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這個全國“唯一”,完美契合四中全會精神

11月5日,《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這一決定,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其中專門用一部分篇幅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部署。

江蘇的這個全國“唯一”,完美契合四中全會精神

“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一系列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鋪就了通向美麗中國的綠色大道。

記者瞭解到,在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高位推進。

今年3月,全國兩會剛剛閉幕,省委書記婁勤儉就親自帶隊拜訪生態環境部,促成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

部省合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共同擔任。充分體現了江蘇省委省政府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意志,以及生態環境部對我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高度認可。
頂層設計,建設生態文明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

然而,粗放的發展方式,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

江蘇也不例外,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佔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

面對環境汙染嚴重的嚴峻形勢,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體現了從工業化觀念向生態文明觀轉變,從對地球資源佔用和消耗轉變到保護地球,是可持續發展觀念。”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認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這也反映出我們國家正從經濟理性向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相結合的觀念轉變,體現了地球大愛的思想,

“不光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也關心更多生命體在地球的生存,當然這最終也是為人類更好地生存服務的。要讓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更好地可持續下去,進而更多地造福人類。”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表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要從制度層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意義、理念、方針、目標與制度再一次進行了強化與確認。“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朱曉東說,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即爬坡過坎、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

最嚴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全會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具體到應該怎麼做,這實際上並不容易。”陳雯表示,“從理念上,我們要去敬畏、尊重、瞭解、學習自然,和工業化相比,保護自然是相對新的一個領域,要貫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觀念,推進綠色、可持續的社會建設,包括節約資源、減少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推行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更少地干擾自然的同時,使人類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這就需要理念、技術、制度多方面有更大的創新。”

在我省生態環境領域,正不斷探索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治理體系主要是包括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則是充分發揮治理體系效能的根本保障。”省生態環境廳綜合業務處處長張雷表示,我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制度創新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將改革不斷深化,深入集成創新,在管用、有效、解決問題上下功夫,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解決了一系列突出環境問題,在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上凸顯成效。

體系和能力不但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科學保障,部省共建正是搭建了一個高規格推進的有力平臺。

根據試點合作框架協議,生態環境部將與我省合作建立區域應對、汙染防治聯防聯控、環評會商、信息溝通等機制,指導重大產業轉型、佈局調整。

江蘇的這個全國“唯一”,完美契合四中全會精神

還將支持和指導沿海城市開展“灣(灘)長制”試點工作;支持“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共同建設泰州衛星生態環境應用示範基地,實現長江流域江蘇段應用全覆蓋;支持徐州賈汪區等建設國家級生態環境修復示範區等。

近年來,我省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積累了許多獨特的解決汙染問題的經驗,為試點打下良好基礎,如“1+3+7”體系、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規劃、環境標準能力建設三年規劃等。

為實現“先行先試、走在前列”的目標,我省還加快建立以排汙許可證為核心的全過程監管和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制度,提前一年將固定汙染源全部納入管理範圍。編制完成“三線一單”,初步實現全省環境空間管控和環境管理的系統集成。

壓實責任,強化制度執行

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

把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做法進行歸納、總結、固化為制度,加以堅持和完善,同時嚴格強化制度執行,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之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堅持和完善並堅決執行這些制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需求。

以治水為例,我省一手抓水汙染防治,一手抓河湖水域岸線整治,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

由省委書記、省長擔任省級總河長,省級河湖長帶頭巡河。將斷面長制從國考斷面擴大到省考斷面,每個斷面由市縣兩級黨政負責同志擔任斷面長,按月通報不達標斷面、劣V類斷面水質狀況。

環境保護並非單打獨鬥。

今年2月,我省在全國首創的汙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上線,實現紀檢監察機關全流程、嵌入式再監督,壓實生態環保責任,辦結群眾舉報27萬條,環保執法效率和老百姓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合力攻堅,源於綜合監管平臺對13個設區市問題線索統一監督管理,將14個擔負生態環境保護法定監管職責的部門全部納入,紀檢監察機關對各地各部門實施全流程實時監督。

“江蘇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是繞不過的一道坎。”朱曉東說。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生態環境,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上,我省生態環境系統既堅持依法依規監管,又體現了有力有效服務。

“對環境質量改善滯後的一些地區,比如去年以來徐州、鎮江、常州等地大氣質量改善難度大,省廳開展精準幫扶,把服務送到一線。”張雷介紹,生態環境廳建立了廳市會商機制,指導地方騰出環境容量,調整發展空間,通過積極工作,連雲港盛虹項目成功落地。

江蘇的這個全國“唯一”,完美契合四中全會精神

開展廳局合作,主動先走一步,聯合相關部門齊心協力打通環境治理的瓶頸障礙。

關注重點群體,與省臺辦共同開展臺資企業生產經營調研,出臺服務我省臺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

我省還出臺環境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三年建設計劃,爭取金融對環境基礎設施提供長期低息支持。聚焦服務企業,以嚴管強化企業不敢汙的意識,以真幫企業解決不會治汙、治不好汙的問題。建立“企業環保接待日”制度,組織開展“千名環保幹部與企業結對幫扶”活動,搭建環境治理供需平臺,及時解決企業在政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需求。組織銀企對接會,大力推進環保貸。


方略既定,更需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建設,讓更藍的天、更綠的山、更清的水、更優美的環境,永駐我們身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頭條號關注“新華日報經濟新聞部”,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