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在當今國際問題的研究中,地緣政治是被經常提起的一個概念。地緣政治以地理特徵結婚政治格局來分析地區範圍的形勢以及國家的政治行動。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解釋:“每一個國家都被看成世界政治空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而產生的國際關係模式構成了它的關鍵性成分。地緣政治學用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把不同的現象結合起來,並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而加以描述和解釋”。

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過去,地緣政治理論往往從歷史、政治和軍事等角度考慮。在當今國際關係研究中,將地理因素與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結合起來考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趨勢。

中東地區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但中東國家幾乎是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作為傳統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影響至深。

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伊斯蘭教內部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中東伊斯蘭國家之間及其內部長期爭鬥不斷的根源。

伊斯蘭教於公元 7 世紀發源於阿拉伯半島。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去世後,由於穆罕默德沒有指定繼承人,穆斯林公社根據資歷、威望選舉產生的哈里發(政教合一的領袖)是合法繼承人。這就是後來的遜尼派。

但另一部分人的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而且其子孫可世襲繼位。這就是後來的什葉派。

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在絕大部分時期,遜尼派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什葉派一直處於被壓迫的地位,兩派間的鬥爭持續不斷。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中東地區是一個嚴重分裂的體系。從 20 世紀開始,推動阿拉伯世界聯合就一直是伊拉克、埃及和沙特等阿拉伯主要大國之間的鬥爭。

在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埃及作為革命陣營的領導者,對以沙特為主的保守君主制國家發起挑戰。然而在 1978 年巴以戴維營會談之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若干個侷限於次區域的地緣政治格局。敘利亞致力於謀求對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的控制,沙特極力維護在海灣地區君主制國家中的主導地位,伊拉克忙於和伊朗之間的持久戰爭,埃及則被排斥在阿拉伯國家體系之外。

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直至 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阿拉伯世界才重新形成了地緣政治衝突的中心。面對薩達姆政權的公然侵略,在 1990 年 8 月 10 日召開的開羅緊急峰會後,埃及、敘利亞和沙特三國一度形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三大地緣政治中心,聯合與之抗衡。但美國 2003 年對伊拉克的入侵和佔領,又再次打破了阿拉伯世界的地緣政治結構,導致這個地區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以宗教派別矛盾來劃分的宗派地緣政治格局。

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東地區的格局

2003 年美軍推翻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後,在推行伊拉克民主化進程遭遇挫折。作為中東地區伊斯蘭什葉派的主導國家伊朗通過對後薩達姆時代什葉派人口占多數的伊拉克發揮的重要影響,改變了這個地區不同教派國家之間的地緣戰略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