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三輪生態補償機制後的新安江

央廣網黃山11月10日消息(記者趙家慧)“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安徽與浙江自古地緣匪淺。發源於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經由浙江省淳安縣匯入錢塘江,安徽段平均出境水量佔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0%以上,是下游地區最重要的戰略水源地,也是華東地區最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

安徽黄山:三轮生态补偿机制后的新安江

新安江“百里畫廊”江面(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從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碼頭乘坐遊船漫遊江上,兩岸彩林絢爛,如同一幅秋日山水畫,而這新安江“百里畫廊”的美景則得歸功於持續了7年的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

時間回到2010年底,一份《關於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是跨省協作的最初契機。“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汙染,走互利共贏之路。”2011年2月千島湖水質保護問題再次被強調。2012年是關鍵之年,這一年,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及皖浙兩省正式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兩輪試點,每輪試點為期3年,從此拉開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的大幕。7年的攜手共治之後,“新安江模式”備受矚目。

安徽黄山:三轮生态补偿机制后的新安江

新安江“百里畫廊”江面(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跨流域生態治理難點在於跨省協作,協調各方利益,尋找平衡點成為協作的關鍵。安徽與浙江如何做到突破障礙,成功“牽手”?

近幾年來,黃山搬遷90多家工業企業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共拒絕汙染項目192個,意向投資額近 170 億元。2015年開始,黃山市全面推行農藥集中配送和有機肥推廣,建立起“垃圾兌換超市”。三年裡,千島湖的水清了,漂浮垃圾不見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安徽黄山:三轮生态补偿机制后的新安江

新安江“百里畫廊”江面(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江面上的29艘船已經全面實施船舶汙水收集上岸,不像以前直排入新安江了。”歙縣地方海事處處長黃益軍介紹道,此外,新安江治理還全面推行網箱退養,禁養區124家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河面清潔度顯著提升。岸上治理則突出工程措施,截至 2018 年底,共實施農村面源汙染整治、城鎮汙水和垃圾處理、工業點源汙染整治等試點項目265個,累計投入資金 130.8 億元。

2016 年 12 月,安徽浙江簽訂《關於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與第一輪相比,第二輪體現了水質目標和補助資金的“雙提高”。水質監測點從8個增加到42個,考核標準提高了7%,監測項目也從原來的29項增加到109項,並體現出從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轉變,從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轉變,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變這“三個轉變”。

安徽黄山:三轮生态补偿机制后的新安江

新安江“百里畫廊”江面(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安徽把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一號工程”,黃山也的確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新安江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總計達到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64.5億元,從生態資源到生態資本,新安江生態補償真正走出一條的互利共贏之路。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編制的報告顯示,新安江流域水質已經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2018年10月中旬,皖浙兩省正式簽訂2018-2020年的新一輪試點,兩省每年各出資2 億元,共同設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生態補償機制進入鞏固階段。

安徽黄山:三轮生态补偿机制后的新安江

新安江“百里畫廊”江面(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與前兩輪相比,新籤協議對水質考核的標準更高,補償資金使用範圍也有所拓展。除首次鼓勵和支持通過設立綠色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融資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產業投入外,更特別強調加強農業面源氮、磷生態攔截工程。

接下來,安徽、浙江將進一步打造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的長效版、拓展版,推動“新安江模式”向“中國模式”的邁進升級。進一步爭取中央繼續給予資金支持,構建完善試點資金穩定投入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上下游補償資金隨經濟發展及水質考核標準的提高而同步提高的機制;積極爭取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水汙染防治專項、節能減排補助等獎補範圍,形成政策疊加效應,並通過法律法規來推動生態補償的制度化、法制化和常態化。

此外,黃山還將全方位深化與杭州都市圈的戰略合作,強化與生態環境部規劃院等高層次智庫的溝通配合,打造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國際合作與國內交流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