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1

在一期《少年說》中,一位叫郭美彤的女孩吐槽她的爸爸,原因是老不回家。

郭美彤說:“我的媽媽告訴我說,長大以後不能娶(嫁)一個跟我不在同一個城市的男朋友。這樣我以後生一個女兒,就不用像我一樣,每天找爸爸了。”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臺下剛剛還在嬉笑的大家,當聽到“找爸爸”時,都集體沉默了。

原來郭美彤在長沙上學,爸爸在北京工作,一個月只能回來一次,她很少見到爸爸,每天都在想爸爸。

此次上臺,她有個請求:看爸爸能不能把工作轉到長沙來,她想要跟爸爸一起住。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想來這個想法,不知在郭美彤腦海裡出現過多少遍,這次終於鼓足勇氣問一下。但爸爸的回答是:等她高中畢業考到北京,就可以一直陪伴她了。

聽到這個回答,郭美彤落寞地低下頭,淚水在眼裡打轉。毫無疑問,這不是她想要的結果,甚至可以說,這個答案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說實話,看到這一幕,真的很心疼這個小姑娘!對於自己日思夜想的爸爸,卻要再等12年才能團聚,郭美彤或許不知道12年有多長,但她似乎感覺到了遙遙無期。從臺上下來後,她撲進爸爸的懷裡,哇哇大哭!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孩子的成長可以等?

龍應臺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關鍵的那十年最不能偷懶。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間也就短短几年,如果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以後再想彌補時,他已經不要你了。

說到這兒,就想起很多父母在群裡說的:我也很想陪孩子,但放下工作養不起他,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他。

陪伴孩子,現實中似乎有太多的無奈成為“攔路虎”,而那些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陪伴?

有些答案是否定的。

2

相對於失陪來說,“隱性陪伴”更容易讓人忽視。

有些父母,看似坐在孩子身邊,卻只顧自個兒低頭刷手機;

有些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物質,卻全然不顧心理需求;

有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有太多的說教……

這些看似在孩子身邊的陪伴,其實只是陪著,都沒有做到真正的陪伴,毫無陪伴質量可言。

同樣是《少年說》中一個男孩,就是因為父母的“隱性陪伴”,而吐槽爸媽。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男孩一出場便語出驚人。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他說,爸爸媽媽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甚至為了玩手機,為了讓他安靜下來不搗亂,主動塞給他一個手機,讓他一個人到一邊玩。

“我真的不知道,手機裡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竟然比我還要重要。”孩子無奈的吐槽。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他之前不是沒有向爸媽傾訴過,只是說過之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這次他站在臺上,拿起破釜沉舟的勇氣,希望通過這次“喊話”,可以讓父母有所覺醒。

最後,他大聲地責問和請求父母,等我長大了,沉迷於手機,你們又會覺得是手機耽誤了我。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了我的手裡?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有時候我會想,手機才是我的爸爸媽媽,拜託你們放下手機,陪陪我好嗎?”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等他說完,臺下有很多孩子,也在偷偷地抹眼淚。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聽到孩子無助的呼喊,說實話,心裡酸酸的。

父母做了什麼,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手機重要;孩子受了多大傷害,才說出“手機是我爸媽”這句話……

父母沉迷手機,忽視了孩子,只有等到他們大聲無力地呼喊,似乎才能得到一些回應。

生活中還有多少父母,也正在經歷著這一切,卻全然不知。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雨露滋養,而愛和陪伴是最好的養料。

不要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狠心把他們推開;等到孩子把心門關閉時,再想靠近,一切都來不及了。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3

我還見過一些父母,他們在用另一種方式,“隱性陪伴”著自己的孩子。

他們看似在為孩子付出的背後,其實並沒有真正考慮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沒有從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真正的陪伴,對孩子來說,一定是一個被愛的過程。

有天晚上吃飯,旁邊坐著一位媽媽和剛放學的孩子。

從進門後落座開始,媽媽就在不停地說“別人家的孩子”:

“那XXX,前段時間考了多少分,你可一定要向他學習呀!”

“你們班的XXX,看這次模擬考考的多好,再看看你!”

說到最後,“你怎麼學習一點長進都沒有?”

……

媽媽一邊吃飯,一邊訓導兒子,一直到吃完飯,媽媽就沒停過。而一旁的兒子,則始終低著頭,一言不發。

估計從頭到尾男孩話也沒聽進去多少,飯也沒吃好。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吃飯時,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往往會把這些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話說的越多,孩子進步越小。

還把寶貴的陪伴時間,給浪費掉了。

父母的那些“說教時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只是父母極力單方面向孩子灌輸的“為你好”,其實正在悄悄地傷害孩子。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第三種父母,他們希望用物質換陪伴。

在他們的心裡,給予孩子物質就是給予愛。所以,他們會拼命奮鬥,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優渥的物質生活。

但現實是,這是在滿足自己還是在愛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從不會以物質的多少來衡量愛,在他們心裡,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金錢可以買來進口奶粉和零食,可以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它買不來孩子的自信、勇敢和夢想。

怎麼算,這都是不划算的。

但如果給予孩子真正的陪伴,內心擁有的力量足以讓他與所有困難對抗。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4

我們經常在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那麼,該如何陪伴孩子?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每天白天要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已累成狗,還要做飯,還要忙家務,還要輔導功課,還要刷朋友圈……留下陪伴孩子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如果把剩下的一點時間還要換成說教,“大道理”講了一遍又一遍……

對於一天放學後,等著父母下班,等著他們收拾完所有的一切,然後在所剩無幾的時間內,希望能說些體己話的孩子來說,似乎有些殘忍。

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工作重要;自己沒有手機重要;甚至他們會覺得,在父母眼裡,很多東西會比自己重要。

他們或許物質不缺,但他們會非常羨慕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那些孩子臉上洋溢的自信,整個人散發的幸福的光芒,是他們沒有的。

最重要的是,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遇到困難不害怕,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才最讓人渴望。

父母的這3種“隱性失陪”,第一種大多數父母都有

龍應臺說,孩子,慢慢來。養孩子,真的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中見證著成長,只有經歷過孩子慢的過程,才能收穫最至純的幸福。

所謂給孩子最好的愛,不過是給予他們正在需要的,用愛和陪伴填滿他們的內心,因為心中有愛未來才能無所畏懼。

不要再認為孩子的陪伴可有可無,請耐心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做一個懂陪伴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