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百度的眾多貼吧裡,有個叫“流浪吧”的貼吧。

吧裡大多是四海漂泊、居無定所的年輕人,除了"流浪"式的生活,也經常有人會扎堆討論關於買房、安家的夢想。

其中,一名叫李海的吧友,斷斷續續看了兩年房。終於,今年5月的時候,他宣佈自己打算去鶴崗買房。

他在貼吧發了帖子全程直播了買房過程。看房的第八天,他簽下了新房合同。

總價五萬八,兩室一廳。“不管好壞,還是得買套房。”李海說,“就這幾萬塊錢,沒什麼好後悔的。”



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01、

這件事,在發生且發酵之後,於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褒者有之,貶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深以為然者亦有之。

而從這些各式各樣的觀點之中,我看到的,是不同於媒體此前爆出鶴崗一套房只要五位數之時,全國輿論近乎上下一體的表現出的那種匪夷所思,以及多少夾帶著些許優越感的嘲笑挖苦。

這一次,有人開始變得客觀和理性了。

我從若干條探討的話題中,看到一個挺有趣且易於理解的類比:

大意是,北上廣深,就好比清北復交。而其它的所謂新一線城市及強二線城市,就好比985與211。

小時候,每個人都想上清北,或是想著最差怎麼著也得上所211吧。

然而事實是,以最終結果去看,最終絕大部分人可以上個普通本科甚至好一點的大專,就能稱之為“有些學問”了。

戶籍制度改革之初,人們發現自己不再會被輕易的禁錮於一城一地,人口有了更強的流動性。

於是,很多人都以為,在自己努力之下,可以在大城市佔有一席之地。

我認識不少在學校時稱得上優秀的同學或是校友,在上海拿著15k、20k的工資,過著看似優質的小資式的生活。

然而,光鮮亮麗之下,是蝸居在二三十平的老屋中,支付著動輒一個月四五千的房租,再去掉與小資生活匹配的開銷,一年到頭沒有負債就屬不易。

就這樣,拿著不錯的薪水,追逐中產的品味與生活方式。工作幾年之後,一分錢沒存下來還很可能欠了一屁股債。

能夠有能力靠自己獨立在北上廣買房者,鳳毛麟角。

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之驕子。大部分人,窮盡其身,也未必湊得出一套還算過的去的房子之首付。

你說,他們要嘲笑在鶴崗這類城市拿著五千工資住著百來平的房子天天喝酒擼串啃肘子的所謂“弱線城市”的同齡人,說他們可憐。

到底哪種生活方式更可憐?或許,這只是一件“冷暖自知”的事。

有些人,身處北上廣,謀一份工作,拿著高於二三線城市一定比例的收入,便以為自己已成了大都市的一員。



一如在清北蹭課的旁聽生,聽的久了,竟以為自己也是清北的一員一樣,並沒什麼不同。

真相是,絕大部分人終究只是在大城市中貢獻出了自己所有的光與熱,然後盡力存下一筆“青春補償費”,再回到家鄉而已。

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02、

一度很頻繁的去思考同一個問題。

在一切都數字網絡化的未來,在“萬物互聯”的未來,所謂的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會不會是一個偽命題而已。



依託於科技的不斷髮展,在未來,很多職業,其實是不需要聚集化辦公的。

各類資源日益於頭部城市去聚集是現實,但是“最好的”的資源,永遠只是“最少的”人才有資格與能力去匹配的。



那麼,將來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真的還會選擇去如同前輩一般,義無反顧的衝向所謂的“大都市”麼自我獻祭麼?

經常有人告訴我,在上海,我能以最快的更新頻率去接觸行業內最新的風向或者是思路。

也經常有人告訴我,在上海,我可以買到各種其它城市根本接觸不到的新鮮且昂貴的玩意。

他們說的這些,我都承認。

然而,更現實的是,在這些大都市之中,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優勢資源,是供給百分之二十而是甚至更少的那部分精英人士去享受的。



以大家看不上的鶴崗為例,鶴崗一中以及境內的寶泉嶺高級中學,是在全國排得上號的省重點高中,歷屆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至於考取其它各大一流院校的,更是不計其數。

你掏空錢包付了首付,後續每個月拿出大筆資金償還月供的那些大城市內非一流學校的學區房,大概率是比不上這兩所學校的。

在從其它幾個方面談一下,仍以鶴崗為例。

房價:這條可以略過,全國都知道了。(實際情況市區三四千左右)

飲食:在東北生活過的都知道,東北的菜價之便宜,飯館的菜量之實誠,簡直一言難盡。

交通:目前鶴崗到佳木斯,大巴一小時多一點,可從佳木斯機場飛全國主要城市,坐佳木斯高鐵大概兩小時到達省會哈爾濱。

鶴崗在建高鐵2021年運營,預計兩個半小時到哈爾濱。市內公交車一元,都是新能源電車。

醫療:鶴崗地區有三家三甲醫院,一家市立婦幼醫院,一家市立中醫院,醫療資源還算充裕。

說這些,並不是要鼓吹誰去鶴崗買房落戶。事實上,國內類似的城市,還有很多很多。

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03、



很多人都小看了很多地級市、小縣城的生活水平。

其實這些地方,大商超、遊樂場、步行街、KTV之類的,什麼都有。

除了個別地區沒有一二線城市的高鐵、地鐵,其他你想要什麼,基本上都能有。

或許,它們沒有喜茶之類的網紅店,但口味相近價格減半的替代品,一定會有。

相比之下,人口少,地方小,更清淨,也更乾淨。

之前,我在南京讀書加工作統共呆了八年。

住在省會南京,平時的生活,其實也就是超市購物,紫金山爬山或是菜市場買菜。甚至連酒吧、KTV都不怎麼區去,德基、金鷹也就是去吃吃飯。

最多的活動,或許是夏天和三五好友在室外的小攤吃個龍蝦擼個串,我覺得鶴崗也能滿足我的需求,說不定能更好地滿足我的需求。

這並不是我想當然就說出的話,我曾親身多次去往國內各個地區的不少城市體驗過生活。

在頭部城市買房,隨便一個小區都是3萬每平米起步,首付加上裝修費用,砸進去一百多萬,多年倖幸苦苦賺來的積蓄一下子成了空,還得負債兩百多萬,半輩子過得戰戰兢兢。

而去鶴崗買房,只需五萬,這成本一對比,直接讓我覺得作為一個無既有房產的外地人,在巨大壓力下,去拼盡一切的要在一二線城市定居,有些“失了智”。

所圖為何?為了有機會跨越階層?還是為了不負自己多年所學?



又或許,更多的,只是為了一份顏面?

至於,大家樂於掛在嘴上的,所謂一二線城市的優勢資源。

事實是,對於90%的普通人來說,這些看不見莫不著的神秘“資源”,你在哪裡都用不上。

而你真正需要的資源,比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的快遞,人家也能到。你要的4G網絡,你要的百兆寬帶,人家也都有。

很慶幸,終於有一個人帶頭做出了行動,喊出了一聲“就這麼幾萬塊錢,沒什麼好後悔的”。

這只是當代的普通年輕人,可以多出的一條或許更好的選擇。



或許,這次“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事件,在不經意間為一些年輕人新開了一扇窗。

是啊,這一生,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大部分人,註定不是天之驕子。



而平凡如我們,能有偏安一隅的幸福,也就足夠了。

直播鶴崗五萬買房之下,是終極版的“逃離北上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