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新生一代的年輕父母多受過高等教育,而且社會發展的也越來越快,人們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於養孩子這件事,早就過了吃飽穿暖就行的年代了。

現在的父母注重對孩子氣質的培養,也更關注孩子的性格養成,畢竟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善於社交,不管到了什麼場合都能自信大方地侃侃而談。

王剛和李亮是同齡的孩子,今年剛好都大學畢業。小的時候兩家樓上樓下的住著,兩個孩子平時一起上下學,還經常到對方家裡寫作業,吃飯。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雖然兩個孩子很玩得來,但是王剛和李亮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兩個孩子的家長的教育理念也不同。

王剛小時候性格很活潑,由於家境條件比較好,父母經常帶著他四處旅遊,近幾年,更是幾乎每年都有一次出國遊。

而李亮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當年沒有那個能力經常帶著李亮出去玩,而且本身李亮的父母也比較沉悶。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有時李亮出去跟朋友玩也總被父母說浪費錢,所以久而久之李亮就不愛出去了,經常喜歡自己一個人宅在家裡。

雖然不出去玩了,但是李亮卻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而且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最後也成了一個學霸,而且氣質更沉穩了。

長大後,兩個人上了不同地方的大學。今年畢業後,同學們再聚會時,兩個人的差距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王剛經常外出見世面,不僅言談舉止更加自信,落落大方,而且在細節上更會考慮到身邊的人,顯得情商十分高。

可是反觀李亮就不一樣了,即使跟王剛這個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兄弟也是沒什麼話說,更別提跟別的同學了。

而且同學們之間的聊天,他因為常年宅在家裡,就算上了大學也是總在宿舍和圖書館待著,所以很多同齡人之間的話題他都插不上嘴,反倒多了一分同齡人沒有的穩重。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區別

1. 交際能力上

毫無疑問,經常出去玩的孩子面對的人更多,在跟這些人打交道和溝通的過程當中,自然掌握了更多的社交技巧以及溝通方式。

所以顯得具有更強的交際能力,而總是呆在家裡的孩子從小到大面對的都只是那幾個固定的家庭成員,因為太過熟悉,基本交流就會省掉很多,所以也談不上鍛鍊社交能力。

而且經常外出的孩子從小觀察父母跟別人交流的方式,耳濡目染,也會在交流上得到成長。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2. 見識上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出去,總是長見識,開拓眼界的。

那些從小就經常出去旅行,四處遊覽的孩子,總有一股從骨子裡流露出來的氣質,這是呆在家裡的孩子無法擁有的。

前不久,樂嘉帶著小女兒穿越沙漠,雖然網友們褒貶不一,但是我們卻真真切切地從那個小女孩稚嫩的臉上看到了一般孩子沒有的堅韌和剛毅。

孩子在走出去的時候,就決定了看得更遠,“家裡蹲”的孩子如果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靠看書,或者藉助媒體,這些都不能加深大腦的印象,更談不上見識的積累。

“出去玩”和“家裡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是一點

3. 思維方式上

“出去浪”的那些孩子跟著家長在外面的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既有家長的參考,也會慢慢有自己的主見。

而且對於各地的風土人情,孩子的領悟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都為孩子的大腦發育提供了很好的正面幫助,孩子會變得更加理性而不失感性,同時在待人接物上也會更加的從容。

而那些呆在家裡的孩子雖然性格上可能會更加沉穩一些,但是卻難免的形成固定思維,不太懂得變通。

其實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出去玩,或者家長是否有能力帶孩子多出去走走,都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性格來決定最適合孩子的是哪種方式,有些孩子天性活潑,喜歡交朋友,那就適合“出去浪”,但是有些孩子本身就內斂慢熱,所以也不要強求孩子。

對於父母來說,不管孩子取得什麼成就,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就是最大的福氣。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