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北方民族為何不趁機入主中原?

無奈的蒼鷹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曆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眾多少數民族趁西漢八王之亂,國力衰微,紛紛舉兵南下建立政權,中原大地陷入戰火之中,民眾飽受戰火摧殘,中原人口十不存一,後世成為“永嘉之亂”。

氣候變化與遊牧民族南侵之間存在的巨大的聯繫,東漢時期,氣候下降,亞歐大陸出現間冰期,氣溫下降導致的後果就是自然災害頻繁,對於脆弱的草原經濟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難以存活,因此不得不舉兵南下,為的是躲避自然災害。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從東漢時期開始的氣候變化,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引發“永嘉之亂”的人間慘劇,這實際上和雙方的實力對比有著莫大的關係。

上帝之鞭的衰落

兩漢時期,中原王朝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來自北部的匈奴,西漢開國之初,漢高祖劉邦親征北方,結果落得白登山之圍的尷尬局面,最終只能在以後的時間裡用“和平”換取和平,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最終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力強盛,不斷髮動對匈奴的戰爭,面對強大的中原政權,匈奴由盛轉衰。

此後雙方時戰時和,最終矛盾衝突在“穿越者”王莽這裡爆發,理想主義者王莽似乎對於遊牧民族,帶有先天的傲慢與偏見,為了壓低匈奴的地位,將人家“匈奴單于”的名字改成“恭奴單于”再到“降奴單于”,充滿了蔑視。

人家匈奴也不傻,聽得出你在罵他,對於王莽統治的新朝也很來氣,於是接二連三的掠奪北方邊塞,西域都淪為了匈奴的統治範圍。其實,王莽的折騰對於匈奴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原大地沒有了統一的政權,方便打劫。

此時的割據政權,那些豪族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其中最大的豪族劉秀更是整的匈奴沒有面子,碰到劉秀手下的猛男們,北方的草原漢子要麼是被團滅,要麼丟盔棄甲地跑回去,直到東漢建立,統一全國。

劉秀的統治智慧

劉秀統一之後的第一件大事:休養生息,他知道孱弱的中原大地再也經不起戰火了,於是對於匈奴懶得搭理:給你送點錢你邊涼快去。但是匈奴卻不給光武大帝面子,經常來打秋風,還越來越來越上頭,就這樣一直噁心著劉秀,直到匈奴的自我毀滅到來。

為啥自我毀滅?匈奴內亂了,單于他兒子和他叔叔開始了古代版遺產搶奪,最終分贓不均,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此時的南匈奴背面是北匈奴,南面是漢,他在中間隨時都有當夾心餅乾的危險。

於是南匈奴攤牌了,投降大漢,一起削你北匈奴。對於中原政權來說,親自赤膊上陣的代價過高,收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扶持一個能夠頂住邊境壓力的保鏢,把他們要搶的物資以及錢給保鏢。這樣,就成功地把漢和匈奴的矛盾轉移成了匈奴內部矛盾。

南匈奴和北匈奴為了這張飯票打的你死我活,最終東漢南匈奴成了東漢的高級保鏢,為東漢休養生息,積蓄實力提供了機會,於是有了後來的班超通西域。公元91年,東漢軍隊再次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後世阿爾泰山),北匈奴損失慘重,北單于率餘眾逃往烏孫。

魏對北方民族的控制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中原大地再次陷入割據。有一句叫“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滅亡後,豪族的勢力依然生機勃勃,個別大的豪族甚至能夠裝備出幾萬人的軍隊,更不用說當時的各地割據政權了。

北方尚未統一之前,割據勢力袁紹、公孫瓚都是一方的霸主,袁紹坐擁河北,公孫坐擁幽州,兩人妥妥的內戰外行,外戰內行,對於遊牧民族的侵擾重拳出擊。尤其是公孫瓚,史料記載這哥們還經常帶部隊出去打遊牧民族的秋風。

曹操統一北方後,南匈奴由於受到鮮卑的打擊不得不歸附中原王朝。而曹操為了削弱匈奴的勢力,也開展了三板斧策略。首先用利誘惑匈奴的權貴:打什麼仗,到我這裡來,好吃好喝的招待,被在你們大草原風餐露宿了。其次,徵召少數民族中的精兵加入漢族軍隊,隨後將他們調往其他地方,讓單于無爪牙。最終,曹操對他們還不放心,將匈奴一分為五,再派官員監督。

而對於其他遊牧民族,曹操則是軍事打擊以及招撫結合,而此時的北方遊牧民族之所以不能成功入主中原,主要在於實力的此消彼長還沒有到來,


大話說史


在寫作歷史紀實小說《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時候,為了解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歷史,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做一下回答:

第一,此時的北方民族勢力衰落,不具備入主中原的可能;

第二,處於北方的魏國對於北方民族還具有絕對的控制力。


01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史學界一般把魏國的建立作為這一時期的開始。

其實早在董卓專權擅政時,中原地區的混亂就已經開始啦。名義上還是大一統的漢室朝廷,但中央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朝中大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地方,軍閥割據,諸侯勢力自行其政。諸侯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連年不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洛陽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蜀吳相繼建國,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公元279年,西晉發動了滅吳之戰,攻佔吳國都城建業,吳國滅亡。司馬炎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

西晉承襲了曹魏領土,消滅蜀吳之後,在281年國土面積一度達到了543萬平方公里。疆域北到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到大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族及氐族相鄰。國家統一,疆域廣大。

但這種統一穩定的局勢,沒能維持多久。

太熙元年(290年),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八王之亂”, 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爆發。

從東漢以來,分佈在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開始陸續向內地遷徙。

光武帝劉秀打破了西漢以來嚴禁邊民內遷的鐵律,大量的遊牧民族以各種方式遷入內地。

魏晉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因連年戰爭所造成的內地勞動力的不足,還強制遷徙他們進入內地。在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少數民族就佔了一半左右。

進入內地的遊牧民族,最主要的有匈奴、羯、氐、羌族、及鮮卑等五族,史稱“五胡”。

公元304年,氐族首領李雄佔領了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同年,劉淵起兵離石,自稱“漢王”,史稱“漢趙“,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先後有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政權,西晉士族及百姓被迫南遷。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東晉開始,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

北方遊牧民族從東漢開始南遷,歷經魏晉,逐步建立政權,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

這一時期,中國領土四分五裂,政權頻繁更迭,缺乏統一集中的中央集權,是歷史上最為黑暗悲催的時期。

瞭解了魏晉之後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過程,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這一歷時現象為何沒有在三國分裂時期出現。

02

匈奴、鮮卑民族的崛起和衰落

中原地區最早期來自北方的威脅主要是匈奴。

匈奴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鳴條之戰,商湯戰勝夏桀,夏后氏族裔被迫向北遷徙,逐水草而居,慢慢發展為北方的遊牧民族。

從周朝開始,匈奴就開始逐步繁盛起來,在冒頓單于(前234---前174年)時期,匈奴達到了鼎盛。

冒頓單于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其疆域南起陰山,北抵貝爾加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出兵大漠進擊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困,幾乎全軍覆沒。通過賄賂冒頓單于之妻才得以解脫。

之後劉邦意識到匈奴的強大,於是韜光養晦,採取和親的政策,休養生息。

漢初歷代帝王都延續了這一政策,對匈奴年年納貢稱臣,屈辱妥協。儘管如此,北方邊境還是每年遭受匈奴的侵略,人口被殺,婦女財物被掠奪。

元光二年(前133年),漢武帝採納大行王恢的建議,派遣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伏準備圍殲匈奴,不料計謀被識破,計劃失敗。但從此開始,漢朝正式對匈奴作戰,結束了長期以來屈膝求和的政策。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朝與匈奴多次交戰,其中規模較大的關鍵戰役就有三次。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舉歷代帝王韜光養晦所積蓄的軍力財力,徹底擊敗匈奴,一雪前恥,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根本的轉變。

此時的匈奴由於遭受漢朝的沉重打擊,勢力大大削弱。同時,匈奴內部貴族為爭奪單于位,發生了內訌,進一步衰落。

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

北匈奴在漢朝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和南匈奴的聯合攻擊下,被迫遠逃漠北,從此之後徹底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威脅。

而南匈奴不斷南遷,依附中原地區居住,逐步漢化,接受漢朝的管理。

至此,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弱化,北方邊塞處於暫時穩定狀態。

儘管漢末時期,南匈奴的於夫羅單于,右賢王去卑等不斷參與鎮壓黃巾軍和地方諸侯的混戰,但整體上處於可控制狀態,沒有構成對中原的威脅。


鮮卑族是原先的東胡部落,被冒頓單于打敗後分裂為兩部。分別退守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了後來的烏桓族和鮮卑族。

北匈奴北逃,南匈奴南遷,空出了大量的地域。此時處於東邊的鮮卑趁機進入,佔據了其大片的蒙古草原。對中原王朝也是蠢蠢欲動,伺機入侵中原。

但北方的地方諸侯還具備一定的軍事實力,為了自己的地盤和利益,他們對北方民族的防範和抵禦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3

三國時代,北方民族已不具備入主中原的勢力,曹魏政權始終保持對北方民族的絕對控制

漢末初期,處在幽州地區的公孫瓚,作為北方最具實力的諸侯,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勇敢,屢獲戰功,始終保持對北方民族的高壓態勢。

公孫瓚經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部屬騎著白馬,左右為翼,號稱“白馬義從”,不斷進擊鮮卑、烏桓等的侵略,威震幽燕。

界橋之戰,袁紹擊敗公孫瓚後,佔據了冀、青、並、幽四州,統一了河北地區,進一步保持了對北方民族的控制。

曹操戰勝袁紹以後,更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對北方民族的管理。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單于呼廚泉跟隨袁紹外甥幷州刺史高幹、河東太守郭援叛亂,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圍困呼廚泉於平陽,呼廚泉投降。

曹操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於鄴城,避免其惑眾生亂;讓比較順服的右賢王去卑代行國事。

後來又把南匈奴之眾分為五部,以削弱其實力,並派遣漢人為其各部司馬,以控制匈奴貴族的權力,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削弱匈奴貴族軍政權勢的同時,在經濟上仍給與優裕的待遇以減弱其對抗情緒。對內遷的匈奴部眾,允許他們定居漢地,從事農業經濟。

與此同時,對於幷州這個胡漢雜居的戰略要地,曹操特別注意派遣精幹的官吏去治理。如河東太守杜畿,幷州刺史梁習等,都是曹操精心挑選的官員,而且都做出了出色的政績。

曹操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匈奴的控制,起到了穩定邊塞的效果。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入塞為害的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最終徹底平定烏桓,解除了北部邊患。

220年,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承爵位,後接受獻帝禪讓登基為帝。

曹丕對外一向主張討伐,志在實現一統山河。藉機征伐東吳的機會,平定了青、徐一帶的割據勢力,穩固了北方的統一,曹魏勢力更加強大。

同時派遣鎮西將軍曹真率部將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穩定了西北部邊陲。

226年曹丕駕崩後,年輕的曹叡在洛陽繼位。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步度根與柯比能聯合反叛,曹叡命秦朗率軍征討,迫使其敗走漠北,

之後步度根部將洩歸泥再度叛降。九月,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將軍司馬懿派部將胡遵指揮平叛,擊潰叛軍迫使其投降。十月,步度根部落另一首領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幷州,表示願意歸降。北部邊患基本解除,驍騎將軍秦朗班師回朝。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率兵四萬出兵征討遼東,誅殺公孫淵父子,平定叛亂,維持了北方的安定。

從整個三國時代來看,作為北方的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勢力最為強大的,而且一直保持著政權的穩固。無論從軍事還是經濟上都保持著對北方民族的絕對優勢,沒有給北方民族入侵中原任何的機會。


豹眼看歷史


當時哪個北方民族有這麼牛?


無論是匈奴、鮮卑、烏丸還是羌氐,在三國時期甚至都沒有一次性拿出數萬軍隊的能力。東漢末年,只有烏丸一度比較強盛,並且參與北方的戰爭,但很快就被曹操給幹趴下了。而且,此後烏丸騎兵直接變成了魏軍一份子,融入到了中原民族內。



匈奴這時候,只有三四萬戶的規模,而且幾個部落嚴重分裂,連東漢末期的二等軍閥都敢欺負匈奴人。


鮮卑更不用提了,東漢時期的強盛非常短暫,很快就衰敗了,進入三國時期已經是四分五裂。三國後期,鮮卑和羌族一度發起了大規模反叛,但組織度和裝備度都比較差,而且內部也不團結,人雖然多但都是烏合之眾,很快就被魏國或西晉撲滅。



即使到了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各部、鮮卑的慕容部、段部、拓拔部等都只是司馬家某幾個王爺的附庸,甚至有不少人還獻出生命做了西晉的大忠臣。


直到八王之亂徹底消耗光了西晉軍隊精銳,這些附庸部落才有機會逐鹿中原。完全都是西晉貴族們自作自受鬧的。



陶式防務評論


問題:三國時期,中原王朝諸侯混戰,北方遊牧民族為何不趁亂入主中原?

答案:北方遊牧民族也想成就一番事業,只是打不過而已,而且還被揍慘了。

一:三國時期,漢人政權對少數民族的統治

羌族,三國時期廣泛分佈在涼州和幷州地區,進入漢末三國混戰局面時,羌人便成為割據者挾之以攻戰的工具。從董卓入洛至獻帝東歸的七年中,挾持漢帝及大臣的都是涼州軍閥,他們軍中都有羌胡。其後,馬騰、韓遂、馬超、蘇衡等割據涼州進取關中,都有羌族人跟隨。

氐族,漢魏時,武都、陰平、天水、隴西、南安、廣魏、扶風及酒泉諸郡,廣泛分佈在較偏僻的今甘、陝、川交界地區。魏蜀交戰之時,特別是漢中之戰,氐族人被諸葛亮與夏侯淵瓜分,多被遷徙到自己轄區,成為豪族的農奴。

烏桓,自漢武帝起分佈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也就是現在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的交界之處。漢靈帝時期,張純入烏桓,與烏桓王丘力居一統反叛。這次反叛被幽州刺史以及右北平都尉公孫瓚共同平定,丘力居投降,張純兵敗身死。建安十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入烏桓,烏桓王蹋頓反叛併入侵幽州,曹操親率大軍破烏桓,斬蹋頓,招降其部眾二十萬。漢末三國,徵調烏桓人為兵的,除了曹操,還有袁紹父子、公孫瓚、張純、閻柔、劉備等人。劉備出任平原相時,就從烏桓處徵調到千餘騎兵。

鮮卑,西漢崩潰後,新朝王莽掌握中央政權,發兵征討北匈奴殘餘以及東北鮮卑。到了東漢王朝建立時,鮮卑從東北入草原,成為草原霸主。東漢時期,鮮卑諸部落林立,都臣服於漢朝,時常進攻馬匹牛羊,並與漢朝互市。漢靈帝時期,鮮卑各部反叛,並掠奪邊郡。漢靈帝派遣護烏桓校尉夏育等三將各率萬騎分二道出塞擊鮮卑,與鮮卑兩敗俱傷,夏育只帶著幾十名殘兵逃回。

鮮卑也因此分裂為三個勢力集團,其大人一為步度根,其部眾分佈在幷州的太原、雁門等地;二為軻比能,其部眾分佈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為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部眾分佈在幽州的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

魏明帝時期,派遣秦朗征討步度根,步度根兵敗,被軻比能斬殺。軻比能時降時叛,魏明帝派出田豫征討,互有勝負。派出王雄征討,王雄派出死士韓龍深入鮮卑,斬殺軻比能。

東部鮮卑因為遼東太守公孫淵引誘反叛曹魏,魏明帝派遣司馬懿、毌丘儉發兵征討,擊敗並招降東鮮卑,其後進兵遼東,破襄平,滅公孫淵。

匈奴,在東漢時期,北匈奴西遷,鮮卑人入草原,南匈奴人則分佈在幷州、司州、涼州三州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寧夏自治區以及山西、內蒙的部分地區。三國時期,南匈奴先後依附董卓、袁紹、袁術、曹操。南匈奴時叛時降,兩次背叛曹操,曹操最終將南匈奴分為多部,與漢族雜居,終曹魏一朝就沒有再背叛過。

南蠻,分佈在蜀漢南中七郡的各個少數民族,包括現在貴州西部、雲南全境、緬甸東北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平定南蠻,南蠻在蜀漢一朝就沒有再背叛過,且為諸葛亮北伐提供了大量的兵員財貨。

山越,廣泛分佈揚州與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南方各省以及越南國。山越是南方各個少數民族統稱,都居住在山林之中,經濟落後,但是人口眾多。東吳為了補充勞動力,幾乎從東吳建立到滅亡,一直不間斷地派遣大軍進山抓壯丁。東吳滅亡時,兵力有二十萬,其中山越就佔了兵員的一半。

二:為何少數民族掀不起浪花?

三國時期的少數民族都處於漢朝的統治之下,與西漢初建時的匈奴絕然不同,羌、氐、鮮卑、匈奴、烏桓、山越、南蠻七大族群並沒有獨立的政治地位,儘管漢朝對他們的統治還只是羈縻統治。

東漢末年,國家政權趨於崩潰,黃巾起義加上諸侯混戰,七大少數民族族群也不可避免地捲入到這場戰亂之中。無論是東漢中央政權鎮壓各種起義或者暴動,還是諸侯之間的混戰,他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被徵調人力物力。

組織結構鬆散半牧半農的羌、氐、山越三族以及匈奴人的附屬族群羯族,這四大族群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不僅要像漢族人一樣交糧納稅提供兵員,而且因為不善務農,相對而言兵役就更為繁重。大部分都淪為豪族地主的私人農奴,被限制在豪族地主的莊園中日夜勞作,命運十分悲慘。

處於漢朝的統治之下,少數民族族群根本沒有掀起浪花的可能。只要發生反叛或者暴動,很快就會被鎮壓下去。

儘管諸侯混戰,但是各個諸侯對各個地區的統治能力依然十分強悍。對於各個地區的邊郡少數民族有著絕對的壓制力。例如,只擁有一郡之地的遼東郡太守公孫度就能夠取得與魏蜀吳幾乎同等的地位,在割據時期稱為東北亞的霸主,不僅恢復了西漢武帝時期的遼東四郡版圖,還讓高句麗、鮮卑、三韓、倭國、扶余等東北亞各族臣服。

大漠草原、東北、青藏高原、雲貴、長江以南的丘陵地帶地區,在三國時期只能為遊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提供定點遷徙的經濟支撐,還沒有進行土地開發的價值。無論是鮮卑、還是南蠻,或是其他各族都沒有建立強大政權的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強大的政權,強悍的武力根本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族群無法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是自身人力物力不足的情況下,還要被漢人政權抽調人力物力,所有根本就沒有崛起的能力。

字數太多,全文發在了頭條號,要了解詳細解說可關注查看。


文明有歷史


三國時代軍閥混戰,魏蜀吳經常發生戰爭,彼此都打造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尤其是北方的曹魏軍隊實力非常強,虎豹騎聞名天下。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能府首稱臣。_

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氏,羌五胡亂華

。三國時南匈奴已遷到今天的陝西,山西一帶,基本上以農耕為主,沒有了從前縱橫大漠的雄心壯志。曹操把匈奴人分成王部,各置大人管理,派刺史去監督,匈奴貴族子弟必須到京師學習,實際上等於人質,匈奴人只能乖乖的作順民。

鮮卑人在酋長苛比能的統領下稱雄草原,曹魏在北方部有重兵,苛比能沒有實力南侵,蜀國丞相諸葛亮想聯合苛比能南北夾擊魏國。魏國派俠士潛入草原刺殺了苛比能。鮮卑部落陷入分崩離析局面,更沒有機會和實力挑戰中原王朝。羌氐人大部分居住關中地區,關中是華夏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是魏國主要糧倉。司馬懿,曹真,郭淮等名將曾重兵鎮守,羌氐人只能面朝黃土被朝天的修理地球,哪有機會和膽子造反

歷史經驗證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只要中原王朝內部穩定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就沒有機會和實力造反。西晉賈南鳳禍國,司馬家族自殘,耗盡了中原王朝的精華,五胡才有機會亂華。


關東俠客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可以說沒有一天不在打仗,沒有一個地方不在打仗,但是自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到三國鼎立,卻沒有一寸土地失於外族,所以史學界有“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的說法。

為什麼在面對中原大地戰亂頻仍時,兇狠的外族卻變成了乖乖羊?

三國時期有哪些外族

從整個歷史發展的情況來看,三國時期在各個方向都有外族。

北方主要是內附的匈奴、逐漸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鮮卑族以及原本臣屬於漢朝的烏丸

西北主要是羌人,馬超的軍隊主要就是羌人

南方則是東吳面對的百越

西南則是以孟獲為代表的南蠻

按照歷史發展經驗來看,真正對中原王朝形成影響的一般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匈奴

匈奴原來是草原上的霸主,經過兩漢持續打擊之後,一部分內附於漢朝,稱為匈奴,一部分原遁中亞。

東漢末年政治昏暗,宦官當道,對邊疆的控制也大不如從前,南匈奴也是多次反叛作亂,侵入內地,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就是此時被擄走做了匈奴單于夫人。

後來匈奴遇到了他們的苦主——曹操,正史上關於曹操與匈奴作戰的記錄大概有3次,前兩次都是匈奴人勾結黑山軍作亂被曹操擊敗,第三次則是曹操大軍將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包圍在平陽,整個匈奴投降曹操。

曹操把匈奴單于留在許都,然後把匈奴一分為五,遷居到不同的地方與漢人混居,並安排5個心腹前去管理,這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之後南匈奴短期之內再也無法興風作浪,反而被曹操不斷徵兵。

烏丸

烏丸原來被匈奴壓制,匈奴被漢朝趕跑之後,無法逐漸發展起來,至漢獻帝時期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等地區,勢力達到巔峰。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隨後病死,袁紹的兒子袁尚等等投奔烏丸,於是曹操率軍遠征烏丸,兩軍在白狼山相遇,結果還是曹軍更加勇猛,大破烏丸,單于蹋頓也被張遼斬殺。曹操又故技重施,將烏丸人遷往中原地區,將烏丸的的青壯年徵召入伍,組成橫掃天下的三郡烏丸起兵,自此烏丸慢慢消失於歷史中。

鮮卑

鮮卑原來也是受制於匈奴,匈奴遠遁之後鮮卑開始崛起,到東漢末年已經成長為重要力量,但是到了中原群雄並起的時候,鮮卑卻苦於內亂。

此時鮮卑分裂成三個部落,分別是以步度根、軻比能、素利為首,三股勢力相互攻伐,無暇南侵。

三股勢力中,軻比能最為強大,步度根則是親近曹魏。軻比能有統一鮮卑的雄心,他假意投靠曹魏,然後在鮮卑內部攻伐,消滅了步度根和素利等勢力,統一了漠南,建立了強大的鮮卑族政權。

但是戲劇性的事情出現了,時任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感覺到了鮮卑的威脅,於是他派遣刺客韓龍刺殺軻比能,沒想到竟然成功了。軻比能死後,剛剛統一的鮮卑馬上崩潰,分裂成慕容、拓跋、宇文等部落,並且南遷,自此三國時期鮮卑部落不再有威脅。

慕容部落就是五胡亂華時期的前燕、後燕等政權建立者,拓跋則是北魏的皇族,宇文則是北周皇族。

其他方向的羌人、南蠻、百越都不如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其中羌人依附於曹魏,南蠻被蜀漢降服,百越則成為東吳的領土。

綜上來看,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未出現少數民族入侵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曹操,正是曹操強大的能力,遏制了匈奴、烏丸、鮮卑三股最強的勢力。

可悲的是凝聚了魏蜀吳三國實力的晉朝卻無法抵擋,造成了黑暗的五胡亂華,看來司馬家還是不如曹氏。


榮耀歷史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其實原因比較簡單,那就是實力不足,北方的少數民族被打擊了談起這個原因就得從東漢說起。



東漢的實力太過強大,北方遊牧民族被削弱。

我們都知道匈奴是被漢武帝打敗了,但西漢時期仍然有部分實力,等到了東漢,中原王朝將匈奴徹底打敗了,北匈奴遠遁,南匈奴臣服。實際上草原再也沒有其他的民族可以威脅中原的安全。

三國時期,中原軍閥混戰,中原勢力沒有針對少數民族進行大規模的打擊,於是像烏桓、鮮卑等部落開始發展起來了,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袁紹的兩個兒子逃往公孫度的遼東,曹操為了解除北方的後患,平定了遼東,北征烏桓,將遼東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全部遷往中原。烏桓被打敗了,沒有力量南下攻擊曹操政權。



曹魏政權對鮮卑的政策一直是分化瓦解、和親冊封相結合,邊界又展開了貿易。

隨著烏桓的衰落,鮮卑逐漸在和平的環境中通過貿易發展了起來。但是曹魏政權一直保持著對北方民族的戰略優勢,鮮卑部族若要南下侵擾就必須完成內部的整合,可是這一向都是受到曹魏的制約。



當時北方最強大的鮮卑在當時沒有能力入主中原,其他的少數民族更不用說了,北方少數民族沒有入主中原,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實力。


灤陽誠毅


就算三國時代是非常混亂的,但是每一個軍閥都是擁有很強大的實力,而北方的民族經過很長的時間已經慢慢的退化了,這個最主要的是因為自漢武帝起漢朝對匈奴這些民族都實行了進攻,最終是打了他們只能往北方走,而留下的那群人已經向漢朝靠攏,成為了漢朝的附屬民族了。

尤其是當曹操的時候,他那個時候的軍力是非常強大的,雖然是打不過劉備和孫權的,但是憑藉著自己陸地上的實力,最終是打敗了他們,最後這些人對曹操都非常的敬畏,這算是曹操殺死了他們的使者,也依然擁有很強大的實力。他們也不敢跟曹操報復,否則曹操就讓他們死。



北方的民族已經是四分五裂或者就是逃跑了,根本沒有任何強大的實力。

在漢武帝時期的時候,國家是越來越強大,最終是和匈奴打了一下,當時的匈奴,可是統一的一個民族在北方,雖然人數比較少,但是每個人都是優秀的戰士,給漢朝帶來了很大的威脅,當時的漢武帝已經是國家是非常強大,已經有和匈奴決戰的實力,並且擁有了一大批的優秀的戰士,最終他們打了起來,漢武帝也是取得了成功。


而且漢武帝打了這幾次,最重要的就是讓漢朝休息,讓他的子孫後代更加的舒服一點,所以他不惜把所有的罪責都在自己身上。匈奴打的四分五裂,一些打不贏的就逃跑了,一些軟弱的就臣服了,最終是給漢朝減少了很多的威脅。


到了三國的時期,北方的那些少數民族已經是非常的疲憊,而且沒有能力去威脅三國的人,他們也是非常的可憐,但是這也是自作自受,要是沒有一個侵略的心的話,也不會淪落到這樣子。

三國每一個人的視力都非常的強大,能夠輕易的打敗這些少數民族。

就算那些少數民族非常強大,但是和三國的某一個勢力相比的話,還是比較弱小的三國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時代,雖然時代比較混亂,但是亂世出英雄英雄實在是太多了,能夠一個人就可以說是歷史上很厲害的人。就像是關於張飛加上諸葛亮這些謀士的話,他們只要擁有一點兵力,必然是能夠打敗匈奴。


而曹操也是非常厲害,他在北方的話擁有很多手底下的人,比劉備這些人還要厲害,這些少數民族就只能臣服,不然的話肯定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而且曹操的性格就是誰要是打他的話,他一定要打回去。

你們認為三國的哪一個勢力更加厲害一點,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兩漢之際,匈奴一直是大漢北方的主要敵人,自漢武帝開始,大漢一直壓著匈奴打,打得匈奴分裂,最後一支內遷,一支西遷。直到大漢末年,鮮卑崛起,代替了匈奴的位置,然檀石槐一死,鮮卑又陷入內亂、分裂,對大漢構不成威脅,此時正是三國時代。西北方向,羌人也一直被大漢打壓,分裂為東西二羌,漢末“涼州三明”就是攻打羌人建立起來的威望。而同一時間,其餘各族都比較弱小。

直到經三國百年大戰,大漢人口急劇減少,遊牧民族這才趁機入主中原。

1、烏桓。烏桓發跡於烏桓山,主要在幽州以北活動,曾經屢次叛亂,也有一部分內附,主要活動於幽州,後來大漢置護烏桓校尉管理烏桓各部。漢靈帝末年,烏桓諸部各自稱王,遼西烏桓丘力居為諸部之首,還有上谷烏桓難樓,遼東屬國烏桓蘇僕延、右北平烏桓烏延等部。中平年間,張純張舉勾結丘力居等烏桓各部叛亂,劫掠青徐幽冀諸州,被公孫瓚視為死敵。曾經公孫瓚被困管子城二百餘日猶不和談,直接耗的邱力居退走。劉虞到幽州後歸附,然猶被公孫瓚視為仇寇。初平年間,丘力居死,因兒子樓班年幼,讓侄子蹋頓總攝三部,又與袁紹和親,聯合擊敗公孫瓚,被袁紹敕封王爵。此後數年間,袁紹與烏桓各部交好,擋住了烏桓南下之路。後來樓班長大,又被各部奉為單于,與蹋頓爭權。袁紹敗亡,曹操平定河北時,袁尚逃入烏桓,曹操聽取郭嘉的建議,“虛國遠征”,在田疇的獻計下,輕騎出盧龍塞,大敗烏桓,斬烏桓王蹋頓及大批烏桓首領,樓班逃入遼東,被公孫康斬殺,送首級於曹操。大戰之後,曹操把烏桓餘部遷入中原,作為獨立勢力的烏桓自此逐漸消失。

2、鮮卑。鮮卑源起於鮮卑山,因大漢屢徵匈奴,鮮卑佔據了匈奴的地盤,逐漸強盛,至漢末檀石槐,其勢東西萬里,連年寇邊,大漢不能制,甚至漢桓帝想把公主嫁給檀石槐和親都被拒絕。檀石槐把鮮卑分為東、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管轄。光合三年,檀石槐死,和連沒有他老爹的能力,無法制約各部大人,鮮卑內部混亂。和連死後,兒子騫曼年幼,被侄子魁頭竊取權力,又引發了後來二人的爭權,鮮卑逐漸衰落。後柯比能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對曹魏北部邊疆造成威脅,於是在幽州刺史王雄的謀劃下,軻比能遇刺身亡,鮮卑再次分裂。一直到西晉以後,鮮卑各部又開始強大,成為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慕容氏、宇文氏、段氏、拓跋氏等紛紛建國。所以,整個三國時代,鮮卑基本沒有能力南下。

3、匈奴。秦漢之際,匈奴一直是北伐最大威脅,西漢時被打的分裂,南匈奴依附大漢,東漢時北匈奴又被打的西遷。漢末以來,匈奴勢力不強。光和二年,使匈奴中郎將張修殺死單于,立右賢王羌渠。中平四年,張純等聯合烏桓反,大漢調南匈奴平叛,但次年羌渠因內亂被殺,帶兵在外的於夫羅成為單于,但因無法,找大漢申訴卻正趕上漢靈帝死,於是轉為流寇,聯合白波軍劫掠諸郡,後輩曹操擊敗。興平二年,於夫羅死,呼廚泉為單于,依舊無法歸去,多次背叛曹操。建安二十一年,呼廚泉入朝被曹操留下,遣右賢王去卑回國理事,分匈奴為五部,自此匈奴不再有單于。可見,整個三國時代,匈奴完全處於弱勢地位,直到三國後期西晉時,於夫羅之子劉豹的左部帥發展壯大,其孫劉淵建立匈奴漢國,是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

4、羌。羌族源自三苗,先秦時期曾建立義渠國,兩漢時主要活動於涼州,分佈廣泛。羌人曾隨匈奴與大漢為敵,後漢武帝置四郡,把羌人隔絕在外,後又置護羌校尉,管理大漢領地內的羌人部落,即所謂的東羌,西羌則常年與大漢為敵。東漢時常與羌人作戰,“涼州三明”就是在對羌作戰中積累的名望。漢靈帝末年,有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帶著羌人叛亂,被大漢鎮壓。韓遂、宋建、馬騰等人作亂,都有大量羌人部落依附,割據涼州達數十年。但在對中原王朝的作戰上,屢戰屢敗。三國後期羌人逐漸強大起來,成為獨立的力量。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南安羌人姚氏建立後秦政權。

5、氐。氐人很早就有活動記錄,漢武帝時滅氐王,置武都郡。氐人主要活動於涼州、益州地區,因為氐王千萬雖馬超叛亂,後曹操大量遷敵人於三輔之地,此時的氐人勢力不強,直到西晉之後,逐漸強大起來的氐人諸部建立成漢、前秦、後涼政權,是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

6、羯。羯人是漢時北方異族的小部落,主要活動於上黨一帶,三國時期勢力不強。西晉之後,奴隸出身的石勒覆滅匈奴趙國,建立後趙。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但因羯人勢力不強,沒有底蘊,很快就被推翻。

所以說,三國時代是漢人的舞臺,如果不是司馬家自己內亂導致實力大損,也不會出現五胡亂華的現象,讓神州大地沉淪數百年。


三國逐夢


漢末三國是我國最混亂的時期之一,各諸侯混戰不休,百姓民不聊生,國家分崩離析。一般而言,一旦中原出現虛弱和混亂,外族往往會趁虛而入,十有八九會入主中原。不過漢末三國時期卻沒有出現外族入主中原的情況,不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還是南方蠻族都沒有鬧出大動靜,一個個都老老實實的窩在家裡。那麼為何三國時期沒有出現外族入主中原?

第一,漢朝周圍最有能力侵略中原的外族是匈奴,其它有能力侵略中原的民族政權到西晉初期還沒出現。但匈奴經過兩漢的持續打擊不是遠遁就是內附,已經構不成什麼威脅。漢末三國時期中原周邊基本沒有什麼外族威脅,反而是中原諸侯總是欺負其他民族。曹操幹掉了烏丸(烏桓),劉備收拾了南蠻,孫權制服了山越。其實外族不是不想入主中原,是被幾個雄主打怕了。

第二,漢末三國可以看成是漢朝的延續,漢朝一直壓制著周邊民族,三國時代即使處於內戰,但對外仍然保持著攻擊的態勢。雖然各諸侯打的熱鬧,不過終歸是自己的事,但外族入侵就是大家的事了。外族真敢入侵中原,中原諸侯肯定會群起而攻之。再說,當時中原亂成一鍋粥,各諸侯都是打架的行家,沒事就打來打去,中原地區危險係數極高,沒有實力連熱鬧都不敢看。外族知道惹不起,所以有多遠躲多遠。

第三,漢末三國時期國家動亂,但這種動亂打破了門第的束縛,有能力有實力的寒門可以依靠軍功和才能封王拜相,所以漢末三國時期梟雄和人才輩出。馬騰、公孫瓚、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諸侯哪個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不打外族就不錯了。

第四,三國時代戰爭頻繁,在頻繁的戰爭中,造就了中原百姓全民尚武的精神,在戰爭中又磨礪出一支支百戰之師,所以中原地區雖然亂但軍事力量可不弱。而當時馬鐙還沒有普及,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還沒有完全顯現,遊牧民族想入主中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真動手,誰打誰還不一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