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買買買如何解決消費隱憂?網絡打假多管齊下組隊“找茬”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網購狂歡正在進行。記者注意到,電商平臺上許多店家打出“正品”旗號吸引消費者,然而也正是這句“正品”,暴露了電商行業的軟肋——假貨。

“雙11”買買買如何解決消費隱憂?網絡打假多管齊下組隊“找茬”

資料圖,劉平 攝

電商行業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假貨問題卻令消費者頭疼不已。如今,成熟的電商平臺已經開始投身打假事業,而在某些新興平臺,假貨仍在野蠻生長。

“要像治理酒駕一樣打假。”在最近三年的全國兩會上,“假貨”問題一再受到關注,而“社會共治”似乎是未來打假的出路。“當電商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對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平臺對於商家的選擇會越來越嚴格,對於售假的打擊力度也會加大。這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也是電商發展的趨勢。”業內人士評價說。

現狀

假貨滋擾 網購糾紛居高不下

2015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公佈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網絡購物環境不容樂觀,網購正品率不足六成。

2016年3月,國家工商總局發佈各地工商部門2015年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諮詢情況分析,在服務類投訴中,網購排名第一。從投訴問題看,網絡購物商品質量和虛假宣傳等問題比較突出。

今年3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有近半的消費投訴是關於網購的,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網絡購物投訴168.2萬件,同比增長126.2%,投訴問題主要為:虛假廣告、假冒偽劣、質量不合格、經營者拒不履行合同約定等。

業內人士分析,售假利潤大、售假成本低、監管難度大、消費者知假買假、維權成本高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了電商平臺假貨氾濫。

從法院的收結案情況看,這些年,網購糾紛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尤其在2014年之後,隨著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對“知假買假”的支持,以及新消法三倍賠償、《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的激勵,起訴到法院的網購糾紛一度出現“井噴”式增長。僅以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為例,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正式實施後的一年裡,消費者維權案件較上一年度增長了近10.3倍。維權內容涉及食品、藥品、保健品、服裝、鞋帽、背提包、傢俱、家電等等。其中,涉及食品維權的較多,約佔消費維權合同糾紛案件總量的七到八成。

應對

職業打假人倒逼商家改進

在網購維權領域,有一個跟“打假”有關的職業群體一直飽受爭議——職業打假人。他們擅長打維權官司,先“買假”,再向商家索賠。隨著網購渠道在商品零售市場中越來越重要,職業打假人的打假陣地也逐漸從商場、超市、藥店等實體店轉移到購物網站上。

有人支持他們,因為普通消費者即便買到了問題商品也大多沒經驗、沒精力去維權;但有些商家對他們恨之入骨,認為他們不是真正的消費者,而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找茬”專業戶,甚至變相敲詐勒索,很多網店不堪其擾,將他們冠以“職業索賠人”的稱呼。

“到法院來訴訟的原告絕大多數是職業維權人。”朝陽法院民二庭副庭長趙鑫對此深有體會,“現在的訴訟越來越精準、專業”,他們喜歡盯著普通消費者往往注意不到的問題,比如配料含量標註是否屬實、進口產品有沒有標註中文標籤、食品裡有沒有非法添加、有沒有標註不適宜人群等等,“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年他們的打假確實倒逼商家在改進。”趙鑫明顯感覺到,近些年商家們在商品標註上越來越規範。在進口商品時,他們也更加註意核查相關手續是否齊備。但出於順利獲賠的目的,職業維權人更偏愛正規企業,反而對於更易滋生“山寨”貨的小作坊關注較少。

職業打假門檻低,人員良莠不齊,這幾年也確實出現過不少職業打假人因敲詐勒索被處理的案例。記者瞭解到,近兩年關於職業打假人的風向標也發生了變化,牟利性打假行為逐漸被限制。在很多判決中,除非是真正關乎食品安全的問題,一般的“瑕疵”性問題,職業打假人除了可以退貨外,很難再獲得賠償。

互聯網法院專審網購糾紛

隨著電子商務活動越來越活躍,法院也在探索新型網絡空間治理和專業化糾紛解決模式。

2017年8月18日,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揭牌成立,這是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的一大制度創新。遵循著“網上案件網上審”的原則,網購消費者權益糾紛成為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主要糾紛類型之一。2018年9月9日,備受關注的北京互聯網法院正式掛牌;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

自打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後,絕大部分網購糾紛轉由互聯網法院審理。根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發佈的數據,自2018年9月9日至今年10月31日,該院共受理網絡購物糾紛類案件4838件,收案量在該院受理案件中位列第二。糾紛涉及領域仍以食品類商品為主,數碼產品、家居服務類產品緊隨其後。在食品、保健品購物糾紛中,法院發現非法添加現象多發,假冒食品屢禁不止。假冒食品很多來自小作坊或為個人手工製品,甚至商品來源不明,值得電商平臺和消費者警惕。

案例

平臺主動出擊打擊售假商戶

2017年3月,全國電商平臺打假第一案——貓糧打假案,成功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

淘寶店主姚某自2015年開始在網店上出售寵物食品。2016年5月,淘寶發現其銷售的品牌貓糧存在假貨嫌疑,便在該店鋪匿名購買了一袋價格99元的貓糧。經貓糧品牌方鑑定,該貓糧確為摻假的品牌貓糧。隨後,淘寶網以“違背不得售假約定、侵犯平臺商譽”為由將姚某告上法庭,索賠267萬元,並要求其公開道歉。

2017年7月,上海奉賢區人民法院對這起案件進行宣判。法院認定,被告的售假行為對淘寶網商譽造成損害,判處被告向淘寶網賠償人民幣12萬元。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以往面對網店售假,既不能依據《商標法》維權,也不能依據《消法》維權,“平臺打假”雖然天經地義,但卻出師無名。上述案件的判決給“平臺打假”帶來了不少底氣。

業內人士評價說,此案不僅從司法審判層面對互聯網新型業態法律關係予以明確和規範,而且判處網店賣家對電商平臺進行經濟賠償,直接提高了網店賣家售假的違法成本,對於今後電商平臺打擊網店售假行為也有著積極意義。

網紅大V賣假奢侈品被跨國追捕

2018年5月底,有60多萬微博粉絲的網紅大V“貓娘”通過社交媒體飢餓營銷,在淘寶店售賣假GM眼鏡,因辱罵粉絲被意外連環舉報售假後,淘寶平臺經過調查發現其確有售假現象,於是對“美pi貓娘”淘寶店鋪予以關店處罰。幾乎一夜之間,“貓娘”夫妻毀掉電腦硬盤、監控視頻、售假證據,並攜上千萬鉅款逃往海外。

經阿里方面協調聯繫GM品牌權利人進行鑑定,警方在“貓娘”家中發現的一批GM眼鏡確係假冒產品。深圳警方對該夫婦二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併網上追逃。根據深圳警方的調查,“貓娘”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眼鏡三千餘副,涉案金額達194萬餘元。

經警方全力偵查,同年7月16日,海外逃亡48天的“貓娘”夫婦最終回國自首,後因涉嫌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同年8月中旬,警方在阿里打假特戰隊的協助下,抓獲為“貓娘”供應假貨的上線並搗毀整條製售假產業鏈。

未來

“共治系統”成解決假貨問題新思路

“貓娘”案被稱為中國打假跨國追逃第一案,獲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18質量之光十大年度質量事件。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新力曾指出,假貨問題是社會頑疾,單靠其中某一方力量是無法根治的,還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這起典型案例,恰恰驗證了“打假共治系統”發揮的重要作用。

2017年1月,阿里巴巴發起成立全球首個24小時無時差打假共同體、阿里打假聯盟AACA,通過建立多方合作環境,運用先進科技及數據分析手段,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截至今年10月,包括雀巢、茅臺、LV、蘋果等全球17個國家的155個品牌權利人、450餘家知名品牌以及上百家執法機關都已成為阿里打假聯盟的成員和共建方。僅今年1至9月,阿里打假聯盟已協助公安機關端掉492個製售假窩點,抓捕犯罪嫌疑人687個,涉案金額12.4億元。

阿里打假聯盟實際上是動員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一種新時代的打假共治系統,它將執法機關、全球品牌權利人、平臺以及消費者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線上線下對製售假團伙合力圍剿的打假新模式,為假貨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

來源:北京晚報·第11個雙11 記者:張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