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很多人聽到“女性電影”

可能都會想到是女性導演拍攝的關於女性的故事,其實這就是一個大眾的認知。中國電影領域一直都是男性的世界,從導演、編劇、製片等,男性多數時間是這個圈子的遊戲規則設定者、參與者、評論家,第一代導演鄭正秋、張石川等人,還有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再到第七代的姜文、賈樟柯都是男導演。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其實有的男導演也會拍出好的女性故事,但總沒有女性導演的細膩,在新中國四十餘年的電影史上,可以成為女性電影的影片如果不是絕無僅有,至少也是鳳毛麟角。

女性主義電影這個理論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作為當代電影理論的一個流派,它的歷史並不長,但隨著當代社會中性別觀念的強化,它的改變是最大的。“女性主義”一直都被當做社會上的一個新興頭銜,並開始在大眾間引發激烈討論。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當性別被可以強調的時候,或許就是一件值得深思和警覺的事情……

21世紀以來,一大批新銳的女導演開始嶄露頭角,從2000年到2013年,挺進票房前五十的女性導演作品越來越多,2003年許鞍華的《玉觀音》、2004年李少紅的《戀愛中的寶貝》和俞飛鴻的《假如愛有天意》、徐靜蕾《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6)、李玉《蘋果》(2007)、金依萌《非常完美》(2009)、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3)、薛曉路《北京遇上西雅圖》(2013)、滕叢叢《從我上青雲》(2019)。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這裡整合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票房雖然是數字,但它代表的東西也有很多,從中不難看出整個中國市場對女性電影的接納,還有國內觀眾對女性電影的吸收,所有女性電影都能夠帶著觀眾關注電影本身,走進電影,大家看到的是這些電影中作為女性的立場和看法。

女性≠不專業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1972年是關於“女性電影”最重要的一年,當時在紐約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婦女電影節,同時在愛丁堡電影節內也舉辦了婦女專題,當時第一份專門研究女性主義電影的刊物《女性與電影》也在那一年出現。

在中國,由黃蜀芹指導的《人·鬼·情》(1987)被評價為“中國第一部‘女性電影’。”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什麼是“女性電影”?

兩個類型

  • 一是針對女性觀眾的影片,被稱為“淚水片”

(這類影片的導演部分男女,而且大多數為男性導演所拍攝)

比如《七月與安生》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算是一部正兒八經的女性電影,但有趣的地方在於,導演是個男的!

曾國祥的特點就是對女性的刻畫極為細膩,看過《七月與安生》的女性觀眾,一定會在裡面找到戳心的場景和臺詞,而這正是曾國祥的“強項”。曾國祥很小的時候和姐姐一起長大,也看了很多以女性為主角的書和電影,他對著鏡頭說:“女性比男性的情感更豐富,我對這種複雜很感興趣!”他從小被奶奶、姐姐、媽媽呵護著長大,所以這也對曾國祥的電影創作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他在看完《七月與安生》的原著後,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三角戀要怎麼表現,而是兩個女生的成長和她們的友情,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樣的痛苦,所以曾國祥真正想直擊的就是女性自我身份認同這個深刻主題。

  • 二是完全由女性導演拍攝的影片。

比如《女人四十》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許鞍華作為一位女性導演,她對真實生活的刻畫極其細膩,從來不強調“女性主義”的氣質,影片《女人四十》就充滿人情味,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通過一箇中年女人的平凡人生,襯托四十的女人在面臨生活困難表達出的隱忍和堅強。

《女人四十》這部電影評價很高,相較於男性導演作品的氣勢、及風格,女性導演的電影更多突出的是細節,從最樸素的地方刻畫出打動人心的故事細節,挖掘出平常人最普通的人情味,增加了電影的感性,更能引發女性觀眾的共鳴和共情。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在國內,只要是女性導演拍攝,以表現女性為主、顯示女性的真實存在和覺醒的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女性電影,所以對於“女性電影”這個新興詞彙,很多人坦言它不會被歷史記住,因為它的定義還在被不斷的修改、擴充,並不是所有以女性為主的電影就是女性電影……

在今天,女性電影人在做的,就是逐漸去消除性別差異,關注電影本身,關注女性命運和境遇,相信總有那麼一天“女性電影”和“女性主義”不再是一個符號或是一個標籤。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畢竟中國女性電影這個命題就過於寬泛,它的精髓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表達出來的,近年來中國女性電影也有了自己的風格,佳片頻出。美國女性電影也是如此,在兩次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女性覺醒的思想也席捲到了電影領域;在日本電影史上,嘗試進行女性電影創作的大有人在,比如:木下惠介的《卡門回故鄉》(1951)、鈴木清順的《春婦傳》(1965)等。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這些作品,無不散發著時代與社會的氣息,洋溢著擁抱時代的力量,她們是面對社會問題的洞察者,以極為敏感的神經觸碰時代的心跳,大部分作品總體上是在為時代服務,當下電影市場迎合娛樂,也迎合大眾口味,如何在藝術表達訴求與商業訴求中尋找平衡?還是女性導演也是整個電影市場需要想到的問題。

結語

“女性電影”想說真話,卻不會被歷史記住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文明將女性置於一座“鏡城”之中,其中“女人”、做女人、是女人成為一種永恆的迷惑、痛楚與困窘。在這座鏡城之中,女性“真身”的出場,或化妝為男人,去表達、去行動;或“還我女兒身”,而永遠沉默……”

——《人·鬼·情》

不要問什麼是“女性電影”,只要看懂一部電影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