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一提到曾國藩這個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聰明、機智或者天賦異稟等詞語,實際上曾國藩這個千古完人與這些詞語根本不搭邊,他不僅不聰明,還是一個“傻人”,正因為傻,所以他做事情總比別人付出的多,以至於最終61歲身體就吃不消“油盡燈枯”離開這個世界。

有人說曾國藩不是修身養性麼?那保持良好習慣應該得以長命才對啊?可是曾國藩的修身養性那根本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修身養性,而是以“盛神”、“養志”、“實意”為主,並且達到極度自虐的程度,讓人不覺在佩服之餘也產生很多惋惜。

下邊就讓我帶領你回到曾國藩的生活裡,去看看這個千古完人的一生是怎麼修身養性,又為何最終61歲就去世的。


一、“傻根”式讀書

曾國藩天生智商一般,再加上從小就揹負祖上三代人的希望,讓他一定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所以曾國藩才年僅5歲,就已經開始在父親曾麟書的指導下學習四書五經,為考取功名做準備。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他這個父親曾麟書,毫無疑問也是一個勵志青年,從14歲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直連續考了15次,也沒有考中舉人,活生生成為湖南周圍十里八鄉的笑柄,大家都勸他不要再浪費時間參加科舉考試,還是認命吧。

可是曾麟書一直不服輸,在老父親曾玉屏的支持下,繼續堅持考試,最後也和曾國藩一起並肩考試6次,曾國藩剛好遺傳父親的智商,6次全部落榜,並且在第六次的時候他父親考中了,這是他父親第16次考試,終於考中。

曾國藩一邊為父親感到高興,一邊又為自己6次落榜而悲傷難過,糟糕的是,這次落榜曾國藩還被主考官把他的文章張貼出來當做湖南省的反面教材,說他文章功底不錯,就是思維邏輯不夠。

這就是曾國藩一直學習存在的問題,由於長時間都是父親曾麟書教他學習,方法不夠系統,只知道死記硬背,當然效果不好。

俗話說“知恥而後勇”,經過這次打擊,曾國藩打算去外邊的學堂看一看,1833年,曾國藩到長沙去學習一段時間,這次有名師指點,曾國藩馬上就開竅。終於在這一年曾國藩人生中的第7次考試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就考中了舉人,四年後中了進士,並被選拔進了翰林院。

至此,曾國藩終於在仕途上邁出艱難的第一步,由於曾國藩長時間刻苦學習,尤其是他第六次考試失敗後,曾國藩索性把自己所有東西搬到書房,每天就連吃飯都要曾麟書送給他,其餘時間曾國藩都在懸樑刺股拼命鑽研。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雖然讓曾國藩考中進士,可是也把從小就體弱的曾國藩熬垮了,身體每況日下,一天不如一天,老父親也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1839年,曾國藩在考中進士之後又在家呆了兩年,終於帶著這兩年來他在湖南到處拜訪別人籌集到的1600兩銀子前往北京翰林院去做自己的官。一開始他以為自己已經很不錯,無奈去到北京發現自己簡直就是一個鄉巴佬,什麼都不知道,與別人相比,自己知識文化是最欠缺的。

曾國藩哪裡受得了這種刺激,繼續刻苦學習,孜孜不倦,立志一定要趕上同學。就是這種韌勁,曾國藩在北京的頭兩年,確實十分辛苦,學習之餘還有工作,他對待工作更加認真,絲毫不敢怠慢。

工勤與供職,數中辦事無虛日,有事加班,不待幾日再不斯,緣先服氣,調理精密。

在《曾國藩家譜》裡邊有上邊這段記載,就是說曾國藩上班的時候從來不會虛度時日,有事情就加班,沒有事情自己也會主動多待一段時間工作,一點不敢怠慢。曾國藩那段時間經常早到晚退,他的上司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後來曾國藩升官的時候,也少不了領導的提拔。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冥冥之中,一切的努力都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為前路做好鋪墊,就是鑑於曾國藩認真刻苦學習,並且工作認真,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成就。

1840年,30歲的曾國藩立下大志要修身養性,還給自己制定出: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練字、夜不出門十二個修身原則,並且一一貫徹施行。

在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下,曾國藩創造了清朝“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升官記錄,僅僅十年就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成長為正二品的禮部侍郎,升官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從30歲開始,就相當於曾國藩人生的徹底蛻變,以後的31年,直到曾國藩去世,他一直堅持這12個苛刻的原則,從來沒有鬆懈過,雷打不動,試問這種精神怎麼會不讓人為之震撼呢?


二、疾病不斷糾纏

由於30歲之前自己透支身體過多,曾國藩才31歲就開始感覺自己耳鳴,還十分疲倦,經常想睡覺。到了33歲,曾國藩更是在家書裡寫到:

體氣本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

精神易乏,如50歲人,良可恨也。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得了失眠症,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睡眠質量直接與身體健康程度掛鉤,要是睡眠不好,身體也會吃不消,對於正常健康人尚且如此,何況曾國藩本來就體弱多病,更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1846年,年僅36歲的曾國藩就開始佩戴老花鏡,他寫到“丁末年已戴增光鏡”,關於這一點,其實並不奇怪,現在很多讀書人到了初中高中都近視需要佩戴近視眼鏡,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書看多了,尤其是長時間熬夜加上不正確的看書方式,近視在所難免。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同年,曾國藩的皮膚病開始發作,他身上長出來很多類似於蟒蛇皮膚一樣的東西,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曾國藩出生之前,曾玉屏做夢夢到曾國藩是蟒蛇轉世,所以才會身上像蟒蛇一樣。

這個皮膚病,從36歲開始,一直糾纏曾國藩一生,奇癢無比,經常一著急或者鬱悶皮膚病還會變得更加嚴重,比如後來曾國藩帶領湘軍鎮壓太平軍的時候,戰事告急,手下難以管理,上級一些官員還為了一己私利給曾國藩添堵,曾國藩一著急,皮膚病更加惡化,曾國藩狂抓患處,最終撓的血肉模糊,慘不忍睹。他在日記中記載當時慘像:“雙腿血肉淋漓,兩腳皆爛”。

晚年曾國藩實在太忙碌,沒有辦法只能納入一個小妾,小妾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曾國藩睡覺的時候給曾國藩撓癢,免得皮膚病影響曾國藩睡眠,在與皮膚病抗爭這條道路上,曾國藩實在無奈至極。

1864年曾國藩攻下天京後出現了中風的症狀,1867年以後他經常出現腳部麻木的情況,這些都是中風的前兆。曾國藩的家族中其實有腦血管病的遺傳基因,他的爺爺曾玉屏因為中風去世,他父親曾麟書還是因為中風,如今曾國藩自己,一樣沒有逃過中風的厄運。關於中風,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

“右腳麻木不仁,旋即發顫,若抽掣動風者,良久乃止”。

“在途中已覺痰迷心中”“久說不出”。

“忽然眩暈,左手左腳疼痛異常,抽搐數次,起坐不便”。

1870年,曾國藩接任直隸總督,當時59接近60歲的曾國藩,已經有一隻眼睛失明,只靠一隻眼睛依舊堅持工作,當時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因為上一任直隸總督不作為,所有事情都堆積到曾國藩這裡,而曾國藩為國家鞠躬盡瘁,一點馬虎沒有,從而認真處理所有事務。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此時的曾國藩,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腸胃不好、脹肚、牙疼、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腳腫、眩暈、疝氣、肝病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疾病交替折磨他,讓他經常有想自殺的衝動。

他跟清政府請求退休告老還鄉,可是幾次申請都被拒絕,曾國藩無奈之下也只能繼續為國家付出生命的最後光陰。

1871年8月份開始,曾國藩已經出現腳浮腫,還伴隨著大小便失禁,這些種種信號無不在提醒曾國藩身體已經吃不消,可是曾國藩還是繼續在直隸總督位置上無私奉獻自己,批閱文件眼睛疼了,就閉目背誦論語,一刻也不讓自己停下來。

1872年正月二十三,天氣寒冷,曾國藩感覺自己雙腳麻木還不斷顫抖,到了正月二十六,更是感覺像無法開口說話一樣,十分煎熬。

1872年二月初四,曾國藩在院子裡散步,打算登上正在建築的小亭子裡去看看,可是雙腿麻木無力就沒有去,兒子曾紀澤陪同著他,還有自己秘書趙立文也在一起,走著走著,曾國藩感覺“裹足不能前進”,曾紀澤問他是不是鞋子不合適,曾國藩告訴曾紀澤自己雙腿麻木顫抖嚴重。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曾紀澤馬上與趙立文兩人把曾國藩架著攙扶出去,拿來一個椅子讓曾國藩坐下,叫人立馬去找醫生來為他進行治療。他的二女兒看到曾國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悲傷欲絕,還割下自己的肉去喂老鷹,相傳那樣可以祈求平安,可惜一切毫無用處,醫生還沒有來到,曾國藩就與世長辭。


三、信仰遭到破壞

晚年的曾國藩,除了疾病纏身之外,還有信仰遭到清政府以及官員的一次次破壞,讓他對這個自己無私奉獻一生的國家感到絕望。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一直都是一股清流,早在30歲在北京當京官的時候,曾國藩就與其餘官員不一樣,其他人私自收錢,曾國藩剛正不阿,後來咸豐登基,曾國藩還寫了一個奏摺指出京官的各種毛病,因此得罪北京官場。

後來曾國藩去到湖南管理治安,也因為自己不同流合汙遭到官場排擠,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曾國藩看清楚了大清朝政府的腐朽,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夠拯救的。更嚴重者是,晚年“天津教案”一事慈禧居然拿曾國藩擋刀,讓曾國藩落得一個晚節不保。

一生自律修身養性的曾國藩,信仰在這些日子裡逐漸崩塌,他悲傷、抑鬱、落寞,無數次跟自己兒子曾紀澤說自己想死,不想看到自己一生為之奉獻的大清江山毀之一旦,好在最後曾國藩也沒有等到大清朝滅亡,自己就先走一步,這對他而言也許也是一種安慰吧。

曾國藩修身養性30年卻61歲去世:極度自律是自虐,工作再忙要惜命


結語

曾國藩的一生,將刻苦認真詮釋得淋漓盡致,也活生生把自己變成一個勵志故事的主角,小人物通過努力總是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曾國藩的極度自律,最後帶給他自己的,其實並沒有什麼,除了一身病痛折磨之外,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我每次在看曾國藩事蹟的時候,總會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可是感動過後,我又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樣做完全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閒暇時間甚至生命,真的值得麼?

我想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事情,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永遠無法改變,與其去改變不能改變的東西,還不如抓緊時間多愛自己一點,多對自己好一點,在有生之年,對自己愛的人多一分關心,不是更好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