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的環境現在怎樣?

門門門門解


郟縣的環境還算是不錯的,政府也在不斷優化環境。

瞭解郟縣更多信息:

郟縣地處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頂山市北部,屬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平頂山市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

正在建設的鄭萬高鐵在郟縣規劃設站。三洋鐵路郟縣站順利通車。鄭堯高速貫穿縣境,平郟快速通道、洛界公路、鄭南公路西線和南石公路在境內交匯。縣城距新鄭國際機場、鄭州航空港均在1小時交通圈內。

【地形地貌】縣域地勢呈馬鞍形,東南、西北高,中部低。東南部為外方山餘脈,低山綿亙;西北部為萁山山地,峰巒起伏;中部為北汝河沖積平原,沃野坦蕩。全縣最高點為西北邊陲郟、汝、禹交界處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最低點為長橋鎮坡趙村西,海拔86米,流經縣境的大小河流15條。全境有大小山峰26座,山地面積135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8.3%;丘陵面積25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5.1%;平原面積27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6.8%;窪地面積7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8%;全縣耕地面積44615公頃。

【氣候】郟縣縣境地處北溫帶南部。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日照時間較長,熱量比較充足,自然降水偏少。

【河流】縣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沙穎河水系,境內有北汝河、幹河、魯醫河、二十里鋪河、青龍河、雙廟河、葉犟河、胡河、肖河、藍河、呂梁河、三險河、楊柳河、芝河、石河15條河流。北汝河為幹流,也是境內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境內段長48公里,境內流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

【礦產資源】郟縣礦產資源儲量較為豐富,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東南部,其特點是煤礦多、金屬礦少,小礦多、大礦少,貧礦劣質礦多、富礦優質礦少,北部礦產多、南部礦產少。經勘測,境內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17種,總儲量在37億噸以上。其中儲量較大的有原煤、石灰岩、陶土、石英沙岩、紫砂陶土等。煤是郟縣的優勢礦產,已查明煤礦產地13處,查明煤炭資源儲量為176559.21萬噸,水泥灰岩10069.28萬噸,建築石料12000萬噸。

【土地資源】郟縣土壤有3個土類,6個亞類,16個土屬,37個土種。主要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等。全縣土地總面積72579.7公頃。其中,耕地44355.52公頃,園地660.77公頃,林地1939.63公頃,牧草地6949.43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133.81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75.1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4121.78公頃;其他土地1243.64公頃。

【動植物資源】郟縣位於華中動、植物區系與華北動、植物區系的過渡帶,動、植物種類較多,植物總計248科,1014屬,2306種。全縣森林覆蓋率為31.2%。用材樹主要有楊、柳、椿、榆、槐、泡桐等;經濟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蘋果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菸葉、紅薯、大豆、高粱、穀子、綠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境內野生動物資源陸棲脊椎動物184種,飼養動物主要有郟縣紅牛、豬、山羊、綿羊、寒羊、雞、鴨、鵝、蜜蜂;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

【水資源】全縣水資源總量年均2.34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4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22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05億立方米,有22座中、小型水庫,蓄水量1653萬立方米。

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稱“夾”,為成周(雒邑)畿內地。春秋名郟邑,先屬鄭,後屬楚。戰國初屬晉,後歸韓。秦置郟縣,隸潁川郡。東漢建武六年(30),廢郟縣併入父城縣。建安中(196~219)復置郟縣,屬汝城郡。西晉隸襄城郡。東晉十六國,先後隸前趙、後趙和東晉。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郟縣為龍山縣,隸順陽郡。隋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改汝南縣為輔城縣。大業四年(608),改輔城縣為郟城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郟城縣為黃渠鎮,入梁縣。元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郟縣,隸汝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隸汝州直隸州。清代沿明制。民國初,先後屬河陝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國16年(1927),改隸豫西行政區。民國21年(1932),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1944)5月,日軍佔領郟縣。民國34年(1945)7月,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收復禹郟交界地區,在禹郟交界帶置禹郟縣,縣治曹溝村,同年10月撤銷。新中國成立初,先後屬豫陝鄂邊區第五專區、豫西區第五區。1949年3月,改隸許昌專區。1986年3月,改屬平頂山市。

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稱“夾”,為成周(雒邑)畿內地。春秋名郟邑,先屬鄭,後屬楚。戰國初屬晉,後歸韓。秦置郟縣,隸潁川郡。東漢建武六年(30),廢郟縣併入父城縣。建安中(196~219)復置郟縣,屬汝城郡。西晉隸襄城郡。東晉十六國,先後隸前趙、後趙和東晉。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郟縣為龍山縣,隸順陽郡。隋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改汝南縣為輔城縣。大業四年(608),改輔城縣為郟城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郟城縣為黃渠鎮,入梁縣。元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郟縣,隸汝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隸汝州直隸州。清代沿明制。民國初,先後屬河陝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國16年(1927),改隸豫西行政區。民國21年(1932),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1944)5月,日軍佔領郟縣。民國34年(1945)7月,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收復禹郟交界地區,在禹郟交界帶置禹郟縣,縣治曹溝村,同年10月撤銷。新中國成立初,先後屬豫陝鄂邊區第五專區、豫西區第五區。1949年3月,改隸許昌專區。1986年3月,改屬平頂山市。

景區:

郟縣古八景、山陝會館、臨灃寨、知青園、青龍湖、八路軍豫西抗日曹溝紀念館、廣闊天地知青園、蓮花山、紫雲山、張良故里、三蘇祠和墓、文廟


遇見河南


現在灑水車每隔一段時間就在各個道路灑水,塵土飛揚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也經常看到道路清掃車順路作業。特別是南環轉盤那附近原來都是塵土漫天,現在也特別清潔。無論城內城外環境治理效果特別明顯!感謝環保工人的辛苦付出!感謝政府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