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莊村――距離靈山衛有八華里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八里莊村。

八里莊村、位於長江路街道駐地以西約5公里、海爾大道西側盆地處,東與執山、岔河村一山之隔,西與臺子溝村、膠南市靈山衛鎮趙家莊村相鄰,北與荒裡村接壤,南與戴戈莊村隔嶺相望。東、北、西三面環山,南瀕戴戈莊水庫。2006年,全村有438戶、1226口人,居民有宋、陳、王、薛、張等姓,皆為漢族。

八里莊村――距離靈山衛有八華里

(八里莊社區)

據《膠州縣誌》載,八里莊原名裡莊。明朝洪武五年時,設立了靈山衛。從靈山衛向北步測,約八里遠處便是裡莊村,故本村後改名為“八里莊村”。

本村土地廟裡有石刻記載,村中最初有把、李馮、陳、宋等姓。據傳,元朝世祖初年(公元1260-1264年),把、李兩姓從雲南逃荒至此,開荒種地,和睦相處。元朝中葉時由於連年戰亂,兩家的男子都被抓去當兵,致使家中無人種地,只好背井離鄉四處討飯。約在元朝武宗年間(公元1308-1311年),把、李兩姓就消失了。元朝仁宗年間(公元1312-1320年),馮姓從山西逃荒至此,人丁不旺,到1946年只剩下一戶,後遷入扒山村。明朝成祖年間(公元1403-1424年),陳姓從靈山衛遷來。明朝憲宗年間(公元1465-1487年),宋姓從現膠南市美野朱村遷來。

關於王姓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一王姓男子從棲霞桃村來到本村宋家扛活。由於勤勞、善良,宋家便將一女兒嫁給他,併為其蓋房贈地。此人成家立業後,養兒育女,逐漸繁衍成村裡的大姓家族。後來,村人王希聚到棲霞桃村打工,聽該村同姓老人說,其祖上曾有一人因打抱不平,與村裡的惡霸拼鬥,後為逃避追殺不知去向。王希聚回村後,向老一輩人提起此事。老人們說,那外逃男子就是村裡王姓人的老祖。

本村的地理環境可概括為“七溝八嶺”。東坡有東山溝、三叉溝、東溝崖、大石頭溝。西北面有西北溝、西山溝、東北嶺、黑土嶺、北嶺、黃泥頭、東南山、西石屋子、西南山等。村正東面的山叫扒山,山中間有一條小路。山頂上還有過去看山人遺留下來的斷牆殘壁。在山頂小路左邊有一座山神廟,時有人去上香燒紙。起伏的山巒如同一條蛟龍,三面盤環著八里莊。這些山高度均在百米左右。山上生長著苦參、柴胡、酸棗、桔梗、玉竹、車前草、薄菏等中草藥材。

山上有許多奇石怪窩。東山根有一塊大石頭像一匹拉車的馬,故名“馬兒石”。馬兒石後面的一塊石頭,中間平坦、兩邊高,像一輛馬車,故名“車石”。馬兒石左前方的一塊石頭,像一隻頑皮的猴子,故名“猴子石”。在北山半山坡上,聳立著一塊齊邊齊稜的石頭,稱“站石”。

在站石右邊的小山丘上,幾塊大石頭相互倚疊在一起,形成一洞,可容兩個人並坐,常有獾住在裡邊,故名“獾窩”。在獾窩右邊的土嶺上,有一塊巨石東西橫臥,石頭底下有一洞,常有野狸子出沒,故名“野狸子窩”。

解放前夕,野狸子窩裡曾住過一位怪人,天天蓬頭垢面,身穿一件破羊皮半大祆,散胸露懷,腰繫草繩,常年赤著腳。平時幾乎不說話,見了人只是傻笑,人稱“赤腳大仙”。他每天挑著一個箱子和一個籃子趕集,在集上坐著一個用棕繩編織成的蒲團,跟前放著一個大鍋餅,不時地啃上幾口,手搖葫蘆賣藥。到了春秋時節,有時也去南海邊挖蛤蜊、摸蟹子賣。人們以其為怪,解放後才知道他是我黨的地下工作者。

八里莊村――距離靈山衛有八華里

(網圖:赤腳大仙)

解放前,八里莊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兩條小河把村莊分割成三塊,有少數村民散居在周圍的山上或溝裡,如東南山、西南山、蛇皮澗、西林、西北山等處。20世紀70年代後,他們才搬進村裡集中居住。村中的兩條河也得到了治理,西河上建有小橋,使整個村莊連成一片。

村正東面有一座石拱橋,跨度約5米,高約6米。據傳,建於明朝初期。做橋墩的大石頭,每塊重約1噸。當時,這座石橋很壯觀,橋面石頭打磨得很細緻,橋兩邊的石欄杆上雕刻著各種花卉、鳥獸圖案。後來,由於戰亂,欄杆被毀,橋頭坍塌。清朝中期重修時,欄杆沒被修上。當時,這座橋位於膠州至海防重地靈山衛的交通要道上,聞名於膠州地區。1968年被拆除。

解放後,村民們改造土地,填溝、搬嶺,改水道、修塘壩,把山坡、丘嶺開墾成層層梯田,使大部分土地變成旱澇皆收的良田。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及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給村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村民不再以農業為主,務工及發展第三產業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戴戈莊水庫,位於村正南,庫容量230萬立方米。始建於1964年,1968年又進行了加高。庫水清澈見底,水中有鯉魚、白鰱、草魚,以及蝦、蟹、鱉、螺等水產品。常有垂釣者在水邊釣魚。

村民歷來重視教育。早年,村裡沒有學校,就送子女到扒山村去上私塾。約在1930年,村民薛光理辦起了第一傢俬塾。後來,村民王希堂也辦起了私塾,收了五六個學生。1937年至解放前,宋可仁、陳錫令又開辦了兩處私塾學堂,招收學生十幾個。解放後,男女兒童都可入學。當時,學生要去荒裡上學。1958年,村裡辦起了第一所小學。1960年,由於自然災害,村小學停辦。1962年,村裡又重新辦學。1975年,村裡蓋起了六間比較好的教室。1983年,本村小學合併至荒裡小學。

近年來,村裡投資近50萬元,建起了一座設施齊全的幼兒園。全村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己有20多人。為鼓勵學生認真學習,村裡對“三好學生”每人獎勵50元,考上高中的獎勵300元,考上中專的獎勵500元,考上大專的獎勵800元,考上大學本科的獎勵1000元。

解放戰爭時期,人們踴躍參軍支前。有20人參加了解放軍,近50人參加了出夫支前活動。現(2006年)健在的陳汝才、張瑞福等,都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復退軍人。

張瑞福,首批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多次立功受獎。薛啟文,1947年參加解放軍,1948年入黨,在部隊立功受獎多次,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1965年轉業至膠南縣土產公司工作,任黨支部書記、經理。現已退體。

八里莊村――距離靈山衛有八華里

(網圖:抗美援朝宣傳畫)

八里莊村有著擁軍優屬的優良傳統。20世紀60-70年代,北海艦隊某部官兵曾在村裡駐了三個多月。同扒山營房陸軍某部建立了軍民聯防。現與青島警備區某部建立了共建關係。現村中每年都有適齡青年應徵入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激發了村民的聰明才智、除從事農業外、還大搞採石、機床加工、養殖、紡織、機械等多種經營。當時、村裡能生產加工梳棉機、梳毛機等機械,產品曾一度銷往全國。近年來,村裡集中資金建設廠房6000平方米,通過內引外聯發展租賃業,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

早年,人們築起簡易的“草披屋”居住。夏天用山胡椒和艾子燻趕蚊蟲。冬天用一種叫“秫草母子”的雜草鋪炕禦寒。後逐漸採用石頭為牆,屋面用瓦與山草混披。20世紀80-90年代,才將這種房子拆除,建成寬敞明亮、水泥磚石結構的大瓦房。

20世紀70年代、村裡用上了電;80年代、開挖大口井,吃上了自來水。2003年,在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利用省科院的桔杆氣化技術,將桔杆氣送入每家每戶為燃料,既衛生方便又實惠。同時,對全村的廁所也進行了改造。

現在,村落佈局合理,有東西大街4條、南北大街1條,道路、衚衕均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700萬元,人均純收人6346元。

《蛇皮澗的傳說》

八里莊村西南有一條溝叫蛇皮澗。澗中有霹靂石、櫃子石等奇石。

傳說,很久以前,溝裡住著兩窩蛇精,分別有一條雄、雌性小蛇。小蛇經常在一起玩要。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由於吸收天地之精華,修煉成人形。小蛇長大後,情投意合,女蛇精就懷了孕。雙方老蛇精得知後惱羞成怒,硬把它們分開,關了起來。女蛇精被鎖在大石櫃子裡,男蛇精被關在屋裡。男蛇精為救出女蛇精,便偷偷逃出牢籠,向天庭中的雷公求救。雷公答應幫忙,來到山澗上空,對著大櫃子石一個霹靂。但由於男蛇精沒交代明白,雷公錯劈了另一塊石頭。此石頭一半留在山上,另一半滾至山澗中,故此石得名“霹靂石”。女蛇精仍被鎖在大石櫃中,因難產而死。在臨死前,女蛇精痛苦難當,蛻了好幾層皮。蛇皮從石櫃縫隙中飄了出來,在溝中隨風飛舞,這條溝因此得名“蛇皮澗”。

八里莊村――距離靈山衛有八華里

(網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