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鄉大姐意外發現商機,剷平棗園改種冬青,畝產四萬與丈夫分家


深秋的中國冬棗之鄉,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市場上卻依舊熱鬧,熙熙攘攘的棗農在市場上來回穿梭,相互打問著價格。說起來,今年早價相比去年價格低了接近一元,產量也因天氣原因低於往年,談起今年的收成,幾乎沒有幾個人能笑得出來,有的只有嘆息搖頭。

市場的一個角落,很不起眼,本以為這也是一個棗攤,但走近細看才知並非如此。攤位上沒有冬棗,只有成堆的樹葉,對外人來說,幾乎沒人知道這堆樹葉究竟有何作用。

“冬青葉,在咱這可是好東西!”似乎是看出了攝影師的疑惑,大嫂介紹起來。大姐姓宋,也是一位種植冬棗多年的棗農,但這兩年,她卻跟丈夫分工,丈夫依舊種棗,而她卻在孩子的幫助下種起了冬青。

不大的攤位,電動三輪車上堆滿了成包的冬青葉,不時就有人買走幾包,而且價格不菲,一斤冬青葉的價格遠超一些高品質的冬棗。“五塊錢一斤,一包四斤左右,20塊錢。”宋大姐介紹說。

談起種植冬青,其實也是個偶然,前兩年,街邊綠化帶中的冬青樹經常會被人偷著採光葉子,每每看到這種情況,細心的宋大姐慢慢的發現了商機。“這些葉子都是被外地的客商覆蓋在冬棗上,而且都是往北走,細問後才知道是為了保鮮和保溫。”

“往南運用棗樹葉,往北就用冬青葉,冬青哪有這麼多,都擼光了,上邊還查了幾次。”發現商機的宋大姐,便將一畝棗園剷平,在孩子的幫助下買了數千株冬青苗,開始種起了冬青。

“還真別說,第一年就賣火了,那時候價低,賣的三塊錢一斤,這不到一畝地,個把月就賣了接近兩萬塊。”對於靠土地為生的棗農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收入,宋大姐也由此嚐到了甜頭。

“省心,不用擔心價格,也省得他們去偷路邊的葉子了。”樹葉一包包的賣出,收完錢的宋大姐依舊不停的剪著葉子。“今年是第三年,算了下去年賣了將近四萬塊錢,比家裡那幾畝棗園掙得都多。”宋大姐笑道。

如今,宋大姐基本已經與丈夫分開,用她開玩笑的話說就是“分了家”,丈夫管理棗園,宋大嫂則在冬棗成熟這段時間售賣冬青。“跟去年差不多,也能賣個三四萬塊錢,不過明年估計就少了,村裡有幾乎看這個掙錢,也打算種。”有了跟風種植的莊鄉,讓宋大姐心裡很不是個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