而,因為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困難,當地人民一度生活艱難。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嶽西人開始把目光聚焦到森林上。為了滿足當地百姓發展需要,政府允許適量砍伐木材,然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

那時,嶽西的主要經濟收入就是木材採伐。恰逢木材走俏,每立方米可以賣到幾千元,嶽西人迅速富了起來,著實讓周圍的人眼紅。

嶽西的木材材質好、數量多,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村民回憶,木材行情好的時候,很多木材加工廠的經營人員甚至在縣裡長期駐點,成摞的人民幣擺在桌上,木材到了直接付錢。不少村子也逐漸形成了從砍伐到運輸的產業鏈,現今但凡四十歲以上的村民,當初幾乎都做過和木材有關的工作。

紅紅火火近十年,寒冬突然來了。當地人說,建材市場逐漸被鋁合金和混凝土佔據,木材需求量斷崖式下跌,一下子讓嶽西人沒了辦法。

更嚴重的是,山被砍禿了,每年一入汛期,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越來越多。上世紀90年代初,嶽西全縣貧困人口仍有20餘萬人,佔當地農村人口70%以上。1985年,嶽西縣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

砍樹還是護樹,成了嶽西人民逃不開的選擇。2003年,嶽西縣確立“生態立縣”方針,開始下大氣力保護綠水青山。隨著生態好轉,嶽西人的想法也慢慢改變,種起了茶葉、果樹和中藥材。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嶽西縣退出國家貧困縣行列。

山變綠了,水變清了

大清早起來,石佛村村委會主任王軍又上山了。2017年,王軍成了村裡的林長——照顧全村1.8萬多畝山林。“今年大旱,林子又密,可千萬不能起火了。”王軍很是擔心。

石佛村位於嶽西縣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自2013年開始,鷂落坪保護區開展了生態補償項目。不過,這筆錢可並不容易到手。每年年底,保護區都會與林長們一同對山林進行大範圍實地檢查,達標了才能給予補償。

毛畈村村支部書記姚有志在擔任河長後,則一直盯著村裡5公里的河。“以前我們是‘上山砍樹不溫飽,下河捕魚來果腹’。”姚有志坦言,“那會兒為了抓魚,真是什麼辦法都用過。”

為了保護魚類,村裡組織過護魚隊,但收效甚微。自從成了河長,姚有志有了底氣,每年5—8月禁漁期內,20多人的護魚隊沿河巡防,確保沒人從河裡撈魚。

正是在林長和河長們的努力下,嶽西縣2016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縣,2018年7月榮獲首批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截至2018年底,嶽西縣林業用地2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4%。

遊客多了,村民富了

水畈村村民羅華寶是土生土長的嶽西人,早年在外打工,賺點辛苦錢。禁止木材採伐後,為解決百姓生計問題,當地開始推廣茶葉種植。2005年,羅華寶在村幹部帶動下種起了茶葉,沒想到一種就是十幾年。從最開始的1畝發展到今天的30多畝,畝均產值1.5萬多元,另外他還經營著一家標準化茶廠,帶動貧困戶增收。“現在一年收入幾十萬元沒問題!”羅華寶說。

在嶽西,像羅華寶這樣因茶致富的村民有很多。截至目前,嶽西縣僅茶園面積就達17.13萬畝。自2003年以來,凡是對生態有重大影響的決策,嶽西縣一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對落戶項目設置“綠色門檻”,對生態環保不達標項目實行“一票否決”。

目前,嶽西茶、桑、菜、果、藥等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嶽西翠蘭”“嶽西茭白”等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嶽西縣被評為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蠶桑之鄉、中國綠色果菜之鄉、中國高山茭白之鄉。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美麗的茶園、果園、菜園,更吸引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嶽西縣正加快鄉村旅遊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特色農業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康養旅遊,2018年接待遊客1180萬人次,綜合收入80.5億元。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1日 16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