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少年的你》從播出到現在,也有一些時日了。電影直觀而殘酷地將校園欺凌赤裸裸的呈現在了大眾面前,電影中孩子的角色所反應出的各種教育問題,令無數人陷入沉思。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魏萊這個角色引發的家庭教育。

“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電影中貌美如花,成績優異的魏萊,卻是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她冷酷無情,手段殘忍,不斷欺壓同學,讓人唏噓。光看外表,誰能夠想到,這麼美麗的外表下有如此醜惡的心靈。那麼到底是誰造就了魏萊如此般惡魔的人格?罪魁禍首就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父母,是不良家庭教育埋下的禍根。

“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魏萊面對警官們說的話簡直比魏萊的所作所為更可怕,“她就是太單純了,她不吃虧誰吃虧!胡小蝶跳樓是明擺著心理素質不好,這怎能怪魏萊呢!我們魏萊和他們可不一樣”,這樣的話簡直讓人咬牙切齒,在這種土壤下滋生出來的女兒哪能有人性?

雖然魏萊成績優異,各種獎盃獎牌都拿了個遍,但是這有什麼用,好好學習的她如此沒有人性。在自己如此殘忍的行為中沒有一絲的懊悔和反省,這都不是其家庭教育的扭曲所造就的嗎?

現實生活中魏萊也數不勝數,甚至更加殘忍,沒有人性。

今天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反思。

孫曉雲老師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中說到:今天大家特別重視教育,都捨得花金錢和時間,孩子很累,競爭很激烈。

但是今天卻是教育荒廢的時代。表面看起來大家很重視教育,其實真正的教育被大家所忽略了。比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對人的影響最深刻,最持久的教育,影響最大。是一種情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習慣的培養。可是現在家庭卻不關心這些問題,家庭就像第二所學校,像一個教師,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技能。

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了,什麼就不用想。其實這樣的理念是非常危險的。

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每天報各種培訓班,孩子只要成績好,就可以享受各種獎勵。在這種物質豐富的時代,給與孩子一切他想要的東西。忽視了對孩子人性的教育,性格的培養,最後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沒有人性和同理心。

前不久大連13歲男孩殺人事件引起了轟動。查看整個作案的細節,根本無法想象這是出自一個14歲的孩子之手。他將10歲女孩兒拋屍灌木叢,女孩兒身中7刀,血流不止,褲子被褪到膝蓋部位,前胸赤裸,上面壓著裡面裝有磚頭和碎瓦塊兒的兩個垃圾袋。查案期間他還曾裝模作樣的問受害女孩兒的父母,有沒有找到小女孩。而且據透露他還不止一次的跟蹤女性,尾隨騷擾他們。網友紛紛感嘆:

這哪是祖國的花朵,分明就是“食人花”啊。

“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可是男孩兒的父母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如此殘暴的行為肯定與他們的教育有直接關係。記錄片《鏡子》裡頭有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孩子出生對整個家庭來講,就像是上天恩賜的禮物,都會加倍珍惜,加倍疼愛,放到嘴裡怕化了,放到手裡怕掉了。自己的一切,都被父母包辦,父母倖幸苦苦,以為孩子會感恩戴德。可以孩子早就把這些黨所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所以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珍惜。當你無能再給與他更多時,他會埋怨你,甚至殺害你。父母給孩子鋪的路越寬,孩子走的越不在乎。

曾經一名海歸碩士,從小成績優異,留學海外,給父母增了不少光彩。2012年從海外歸來,卻整天在家裡睡覺打遊戲,根本就沒有出去工作的想法。啃老7年,靠患病的老母親養活。走投無路的老母親只好上法庭狀告自己的兒子。兒子怒吼:都怪你從小給我事事包辦,什麼都是弄現成的,除了依賴你們我什麼都不會,是你親手毀了我!

還有各種新聞爆出了殺害家人的事件,更是令人唏噓,孩子的殘忍程度簡直超乎你的想象。

很久以前,北京的一起滅門案,至今令我記憶尤新。一位29歲的80後小夥,和老婆都開了一家店子,自己家又分得了拆遷款。可是誰能想到,他硬是把這幸福人生,一手變成了悲劇。他殺了父母,妹妹,愛人,兩個兒子,然後帶著家裡所有的錢去海南玩兒。

最近頻繁出現的殺母時間,讓人不得不認真反思當下的家庭教育。

90後無業男子在家中弒母,怪罪母親經常嘮叨,說他不如別人。幾次爭吵之後,起了殺意。當時母親還在廚房給他煎雞蛋,沒想到走出廚房,就被兒子拿起柴刀砍在頸部,知道完全沒有呼吸。

“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從小被溺愛,沒有很強的抗挫能力,稍微受點傷就受不了。曾經有位作家說過:

被溺愛的孩子,他的幸福僅限於童年。

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說每個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份善良沒有被喚起。反而在我們的家庭中,孩子的那份惡,被埋下的種子,待其生根發芽之時為時已晚。

在你的三觀時刻被衝擊的當今,怎樣把握住家庭教育這份充滿溫情的土壤?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問題一定跟他12歲之前,特別是6歲之前的家庭相處模式有關。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沒有跟自己的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依戀關係,就是一個容易出問題的人。而家庭是一個講感情地方,所以家庭教育中要注重人的人性,感情,道德的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成長有幾個關鍵時期:1歲以內,幼兒期;2-3歲嬰兒期;4-5歲,幼兒期;6-11歲。學齡初期,12-15歲,少年期;16-18歲,青年初期。而0-11歲,是依戀期。

在依戀期,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在這一階段要注重孩子觀念,性格的發展和形成。

  1. 在0-3歲,與孩子建立情感和親密關係,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與扶養人撫養的方式密切相關。據研究,情感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有很大的相關性,父母在撫養孩子時,充滿愛心與耐心,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傾訴愛意,孩子在這種溫情的氛圍中就會比同齡人早說話,並且口齒伶俐,表達清晰,而這種良好的表達能力必然會對孩子以後社會交往起到積極的作用。
  2. 6歲之前,學會對孩子說“不”。因為3-6歲,孩子哭鬧會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此時要抓住關鍵點,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和剋制力。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剋制衝動的能力。對於這一點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建議是“四不原則”: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以一件事的處理方式告訴孩子,如果你做的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以後他就不會在如此幸苦的跟你鬧,然後在進行疏導式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
  3. 12歲之前,父母要教他剋制誘惑,學會忍耐,經歷挫折,防止孩子變得自私。從家庭中的小事做起,立規矩。比如在吃飯時,要知道長輩沒有吃之前,自己是不能動筷子的,讓他忍受飢餓,如果家人沒來,要給家人留飯等。利用體力勞動來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受挫能力的訓練。比如養成一個運動的習慣,並長久的堅持下去。
  4. 12歲之後,調整教育方式。以平等商量的態度和孩子相處。將孩子視為同事或者朋友,尊重待之。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聽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為家庭做點什麼,承擔點責任。關注孩子交的朋友及其家庭教育背景,跟孩子平等的聊相關話題。關注孩子的興趣,儘可能的與其同欣賞,引導他的興趣。
“你啥都別管,只管好好學習”,這句話害了多少家庭

任何過程都有開始,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在後期出現的問題,如:逃學、撒謊,離家出走,網癮,犯罪等,都發生在12以後,但是這些心理問題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

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但是這份愛,要充滿智慧,要恩威並施。一味盲目的愛,只會害人害己,禍害家人,禍害社會。

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對的家長,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長,家庭教育就是一門學問,需要只會和技巧。父母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家庭才會是健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