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考研熱背景下的個人命運

自2014年起,隨著出國熱的興起和信息流通手段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流通速度,許多成功人士被拉下神壇,相應的也有許多站在風口的草根人士也起飛了起來,很多人意識到,自己曾經認定為的“成功人士“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光鮮亮麗,相反,他們和自己一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苦楚,隨著國內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海歸博士“這個群體日漸壯大,這群曾經在國內非常罕見的群體漸漸進入公眾的視野,隨之而來的還有”千老“”高校編制“”青年千人“”學術“這一系列曾經並不被人們關注的詞彙的流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特定專業中的從特人員,看似高大上的科學家,科研工作人員,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與自己曾經的幻想具有巨大的落差。漸漸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學生中掀起了一股“天滅偽化生”的熱潮,這種勸退行為發展到2017年,知乎大V“到處挖坑蔣玉成”發表了一系列名為《勸退學導論》的文章,在這一文章中他提出了化學,環境,材料,生物這“四大天坑”學科中的學生應當脫離目前所在的專業轉而尋求轉行計算機大類專業的機會,也就是追求以“cs大法好”為口號的終極轉專業目標,定向轉專業到計算機大類下進行學習和深造。隨著這種轉行潮流的進一步發展,在2018年知名知乎用戶“立黨”發佈了一系列“定向勸退”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詳細地對如何執行“勸退專業”轉行cs的操作進行了總結。其中2018年轉行計算機成為了考研和高考中的焦點問題,不斷有人在各種平臺上提問自己身處被劃作“四大天坑”的專業,是否需要or值得 跨考or復讀。轉專業這件事已經開始走向一個極端。

計算機考研熱背景下的個人命運

“21世紀學科”的梗本質上是一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生物,化學,材料類專業作為招生基數巨大的本科專業,包含了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生物藥學,基礎醫學,醫學材料,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製藥工程,材料工程,環境工程,能源工程……這一系列所謂的“不同專業”,到了研究生階段的細分領域更是多如牛毛,僅僅基礎醫學這一個大類就能根據研究手段和研究內容分出上百個不同的小方向。每一個方向的實驗室都迫切需要實驗室工作人員來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招生需求非常大,而這類專業卻沒有成熟的產業化結構,基礎領域的成果轉化非常困難,由於應用範圍非常有限,為人所知的以及能夠應用的往往是那些已經在應用領域做出一些收益成果的理論。這就導致了供需的極端不平衡,大量經過實驗室培訓的技術人員走出實驗室很難找到工作。加之國內發展高校擴招這一系列複雜因素的共同影響,目前國內科研界的職位非常稀少,甚至出現了“五年考核制”這種高校臨時工制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轉行計算機的呼聲越來越強,2019年考研人數285萬其中又有多少學生是跨考計算機這無從得知,今年計算機相關專業空前火爆,許多高校的分數線相比於歷年的分數有十幾二十分的提升,由於高分段基數巨大並且招生名額有限還有一些熱門的學校通過提高單科分數線來刷人。網絡上對於互聯網行業薪酬的吹捧和計算機相關行業福利的無限放大,甚至現在不僅僅是“勸退專業”選擇跨考計算機,許多其它傳統工科的學生也選擇跨考計算機,甚至還有臨床醫學的學生為了進入互聯網熱潮分一杯羹也選擇了跨考計算機。

這種場景不由讓我想到了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那句“21世紀……”,作為經歷過生物熱潮退卻的那一代人,從我個人角度上來說,能夠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人潮的反智。拿基生物大類科研招教職的行情來說,早在2013年碩士在普通二本找到一份講師或者副教授的職位並不困難,到了2016年,中部和東部地區幾乎所有高校招講師、教授都要求要有至少博士學位,而到了2018年,高校帶科研任務的教職都要求要有至少一篇1區一作,當然現在985學校還要求青年千人這類有帽子的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生物大類當年被“21世紀”慫恿去做科研的那批七八年的博士畢業了,還有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咎與高校編制的流動性非常差,已經獲得教職的人即使科研實力並不如新一代應聘者強,學校也不可能把他們解僱騰出位置,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招人的困境,用考核期來考察新教工的能力,而已經取得教職的老教工卻是按照以前的方式管理,就是所謂的“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而這一代想要在國內找到教職和研究院職位的求職者就要面對曾經的高考狀元,藤校海歸的擠壓,不得已走上轉行的道路,而這些科研崗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生物行業中的供需不平衡,僅僅是中國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當然這個現象在互聯網企業是不會存在的。


這種病態的轉行也不僅體現在學生中,在高校教師中甚至一些曾經是傳統實驗類和基礎科研類的教師在科研和文章指標的壓力下也在做計算機相關的方向,由於計算機是目前最熱門的工具,諸如生物信息學,流行病統計學這種交叉學科方向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的湧現,甚至現在許多曾經的傳統實驗學科也拋棄了經典的燒錢溼實驗方法轉而做一些容易出成果的dry work,近幾年大熱的AI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由於領域新,文章容易發,學科交叉複雜這些特徵,對於導師而言是提升業績晉升的一個捷徑,導致了大量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這些學科的老師在嘗試轉換方向做科研,因此就培養了一大批在各自領域掌握了前沿技術的碼農,這就意味著真實的計算機大類的學生遠遠比傳統的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明面上的招生名額要多,許多企業在招生的時候發現收取的簡歷中,研究生階段參與過“Machine Learning”項目的求職人員大部分都是不是傳統計算機學院的學生。這樣的人才湧入最終會導致的結果無疑是整個行業的嚴重擁擠。

許多人在網上鼓吹計算機相關行業沒有永遠不會飽和,因為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和遊戲公司非常擅長創造新的需求和割韭菜,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相比於傳統科研行業的編制制度(這裡指的轉正後的正式工)計算機從業者的崗位性質往往是流動性很強的私企職位,資本經營對於盈利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在目前國內的發展階段和勞資關係矛盾尖銳的背景下),這份工作的保障有限,而更強和更年輕的人才的湧入會導致原本在行業金字塔上層的人才逐漸下移,而“末位淘汰”制度的存在又讓每個拿著高薪的員工儘可能避免自己成為行業金字塔底層的“臨時工”,這就意味著“自願加班”風氣越來越盛行,對業績的要求越來越嚴苛。隨著頂尖人才向這個行業聚集,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所謂“沒有飽和”的神話,是需要在企業不斷換血的進程中實現的,而行業的擴張速度再快,也承受不住更大的人才衝擊。贏家是有限的,面對碾壓才是常態。再大的需求也承受不住更大的供給衝擊,更殘忍的可能是你今天的薪酬是建立在被淘汰的前輩的血汗之上,而那些前輩成了公司逐利目標的犧牲品,而你能看到的都是活下來風光無限的管理,看不到那些被淘汰的犧牲者,但是這些犧牲者的經歷,極有可能就是自己未來將會面臨的命運。

經常關注留學論壇的同學們或許會發現,這幾年計算機相關專業出國留學的難度前所未有,現在甚至名校背景,科班出身,完美三維也很難保證能申請到北美名校的master項目,phd職位更是少得可憐,甚至有很多學校直接表示沒有phd名額放出,許多上岸的同學表示即使現在退學再申請一次自己目前在讀的學校也未必能申請到自己目前的位置,這就意味著在計算機考研越來越難的背景下出國也變得越來越難,需要有更高的語言成績和更強的科研實力,而我們知道我們自身在群體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是競爭者的襯托下顯現的,因此,如果自己的競爭者的基數非常大,就意味著同樣/相似水平的競爭者基數也相應非常大,不論怎樣的高分段都人山人海(參見2019考研),這樣的現狀意味著有更高追求的同學失去了許多選擇餘地(1point3acres.com/2018-f)。另外早在國內互聯網寒冬發生之前,包括亞馬遜在內的美國幾家知名大廠就已經停止接收應屆生全職工作的申請,也就意味著曾經計算機就業移民的優勢在中國和印度大批留學生的擠壓下漸漸減小,歐洲,澳洲,東亞地區的一些學校也受到北美計算機留學市場的擠壓而水漲船高,變得更難申請,相較而言直接回國後的就業優勢也變得非常小,甚至於沒有。

從18/19年的保研情況來看,現在普通211學校的頂尖學生想要保研到強勢985學校計算機的學碩都是非常困難的,而這部分人,從大一開始保持著自己的GPA在很高的水平上,往往有著通過這個專業改變命運出國深造的想法,由於計算機大熱,導致這部分學生在這種競爭壓力下只能順延到差一些的學校或者對於出國沒有什麼幫助的導師那邊,最終的科研產出受到影響,出國的進程也會受阻。國內就業去大公司,面臨著時薪低,加班嚴重等等問題的困擾。不過這是曾經的“精英群體”的苦惱。

美國有3.257億人口,面積937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5.6人/平方公里,卻集中了絕大多數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有13.75億人口,面積963.4057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4.3人/平方公里,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大多數地區還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生產力發展落後。計算機行業的就業選擇往往侷限於東部較為發達的地區,這樣的狀態下,隨大流跨考計算機,真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嗎?

許多人這時候會問,既然如此難道要我們考生物,化學,材料類專業嗎(笑)?

除了這些傳統基礎科研類專業,還有無數的專業可以選,如果真的有著強烈不適合現在本專業的想法,這裡的強烈的感到自己不適合不是指你看到了網上對本專業的描述,就覺得套糟糕了不適合,而是真正知道你目前所在的行業在做什麼,它的發展現狀如何,前沿在哪裡,為什麼不適合,你無法忍受的這個行業的問題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看到網上的信息後立刻就在自我放棄,被“cs大法好”所洗腦。如果要轉cs類專業,你要知道你想做的究竟是什麼方向,這個方向是做什麼,怎麼做,用什麼工具,解決什麼問題,對工業界/科研界的價值是什麼。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轉專業進入一個新領域之前要知道從事這種行業每天的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他有什麼利弊,如果看中的是這種行業的薪酬,那麼也要知道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學會收集信息,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退一萬步說,能夠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看到自己命運的軌跡,是像斷奶一樣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基本的成長曆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