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導語:

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不管朝代如何變換,卻有一項基本國策一直貫穿著社會發展,那就是重農抑商。很多人覺得是古時社會比較落後,才導致了帝王輕視經濟,但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瞭解古代歷史。

秦朝的郡縣制一直沿用到至今,那些說古代是封建社會的人,其實也是對歷史缺乏一定的瞭解。而古代執政者重農抑商也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王朝統治者自然知道商業能夠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讓錢生錢。

但不管在什麼時候,農業都是立國之本,農民在吃不飽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起義。對於老百姓來說,執政者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溫飽問題。而一個朝代的糧食是否充足,也直接關係到國情是否穩定,可見這種制度並不是帝王們的個人抉擇,而是歷史必然的走向。

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農業

為何提出重農抑商思想

在先秦時代,其實統治者並沒有嚴格執行重農抑商,當時的商業也有所發展,但影響力並不大。在統治者看來,三百六十行都非常重要,所以當時從事商業的人並不多,對國家經濟還沒有形成足夠大的影響力。

到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開始高速發展,尤其當井田制崩潰後,農業生產開始提高,土地開始變成私有制,在這時期農業以及商業都在不斷髮展,商人隊伍也慢慢開始壯大。可以說正是商業的出現,才瓦解了原本的土地制度,這些商人也成為了資產階級的象徵。

由於競爭需求,所以統治者對商業也採取鼓勵政策,也為了增強國家的實力。但是到了戰國後期出現了地主階級,由於商人隊伍在日益擴大,開始對地主利益產生了危害。由此當時的法家學派提出了輕商思想,比如韓非子覺得如果過度放縱商人,對於社會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可見在法家學派眼中,商人的地位非常低。

而商鞅變法沿用的便是法家思想,在鼓勵耕作的同時,商業的發展也被抑制下來。在秦朝一統天下之後,依然延續了法家政策,到了漢高祖時期,執政者更規定商人不可以穿綾羅錦緞,可見歷朝歷代都在實行重農抑商的國策。

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農耕經濟

農業的重要性縱觀古代歷史,各個王朝的建立大多都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面積廣闊物資又多,從農業開始出現之後,老百姓就一直通過耕作自給自足,古代的防災害技術沒有現在這麼先進,防災能力相對比較薄弱。

所以統治階級才希望有足夠的勞動力來參與到農業之中,一來國家不再缺糧,二來也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而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他們常年辛苦耕作,還要向朝廷繳納各種賦稅,心裡自然不樂意,但在統治階級的麻痺下,百姓們也早已習慣這種生活。

歷史上雖然有不少農民起義,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古人除了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作之外,金錢無法再從別處獲得,所以歷代君王才將農業看作根本。那麼為何君王要如此打擊商人呢?

眾所周知,做生意賺的錢肯定要比耕作多,從這一點上來看,如果執政者不打擊商人的話,那麼做生意的人會越來越多,做生意的人變多了,那麼誰再去生產糧食呢?漢唐時期之所以一直在跟遊牧民族打仗,也是因為遊牧民族吃不飽飯,只能通過爭搶方式來獲取,從這方面其實也能看得出來,統治者重農抑商也是為了保證國家糧食的充足。

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商人

古時奉行小農自然經濟其實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一直都是自給自足,在古時候農作物的產量並不高,所以必須得有足夠的人力去從事耕作,這樣可以保證糧食的產量,同時也可以將老百姓綁在土地上生產。對於統治者來說,不僅獲得了充足的糧食,同時農民也不再對統治者起到威脅。

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將農業看成國家根本,並且也制定了許多政策來鼓勵老百姓生產。可見統治者只有發展農業,農民的問題得到解決,民間就不會出現起義現象。

農業被重視的同時,商業活動也會受到一定的抵制,尤其是在統一政權之後,農業更得到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以及鼓勵。因為統治者奉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商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國家獲取稅收的來源,所以執政者才不會冒險鼓勵商業。

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農業

儒家學派影響封建時代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尤其是漢朝,漢朝獨尊儒術,儒家學派更掌握了天下言論權。到了隋煬帝時期,普通百姓都爭著考科舉,那些經商之人不被待見,更讓人覺得是紈絝子弟,這一點更加重了古人對於商業的輕視。

再加之統治者覺得為利益而展開的競爭,常常會危及到國家本身,因為物質永遠是有限的,但人的慾望卻不會停止。人如何為慾望奮鬥呢?顯然通過耕作無法達到目的,只有通過經商才可以,當人在追求享樂的同時,整個民族的道德文明就會急速下降,朝代也會由此變得不再穩定。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晉石崇與王愷比富,二人不斷攀比財富讓人異常驚訝,而他們二人比富的事件,其實也是跟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有關。因為晉武帝在剛上位之後便開始追求奢華生活,所以不管是朝堂上或者是民間百姓,都以追求財富為目標,整個社會一片奢靡之風,可見一旦重商便會影響整個朝代的風氣。

古代帝王為什麼會實施會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商人

結尾:在這多重原因之下,便造成了古人重農抑商,可見重農抑商是環境以及國情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它確實保護了執政者的權力以及社會的穩定,推進了社會的發展。

而在打擊商人的同時,他們的地位也一度進入社會最底層,在古時候商人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同時也不能做官。到了近代,面對西方各國虎視眈眈,中國重農抑商思想以及政策才開始慢慢改變,因為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與外國的交流,阻礙了國家發展的腳步。

不過雖然這個政策已經結束,但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它的性質沒有改變。從近代一直到今天,三農問題依然是國家的根本,農業基礎如果不穩的話,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三農問題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國家經濟基礎以及命脈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